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鄉野和民俗裡的溫柔:張嘉祥、謝宜安談《夜官巡場》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裝咖人樂團主唱張嘉祥以成長的嘉義火燒庄(現民雄地區)為藍本,用音樂和文字起造一座魔幻的民雄地方誌,出版《夜官巡場》小說及同名專輯,將故鄉的正史野史、生活其中的人們以及鬼仔古(kuí-á-kóo,鬼故事)寫下並且傳唱。本文邀請長期關注台灣怪談及都市傳說的作家謝宜安和張嘉祥對談,從民雄著名地景「鬼屋」的在地版本與本地外的延伸談起。
作家張嘉祥(左)、謝宜安(底圖來源:Unsplash/catrina farrell)

整理|洪沛澤

➤主流的民雄鬼屋,和不那麼主流的鬼屋「原貌」

張嘉祥:

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其實比較少會和家人、朋友聊到民雄鬼屋。對我們來說,民雄鬼屋比較像一處什麼都沒有的廢墟,反而是透過電視節目才知道民雄鬼屋的故事。記得有一次,國中的時候,才從老師口中聽見比較多民雄鬼屋的故事。

老師口中的版本主要圍繞在民雄鬼屋中的荷蘭井。在鬼屋還不是鬼屋之前,劉容如的洋樓是民雄地區數一數二的豪宅,大戶人家都會請女傭人,其中一位女傭年輕貌美,和有家室的某房主人發生關係,被忌妒的女主人設計,投入井中。據說女傭當時已懷有身孕,怨氣很重,但井中的屍體一直沒被找到,下去井中也沒發現屍體。從此之後,到了深夜,就會有人看見井邊有女傭人的身影,洋樓開始接二連三的發生意外事故,最後劉姓家族全部都搬離洋樓,洋樓廢棄。

民雄劉家古樓水井(圖片來源:wikipedia)

另外還有日本軍人在宅內發瘋開槍射殺整個部隊,或者置換成國民黨軍隊的傳說。我自己也是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潛水讀者,想問宜安有沒有碰過比較超自然或難以解釋的經驗?

謝宜安:

我很早就聽說過民雄鬼屋——我也是部分的嘉義人,不過純度只有50%。以前回外婆家的時候都會經過民雄,只知道民雄的肉包跟鬼屋很有名。但小時候怕死了,只覺得民雄是個很陰的地方,讀完《夜官巡場》後,這樣的感覺更強烈了(笑)。

民雄鬼屋主流的故事,就是嘉祥講的那樣,有婢女投井跟日軍駐紮的傳說。但這兩個傳說我覺得都有可疑的部分,想像都太過理所當然了。婢女投井是很典型的舊時代有錢人家想像,但其實洋樓興建於1929年,婢女沒有以前普遍了。而且台灣應該叫「查某嫺」(tsa-bóo-kán),而不是「婢女」,用婢女這詞,就表示它可能是國語文化下的某種想像。

至於日軍,劉家洋樓又不是什麼軍事基地,沒必要駐紮在這裡,日軍一說跟台灣各地的「日軍刑場」的故事一樣,都是外省記憶下影響的產物。很多鬼故事沒什麼在地脈絡,只是反映了大眾對於恐怖的需求跟無根想像,作為娛樂材料在一些靈異節目、電影裡被消費。

嘉祥作為本地人而感覺民雄鬼屋「什麼都沒有」,應該是比較接近「鬼屋」原本的面貌。

民雄劉家古樓,常被稱民雄鬼屋(圖片來源:wikipedia)

➤重返童年的靈異現場

謝宜安:

我自己沒什麼靈異體驗,可能就是因為不信,研究起來比較沒有負擔。不過小時候曾經很怕,讀《夜官巡場》,很有回到小時候那種,覺得漆黑的夜裡充滿了不可見的東西的感覺。我想可能在那樣民俗的環境裡生長過的人們,都很難徹底的不信。《夜官巡場》裡的孤魂存在都十分自然,讓那些虛空裡的可能性成真,彷彿祂們與草木鳥獸同等。

嘉祥覺得自己是「迷信」的人嗎?又或是你覺得,迷信是某種童年的特權?在你的故事裡,童年與咒語、神性是相連的。你會覺得,現在感受已經沒有以往強烈了嗎?你是否在成長後,感受到某個失去靈性的瞬間?

張嘉祥:

我是不相信的人,不相信有所謂的鬼或靈異,但我小時候也是超害怕,比如在專輯或小說中的一些靈異描述,像是在浴室中的玉女、草叢裡面懸在半空中的腳,是真的到現在還很深刻的留在記憶中,我可能沒辦法騙讀者說:那些看見的全部都是我虛構的。但我相信那可能是大腦在欺騙自己的記憶或認知,可能是人生面臨的壓力或困境,大腦把那些困難和恐懼具象化。

6、7歲的時候我常常做一個夢,有關謀殺的噩夢,連續好幾次。夢中有一位穿白衣的女人,帶我坐在花圃的邊緣,像是在某一座社區公寓的中庭,一邊哭一邊很仔細的跟我說她被殺害、藏屍的過程和地點。醒來之後就都忘記,只記得她哭泣和仔細說明要我記得的感覺,還有我很害怕。

