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並不存在」與自由意識的反思
在觀看 Annaka Harris 關於「我並不存在」的影片後,我對於自由意識是否存在有了更深的體悟。雖然在佛學中早已學習到「我」僅是一種假象,但透過 Harris 博士的神經科學論證,這個觀點變得更加清晰具體。
影片提到的實驗指出,我們的大腦會在意識到決定前約 4 秒就已做出反應。這表明,所謂的「自由意識」其實更像是一種生理機能的自動反應,而非我們以為的自主決策。
這樣的觀點雖然挑戰了我們日常的認知,但仔細想想,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的每個決定都受到許多外在和內在因素的影響,包括生活經驗、生理狀況、飲食習慣、以及童年的記憶。
以我個人的例子來說,小時候對米食以外的點心充滿渴望,這讓我長大後特別喜歡肉包、燒餅等小吃。又如我偏愛甜食,這或許與壓力大的生活有關。然而,成年後發現自己罹患家族遺傳的二型糖尿病,才意識到這不僅是生理遺傳,更是因應壓力方式(如吃甜食)不當所導致的結果。理解了這些背後的成因後,我開始節制飲食,如今健康狀況得以逐漸改善。
簡單來說,我們以為的「自主」決定,其實是多種複雜因素交織的結果。在佛學中,這些影響被分為「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加上求生本能的「末那識」和影響生死流轉的「阿賴耶識」(種子識)。每一種識都深刻地作用於我們的人生,並形成「業力」,也就是內外在的影響力。
那麼,人真的自由嗎?我認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人並不真正自由」,才能開始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我」是否存在?
真實的「我」其實存在於萬物之中──每個思維、現象與事物中。「我」與全體是不可分割的,但這樣的體悟超出了日常經驗,需要經由深刻的覺察來體驗。
當我面對工作挑戰時,常常會因求生本能(末那識)而陷入恐懼與煩惱中,開始假設各種最壞情況並準備應對。這樣的思維往往被過去的失敗經驗驅使,結果可能再次重蹈覆轍。然而,當我意識到自己的求生反應可能導致失敗時,我會提醒自己暫停這些思緒,讓身心安靜下來,然後重新審視挑戰,找到優於本能反應的解決方式。這樣的練習,讓我能更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難題。
放下執著,迎向自在
當我開始將「自己」視為全體的一部分時,發現自己所做的決定變得更全面、智慧,也更能帶來正面的結果。儘管我仍是一介凡夫,智慧有限,但在這個「假定有我」的情境下,我努力以謹慎和坦然的心態過日子。
若你覺得人生煩惱多,不妨試著放下對「我」的執著。因為你所面對的並非只是個人的煩惱,而是無數因緣交織的結果。暫時將煩惱寄放於時空中,好好地睡上一覺,這或許能減輕你的心靈負擔──這也是我最近開始的新練習。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