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就是一種迷幻藥:我的作者數據報告

Sunline
·
·
IPFS
·
每一個數字背後都代表一個人,每一個人刪了誰、加了誰、拍了手沒、支持了誰、誰給我拍了沒、誰跟我互動沒,都會影響你所有的行為。

你以為你從來不會被數字給影響嗎?在這個「大數據」時代裡,先別說演算法了,大多數人對於「數字」的敏感度,往往出乎自己想像:「我沒有那麼在乎這種東西。」但它確確實實影響且干擾了所有人。

我最常看到的,在出版界是「曬排行榜」這件事,只要誰的書擠進排行一定會有人曬一下自家出版社的書,或者在榜裡十本又有同一家總共幾本的書在榜上。無所不在的數字,你連39元跟40元只差1元,你都覺得你多跑一家超商買39元的有賺到(笨蛋,你賣了你的時間!就像為了省50元運費花1小時去面交一樣傻)你還常常連第二件半價跟兩件七五折都傻傻分不清那價格根本一模一樣!(100+50,200X75%=150元)

在matters上的數字跳動也是這樣,你以為你不會被影響,但你會不小心掉進數字的坑洞,它可能不是檯面上的數字,而是一種像是迷幻藥不經意地鑽進了自己的心裡!

但那個迷幻藥是什麼呢?來看我的數字好了。

我的站齡是557天,依照數據統計日期到5/22,我總共寫了366篇,算到5/25是649413字。但我不確定有沒有扣掉我原來至少隱藏的20~40篇的文字?如果把這20~40篇加回去,也就是557天裡,我應該寫了快400篇,大概平均四天寫三篇左右。

近90天閱讀我文章時長的前十名:

應該是這份報告讓我最感意外一項。因為談及拍手數,我就不一一列名了,我覺得不好意思,好像講出來在責怪別人沒有拍手跟互動。這十個裡面,只有一個是很常給我支持、拍手的人,另外有兩三個有比較頻繁的互動(拍手或留言)其餘的人大部分都沒有留過太多的足跡讓我知道「他們來過」,也就是說我完全不會知道這幾個人是我的讀者。

這個現象跟我以往在Facebook有類似的情形。我後來才知道,我的文字也許還滿能讓別人有共鳴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不願意留下足跡,原因大概是:我的文字公開、觸擊很內在,有時候特別敏銳的指出了什麼,按了讚、留了言,全都是一種「表態」。

這種情況在Facebook特別易見,「不表態」才是在Facebook那種緊密的同溫層裡明哲保身最好的方式!(自從我把Facebook的發文改成朋友才能讀後,我的朋友們跟我的互動也變多了。)關於「我讀過」「我認同」「我有共鳴」很多人是無法很直覺地按下那個拍手、留那個言,這些是數字完全顯示不出來的!

接著來看其他數據顯示(圖會越來越寬,建議用電腦讀),我做了有趣的排列,從數據的每一個欄位降冪排序。

有效用戶閱讀時數

〈你願意用愛幫我發電嗎?「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募集支持贊助〉總時長是10629.3,但它字數並不多,只有897字,而有效閱讀次數更少了,只有99,這99是怎麼瓜分掉這數時數的?我覺得很有趣。

在這選項裡的十篇,日期落在2020/06~07,那時我剛天天寫,寫滿100天。我猜應該是畢業季的關係,我又剛好挺會寫這些主題(找自己的主題能扯的實在太多了。)而我真的是從進入matters開始看著很多年輕人不想出去工作想斜槓賺進自己的收入,但又常常躊躇不前,在心中燃起了「怎麼現在孩子這麼沒有自信啊!」的念頭,而試著用許多文章來尋找出我心裡這個問題的答案。

有一篇文章被我站內隱藏了,在2020總統大選後我寫過一篇:〈寫給青年們,在2020大選之後:自信!〉要真問我為什麼覺得自己可以寫這種東西給別人看?應該是因為我真的感受到太多的焦慮了,至少在那個時空當下!(而且很多教你自律文章和書都沒有告訴你:「自律」要先建立在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件事上。)

有效用戶閱讀次數

沒有意外的是這篇〈有人氣圍爐才有人訂,那麼matters上的「人氣」是什麼呢?〉(它同時是我拍手第一名)講個笑話,這文一直高掛在首頁那幾天,我和X私下一直在等它拍手破千,但始終沒有(不要猜任何我用來代稱的英文是誰,我都亂寫的。)

