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專案超時的詛咒? 我的Scope Creep應對之道
Scope Creep : 由於產品目標不夠明確,導致無限的需求延伸
對於我撰寫的內容中提到的相關術語,我並不想要把網路上隨處都查得到的定義照抄過來,而是用我自己的邏輯進行思考後,得出我自己對於它們的理解。
"做我們這樣較小規模公司的專案,跟做其他大規模的公司企業的專案,你覺得哪個比較累?"
在受邀參與客戶的尾牙場合上,坐在我隔壁的客戶老闆,抱著好奇的想法詢問我。
"你們家的比較累,三天兩頭就在那邊有新需求,不然就是朝令夕改,今天的說法打臉昨天的說法"
腦海中瞬間出現了 這句話,想當然耳也只是心想而已,要是真說出來還不得提頭來見。把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及都是不一樣的挑戰...等這些社交辭令使用完之後,我就順勢把話題轉去其他主題了。
但仔細想想,為什麼在專案的執行過程中,會一直蹦出似乎永無止盡的需求? Agile(敏捷開發)就算了,本來在迭代過程中不斷的去試錯來去蕪存菁;但在大部份Predictive(瀑布式開發)的專案,明明在當初作為合約報價依據的WBS都逐條細項列出,還是逃不了這個命運。
帶著這個疑問,我思考了些許時間,統整出在我的視角上,發現的幾個問題。
對產品/專案目標(Goal)的不明確,導致提出的新需求無法達成目標
怎麼說呢? 以我本身的其一專案為例,在一開始的Presale過程中我尚未參與該專案,但聽聞其他同專案的同事所述,在討論的過程中,業主想要開發一套"訂閱制"的專案管理APP,除了"自家公司可以使用"之外,還可以對外銷售,乍聽之下是個不錯的想法,但問題隨之而來。「Generalize vs Specialize , Which is rather important ?」在一開始的專案Planning階段,其實就必須協助業主明確定出該產品的北極星,也就是產品的方向。
若想做訂閱制,那功能及流程就得偏向大眾且普遍的使用習慣;但又想要自家公司可以使用,不免俗的就會有特規的想法與使用流程,造成衝突。若在一開始就決定好產品的重點方向,那在需求訪談的過程中,便會更加順遂。
例如:"訂閱制"為重點,那在圖庫的分類層數設計上,我們便能馬上得出"市面上大多數類似產品APP都是採三層分類"的結論,而不是陪著Stakeholders們的"想要五層,原因是他們公司都是習慣這樣子用"這種想法打轉,甚至還需要花幾天做簡報來說服。
WBS的功能描述說明不夠明確,導致後來的需求各說各話
在發生問題的過程中,我回頭看這個專案的合約、WBS文件,發現這些功能項目在當初報價時,描述的非常模稜兩可。導致在需求訪談時同樣的功能,我們對於該功能理解的方式(We can)與他們理解的方式(They want)有所落差。
例如:部門設定作業,在WBS上僅寫"簡單的部門設定作業",那簡單是到多簡單? 使用者能自行新增部門嗎? 部門之間有關聯嗎? 需要有部門的查詢嗎?...等,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確立產品目標方向與精確描述功能是避免 Scope Creep 的重要環節
明確的產品目標方向能幫助我們在需求訪談時更有重點,避免無謂的發散;而詳細的功能描述則能確保我們與客戶對於需求的理解一致,減少後續的爭議與反覆。
更重要的是,做好這兩件事,我們便能在永無止盡的新需求中,清楚辨別哪些是必須完成的、哪些則可暫緩或拒絕,才能將寶貴的資源投入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以上是我在專案管理上的一些心得分享,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實際體悟的點滴,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