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社會主義國家女性更「性福」(Why Women Have Better Sex Under Socialism)
Kristen Ghodsee 的 Why Women Have Better Sex Under Socialism: And Other Arguments for Economic Independence(2018)以全新視角探討經濟制度如何塑造女性的生活與人際關係。通過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女性自主性影響的分析,Ghodsee 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論點:不受管制的資本主義侵蝕女性的獨立性,而社會主義政策—儘管存在缺陷—通過經濟平等創造了更有滿足感的個人關係條件。
作為一位擁有超過二十年研究後社會主義東歐經驗的美國學者,Ghodsee 憑藉其深厚的專業背景,對比了國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這本書主要面向美國讀者,挑戰他們對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懷疑態度。今天來讀,讓人聯想到 Betty Friedan 在 Feminine Mystique 中描繪的那些女性,或許她們會發現 Ghodsee 的觀點令人解放,與她們在「女性迷思」中的掙扎形成鮮明對比。然而,Ghodsee 的分析有時過於集中於與美國最低限度的社會保障做比較,這限制了其對現代讀者的深度。此外,她傾向於將早期社會主義的理想與資本主義最失敗的例子對比,這也減弱了論證的說服力。
儘管如此,她的觀點在當下仍極具共鳴。即便社會取得了一定進步,女性依然承受著經濟不平等的主要後果,這凸顯了國家干預以實現真正性別平等的必要。
國家社會主義下的女性經濟獨立
Ghodsee 展現了社會主義對全面女性勞動參與的承諾,並將其視為傳統性別安排的徹底突破。國家社會主義政策強制要求女性就業,並提供廣泛的制度支持,幫助女性在工作和家庭角色中找到平衡。普及化的育兒服務、有薪產假以及補貼家務服務不僅僅是福利,更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基石。這些支持讓女性能夠基於個人選擇而非經濟需求建立關係。
通過社會化家庭責任,這些政策讓女性能夠充分參與經濟生活。與資本主義社會(婚姻往往成為女性經濟保障的機制)形成對比,國家社會主義使女性無需依賴婚姻即可實現經濟獨立。她認為,這使女性能基於情感和身體上的渴望而非經濟需要做出親密關係的選擇。
然而,這並非毫無挑戰。許多女性承擔著「雙重負擔」,既要在職業上表現出色,又需履行家庭責任。雖然國家支持減輕了一些家務負擔,但傳統性別角色依然根深蒂固。
Ghodsee 認為配額制是實現性別平等的重要工具,包括在家庭角色(如全職父母)中的平等參與。然而,批評者指出,這種方式可能限制個人選擇,忽略個人偏好。即便是在擁有慷慨育嬰假的國家,女性往往仍選擇休更長的假期,這表明更深層次的社會期望並非單靠配額就能解決。
國家干預的必要
書中最有說服力的觀點之一是其對國家干預以實現性別平等的強調。Ghodsee 有力地證明,僅靠個人行動無法解決系統性不平等問題;強有力的制度支持至關重要。在當代關於性別平等的辯論中,這一觀點尤其相關,因為許多社會正在努力在市場效率與社會福利之間取得平衡。
通過展示經濟政策如何塑造親密關係,Ghodsee 挑戰了新自由主義將性別平等視為純粹個人責任的觀點。她的分析有力地論證了集體行動和公共政策在促進女性獨立方面的重要。
局限與不足
Ghodsee 對國家社會主義的積極描述偶爾淡化了其系統性的壓迫和日常困難。此外,她的焦點主要集中於異性戀關係,表現出一定的異性戀規範偏見,對於性少數群體或非傳統關係結構的經驗著墨較少。她在作者註中提到,她敏感於當代的交叉語言(intersectional languages),並無意排除或疏遠跨性別女性。然而,儘管 Ghodsee 強調包容的重要,書中的範例和論證未能充分涉及社會主義政策如何歷史性地影響或可能支持性少數群體,留下了關於經濟制度與多元性別身份的關鍵問題未解決。
關於性工作,她的處理方式也暴露了類似的問題。儘管她聲稱不反對性工作,但認為女性在需要用性換取經濟保障的制度下無法獲得任何賦權。這簡化了圍繞性工作複雜的辯論,無論性工作是否能提供經濟獨立和自主權,抑或它是否內在地物化女性身體。她的立場未能深入探討不同經濟體系下性工作者的多樣經驗,削弱了她更廣泛論點的力量。
她對西方女性經濟依賴的描繪忽略了自 20 世紀中期以來在教育、就業和性別平等立法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同樣,她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處理模糊了戰後英國工黨政策與北歐社會民主主義等制度之間的重要區別。
結論
Why Women Have Better Sex Under Socialism 是一本在性別、經濟與社會政策辯論中具有啟發的著作。儘管書名頗具挑釁性,但其真正價值在於對女性經濟獨立的深入分析,並對重新思考當代社會政策的結構性基礎提供了框架。
Ghodsee 的核心論點—經濟制度深刻影響性別關係—既引人深思又切中時弊。儘管她有時過於理想化國家社會主義,她的分析豐富了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透過挑戰讀者重新想像性別平等的結構基礎,這本書不僅對現有制度提出了犀利的批判,也呼籲我們思考可能的更好選擇。
作者將經濟結構與親密關係聯繫起來:她探討了工業化勞動模式如何影響性別關係,並將這些洞察延伸到當代服務型經濟。從方法論上看,她運用比較與歷史方法有效地批判了西方對社會主義的假設。她通過突顯具體的東歐政策如何增進女性自主,反駁了普遍匱乏的敘事。此外,她通俗易懂的寫作風格使複雜的社會學概念對大眾讀者而言也能輕鬆理解,同時保留了學術論述的嚴謹。
這本書不只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也不是單純的懷念社會主義,而是鼓勵我們重新想像一種能真正支持自主、平等和幸福的經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