這個前十的數據很有趣,有七篇是今年(2021)發的文。也就是說:2021年在matters上的「有效用戶(或說讀者)」應該是有變多的!但總時長為什麼那麼少呢?我不確定後台數據怎麼抓的。

再看後面三名,就可以看出clubhouse當時多火熱了。哈哈。每天都能蹭到好多拍手數(當然,我並不是為了蹭拍手數而寫,我一直都非常喜歡網路新玩具。)

這十篇裡最意外的是我四月寫的小說:〈高潮治癒了她的失眠,我卻睡不著了!〉除了關於我外,它一枝獨秀的排除萬難在「公共話題」的夾擊進入了榜單。(這後面再說,這小說實在有驚到我。)

訪客用戶閱讀次數

說到這,我剛打開榜單時,我心裡只有一句話:「他媽的我在facebook、社群都在做白工。」我近幾個月發文後的行銷活動會有這幾種:在讚賞公民Facebook的社團發文、我的粉絲頁發(那該死完全沒有觸擊率的鬼東西)、我的Facebook個人頁面、我的instagram貼文(有多少人會記得找到這裡看我不知道)。

〈今天我來學母語:台語〉被《大佛普拉斯》主題曲作詞者王昭華轉貼到Facebook(我不知道怎麼介紹她,只能用這個頭銜來說。)如果沒記錯,朱約信好像也有貼。這篇站內只有66個閱讀數,但站外有528,這應該是某一個同溫層。

第二篇〈教你用google協作平台做網頁/給出版社的單書頁範例〉這篇沒有意外,因為它是個非常實用的教學文,而且應該不多人寫。

但讓我最意外的還是〈高潮治癒了她的失眠,我卻睡不著了!〉這篇小說,它占了兩篇,其實第11名也是它。害我考慮以後小說都不鎖了,哈哈哈哈,待我想想。

拍手數

沒意外剛剛寫過了是〈有人氣圍爐才有人訂,那麼matters上的「人氣」是什麼呢?〉,有人想幫我補滿1000嗎?哈哈哈哈?

其他的我很開心跟環保有關的在這裡有進來(上面那個訪客閱讀數也有一篇)其他都還是比較「公共話題」的東西。(關於我一直置頂,所以它會多是正常的。)然後〈高潮治癒了她的失眠,我卻睡不著了!〉又出現在這個排序裡的13名。

評論數

幾乎也都是在「公共話題」裡轉轉。

收藏數

沒有意外是〈教你用google協作平台做網頁/給出版社的單書頁範例〉和〈有人氣圍爐才有人訂,那麼matters上的「人氣」是什麼呢?〉然後往下看最多人收藏的是什麼?是「經營自媒體」相關的以及關於自己的。

不是我特別愛寫這些東西,而是我有察覺到這些東西是大部分人關心的事而我也很關心。(大部分人關心的是「誰可以給我解答」,而我寫的是「希望我的經驗能幫助到你!」)一直到第28名都是收藏數6,而這28篇裡,應該有超過25篇跟這幾個主題有關。(另外一篇是十大電影,我想我的片單還不賴也很特別XDDD

由此映證了最上面我說的:「我真的感受到太多的焦慮!」大概都在這個區塊打轉。別的國家我不確定,這是台灣青年世代的焦慮。(但在疫情過後、當下可能有所改變了。)

另外也證實一個行為模式:不表態的收藏。(作品收藏通知我關掉了,是不是應該打開才能比對呢?哈哈。)

支持數

我的港幣支持數一直不算多,近半年來是常態的幾個人。但有趣的還是我的小說,另外是我寫「關於我與寫作」的部分。

〈高潮治癒了她的失眠,我卻睡不著了!〉一直出現有讓我非常感到意外的開心。

likecoin的金額數應該都是社區活動的結果。

最後,把圖表攤開有效用戶閱讀次數和訪客閱讀次數,然後對照其他數字一起看。

有效用戶閱讀次數為主排序

訪客用戶閱讀次數為主排序

很有趣的還是〈高潮治癒了她的失眠,我卻睡不著了!〉這篇小說,它到底有多好看啊哈哈哈。只有它穩穩擠進了「公共話題」的文章裡。

總結

大部分的人對於matters這個地方到底有什麼樣的期待?我不知道。從我的數據你會看到什麼樣的趨勢?我看到的是「公共話題」還是占去絕大多數的目光,而這些「公共話題」裡很大一部分是世代焦慮,這跟我觀察的算是吻合。

