随记 | “常识”是一种傲慢与权威的语言

Sharonz
·
·
IPFS
在提出“默认这是常识和规则”的时候,就请别默认这是所有人的默认。

在这边学习,除了知识以外,另一个方面的获得是关于“视角”的积累,以及不同观点的人之间能如何进行一场良性的讨论。

比如在性别政治课上,老师会在每节课都抛出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并且问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接着会肯定每一个人的意见并且重新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如此每个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不同的视角。老师会反复强调我们的讨论是decolonialized(去殖民主义)的,意思就是不要默认我们已有的经验并且强加于别人身上,在这样的讨论中,权力结构就在被小范围地瓦解了。

比如关于女性家务的讨论,老师就问大家,如果女性承担免费的家务劳动是一种被剥削的处境,那大家认为家务劳动应该要被付费吗,或者做家务劳动被付费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被剥削的处境吗?有的人会说女性如果能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收入至少是在肯定她的劳动,并且能更好地支持她去支持家庭和社会的生产,同时她能从中收获一定的主体地位,而不会完全地附属于配偶/男性。有的人会说,她们家庭做家务照顾小孩这些劳动就是全部家庭成员一起做的,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要被付费,所以可以去思考一种如何推动集体的劳动模式而不是把劳动货币化。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和学术上不同学者观点的支持。

最近参与了一些有争议性的讨论,大家会用“这是基本常识”、“这是默认规则”的语言争夺话语权。让我想起另一节性别课上的老师说,她很讨厌“常识”这个词,在讨论“常识”以前,需要先思考谁被囊括进了“常识”的讨论范围里?这个“常识”又是被谁定义和操控的?这个“常识”就是一成不变、不可被挑战的吗?比如我们相信“科学”就是客观的,但是15世纪的科学界认为地球是宇宙的重心,疫情时期的科学是人们需要足不出户、静默管理。老师说我们对待“知识”是放在它生产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下对待,但这个环境确实是一直在变化的。

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释,因为每一个人的学识、经验都不尽相同,默认对方拥有“常识”确实是一种傲慢和权威的体现,更不必因为自己是“老师/老板/更专业”来争夺话语权并贬低和嘲讽别人的经验和学识。在提出“默认这是常识和规则”的时候,就请别默认这是所有人的默认。

总的来说,我质疑一切权威的语言。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haronz「青年志Youthology」編輯,「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生在讀。關心性別、人的困境、青年文化等邊緣的交叉議題和人事物。閒暇時遊蕩世間角落,試圖用文字與影像捕捉思想、意識和決定性瞬間。 Email: [email protected] Ins: sharonz_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2年终回顾 | 我们无法停止生长,朝向多元的世界

我們女人
5 篇作品

女性拥有弱者的经验,迸发强烈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