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陌生人合開一間出版公司
成立出版社的緣由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是喜歡閱讀、喜歡寫作,也可能是讀到令人感到而無法忽略的文字,想著那文字太美好,不能不將他們出版。不論如何,我們都是熱愛文字的人……爾思出版社成立的原因就有101種,也能寫出好多個冠冕堂皇的故事,但我偏好昨天@寧想白 在社群動態寫的「因『那場誤會』而有『爾思』」,前提是你們加入了出版社的社群媒體才能看到這一段「開場」。
用一個句子簡單說明爾思出版的成立:在後疫情的台灣,喜歡閱讀及思考讓兩名文友在還未見面前決定共創出版社,期待挖掘好作品,出版更多思想,灌溉未來。若以個人主觀的說,這也算是我做的一個比較瘋狂的決定,有多少人敢和素昧平生的人共同創業?但,因「那場誤會」讓我相信了對方的人格,或許也像 @文生 說的:「所以讀什麼、聽什麼、看什麼,便會影響一個創作者的味道。」
其實我並不記得為何與寧想白在Line上聊一聊天就決定開了一間出版社,一切就發生在兩個多月中,或許是寧想白本人的超強行動力,加上她願意掛名負責人又自願跑了所有流程將公司成立起來,而且在知道我生病後也沒把我趕出計畫。相較於此,我也不這麼瘋狂了!
因「那場誤會」而有「爾思」
雖然我們兩人在談定要開出版社之前從未見過面(談妥後在九月底見了一次,見面時是為了談定和作者們簽訂合約的事項),彼此的專業、年齡也完全不同的,但我們對文學作品有著類似的審美,對於經典文學的愛好也讓我們得出一個較為接近的價值觀。
我首先注意的是她的低調、沈著和直言不諱,更重要的是行動力,不然我也沒勇氣和當時還算陌生人的人合作。
說說我主觀上的「那場誤會」,幾個月前寧想白提到創媒會舉辦的展會,當時我們討論了一些可行的計畫,原本她有著開書店的想法,而我也一直想把甜點店結合文創,大概是從那次的討論漸漸演變為「開出版社」。老實說,一開始也以為這就是一頭熱,或許一陣子後兩人都不會提了⋯⋯但誤會比我們想的更頑固——想想看我這幾個月生命中發生了這麼多事——所以這間出版社就順理成章地進行下來。
關於創作的價值
若不是昨日 @Matty 發布的〈再談創作有價〉擷取了我的舊文提及曾被出版社剝削的老故事,幾乎忘了當初出書換作稿費是一字0.2新台幣,這也是我大多的時間都是寫公關新聞稿的原因吧,只是想好好活著啊!
既然未來有機會出版作品,希望能回饋創作者們,我們都不想當自己曾經討厭的成年人。印象很深刻的是和寧想白討論給作者的合約,我們一致認同要讓利給作者們,最終訂了收益的四成(你沒看錯!),也許看到這裡的人會覺得是天方夜譚,爾思相信唯有這樣才能和我們欣賞的創作者保持穩定關係,我們很有自知之明的相信,對於出版社而言創作就是財富。
在公司才剛成立也還沒出版作品前實在不該說大話,本人僅是以二分之一的股東的身分表達爾思期許自己是尊重文字及創作的出版人,會以最虔誠謹慎的態度面對簽約作者們的文字,亦會盡全力編輯和行銷,另外也歡迎大家多關注我們。
先感謝
在爾思的官方網站上會看到幾篇已經過作者授權的文章,陸續也還有已談妥但還沒發佈文章的作者們,我們很感謝在草創初期就有這些優秀的作者們給我們機會並相信我們能將此事完成起來,也認為是獲得了這些信任而讓我們更有勇氣進行,並且一定要完成。
就以我本人為例,起初和寧想白針對要開「行號」或「公司」有些討論,後來我也被她所提出的理由說服了,而我現在想到的是成立公司開始就會產生費用,這也會督促我們無法怠惰,剩下的也只能安靜工作提出作品了。
我絕對是我們當中相對高調一點的,在出版社網站上線的同時發表這篇文章是以個人的名義,這或許是有點俗氣的,但希望「假使您對於我們創立出版社有些好感度」或者您平時喜歡我們的文字,也好奇兩個接近陌生的人會搞出什麼名堂來,在此邀請您追蹤此刻才公開的社群,您的支持是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