另外像是支持數、拍手數,我還是堅持我一貫的想法,而我的數據也很清楚的表現出來:你跟某個人比較友好,你得到他的支持機率相對高,反之,你的表態(不管是支持或是拍手)都有可能左右你跟那個人的互動關係。這是心理學的邏輯問題,不是猜的!

說回「數字是迷幻藥」這件事,我是一路從很多人死忠說拍就拍的狀態到他們通通遠離我的現在。我有時的確會非常想問「互動」的表現真的沒有影響嗎?當然,我不用知道答案,我很清楚知道答案,因為我本身就是個實驗結果。

我不是一個好讀者,我說過了。我幾乎窩在自己的世界裡寫東西。會引起我注意的可能不是我擅長寫的東西(我都寫得出來嘛!)所以我不一定會閱讀相同的東西,包括小說散文流水帳,當然那些落落長都不分段的文章,我常常覺得頭痛(你想要讓讀者有黏著度,拜託適時分段好嘛!當然你不在乎別人讀不讀得下去,就不用管我怎麼說!一段不要超過兩百字。謝謝!

很多人以為「我才不在乎那些數字」(或者套句陳時中在記者會說的話)每一個數字背後都代表一個人,每一個人刪了誰、加了誰、拍了手沒、支持了誰、誰給我拍了沒、誰跟我互動沒,都會影響你所有的行為。

當然,一定有這麼一種人,真的不在乎這些數字(一定有,matters很多。)再看回〈高潮治癒了她的失眠,我卻睡不著了!〉這篇小說背後的數字,我還是要很肯定一件事,就像我當初用來做實驗的小號我相信matters有「不讀公共話題」喜愛純創作的讀者,只看你能寫出多少讓他們閱讀!

我沒有看其他人的數據(我不感興趣XDDDD)

最後要用我今天在liker.social上說的一段話做結尾了: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是團抱互拍開始,還有支持的機制改變演算開始。

在這之前,我都一直覺得「我每篇文章只要有100下拍手就很開心了。」(有一種小時候考不到100分,長大什麼都想追求100的病。)但人是這樣,常會貪心的想要多得到什麼(尤其像我對數字特別敏感)後來連沒有200都會感到失落。這很不健康!

我常覺得,在matters寫字,考驗的不只是人的文筆、社交,還考驗自己看事情的態度,還有面對自己沒有被看見的那些。不過,大概只有我這麼神經病,每天在思考那麼多龐大的事。

最後最後,liker.social很多人對於我「每篇目標只要有100下拍手就很開心」這件事感到訝異。那我應該說一下從前我每天會叫我八個朋友來幫我拍其中40下,我自己那個小號沒事也會湊個數,也就是其實在matters上站上有10個人幫我拍另外50下,我就會很滿足了。(這件事我以前寫過。)

最近一兩個月我沒有再叫人來幫我拍手,我感覺matters閱讀者有在增加(當然,很多是互拍的那種。)我想要知道自然生成的拍手數到底有多少?破百的數度變慢了,但普遍是都能夠破百的。意味著,用戶的活躍度是有增加著(猜的,不一定準。)

我想像這樣一個平台要能長久生存下去有一件事是重要的:使用者們的共識。

我們有沒有可能等待作者/讀者的創作力和閱讀力一起慢慢提升?慢慢成為一個成熟、可運作的模式?(找名人來寫、貪戀名氣不是一個好方法,如果沒有好好規劃的話。)

如果要寫很雞湯又說教的話,大概是這句:

你可以隨時離開你的戰場,或者想出其他方法、換條能讓到達遠方的路走!否則你永遠抵達不了你曾經在心裡期待的遠方!

有時候雞湯勵志很狗屎,但每一個創作者、創業者心裡通常都會有兩三句。

我的小說真的滿好看的啦,數字會說話,要不要訂一下。哈哈哈哈!

圖:數據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email protected]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