高中畢業,離開嘉義到台南唸書,我以為我的大腦早就不會再這樣處理壓力和困境,但我租的那棟三層樓透天厝,我住在房東過世父親的主臥房,入住半年後,好幾個晚上的凌晨三點,床對面的大頭電視會準時自己打開,前幾次我還會害怕,久了之後,我就會摸索床邊桌子上放的遙控器,把電視關掉。

甚至到了今年,我也以為我的大腦不會再這樣處理,但前幾天我去彰化的廟宇演出,當天唱完林秀媚這首歌,整個人一直起雞母皮(khí-ke-bó-phuê,雞皮疙瘩),回到臺北租屋處後,洗完澡躺在床上,突然就聞到香的味道,一起身味道就消失,躺下來味道就浮現。

我不覺得是靈性?或是連結到民俗或宗教那樣的面向,我可能不會這樣去理解,而是我大腦習慣這樣處理潛藏的情緒?

➤鄉土的召喚和民俗的體感

謝宜安:

就如同推薦文裡(邱)常婷講的,看嘉祥的《夜官巡場》真的會勾起濃烈鄉愁。我原本還不信,結果完全是這樣。鄉間小廟、野狼125、龍眼樹、地基主、椅仔姑、傳統喪禮⋯⋯好多讓我感到很熟悉的元素。而且不是只有我這樣,序言裡推薦人們也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兒時民俗經驗……好像《夜官巡場》具有某種魔力,可以勾起人們鮮活的民俗感受。

(圖片來源:數位島嶼)

嘉祥出身豐收村,作為一個有水流媽陰廟的小村,民俗感似乎保存得相當完整。我在鹿港長大,也擁有很多民俗體驗,我以前都以為是因為鹿港的緣故——看來民雄也不遑多讓。作為豐收村的孩子,你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跟其他人的不同?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自己成長於一個十分獨特的民俗環境?

張嘉祥:

關於民俗感,在火燒庄的時候,我其實沒有感覺到民俗,有點是阿媽或阿母帶頭,我們攑香綴拜。有點歹勢的說,雖然小說和專輯裡面使用了不少民俗的元素,但我都是帶著想要質疑或是探問邊界的想法初衷去使用,但就是常常寫一寫就會發現民俗的溫柔面,就順著寫下去,燒金紙戰士或是供品利益交換戰士就戰不起來了。

比如水流媽廟夜晚中的求明牌儀式,說是民俗儀式,但在場景中生活,我覺得是難得火燒庄會有自己的夜市。但夜市裡聚集很多隨時會倒人家會的賭徒(其實不是啦),媽媽叫我不要待太久的那種分離感,我都還記得。靠近橋的那一側,會有一攤小貨車的燒土豆(熱花生),悶煮得綿綿爛爛,我沒有吃過比它好吃的燒土豆。

唯一比較有民俗儀式感的,是每年農曆4月26,火燒庄主神五穀王誕辰,是那種全村同樂,有野台戲、放電影、電子花車鋼管舞,每家每戶辦桌,互相串門拜訪的快樂。白天家家戶戶的拜拜,我反而常常躲到合作社,不參與這個環節。

嘉義縣民雄鄉豐收村(舊稱火燒庄)的五穀王廟(圖片來源:數位島嶼)

我必須老實承認,我對於宗教或民俗儀式,其實並不熟悉,在阿媽過世之後,家裡只有阿母還熱衷拜拜,就算過去她抱怨都是阿媽要求她要拜拜。我阿爸是個無神論或不可知的實用主義者,我們這些小孩對於拜拜也是排斥、抗拒,覺得煩、責任中立的態度。我可能是從小被阿母逼煩了吧,所以才反過頭來看火燒庄過去的民俗儀式,回過頭來看才發現它們有自己溫柔的部分。

也想問宜安,在你經驗的童年或民俗經驗中,有沒有讓你覺得魔幻的經驗?比如柯智豪在《夜官巡場》推薦文中寫到,記憶裡拿菜刀砍鬼的儀式,我自己則是在葬禮上聽見電三弦的音色覺得很動人魔幻。

謝宜安:

我覺得民俗感的體會都是相對的,小的時候真的不覺得有什麼,畢竟庄裡大家都經歷一樣的事,一樣的廟會、一樣的露天電影,一樣拜拜。但是長大了進到都市,才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理所當然,不是所有人都經歷過這些。意識到這點後,習以為常的事物,也就變得珍貴特別了起來。但這時候總有點太遲了,好像再也回不去當時那些令人懷念的現場了。

說到廟會,真的勾起我好多印象。我們家旁邊就有一間中型的廟,我固定初一十五都會帶菜餚去「犒將」(犒賞天將神兵的儀式)。印象中有幾次比較盛大的廟會,還有攤販來。每天都經過的熟悉廟埕一翻而為慶典現場,在那裡吃的棉花糖,真的好難忘。

民俗儀式真的帶來好多魔幻的場景。記得還很小的時候,就在那間廟的對面,乩童拿著法器從巷口走出來,一邊敲著自己的背。背都已經流血了,起乩中的乩童卻顯然沒感覺到痛。第一次看到真的很震撼,想了好幾天還是想不通,而且那種痛感彷彿殘留在觀看的人身上,想起總覺得好痛。

其實我們那邊的廟多半不大,酬神通常是布袋戲跟露天電影。但一次,為了酬謝一間路邊的小土地公廟,居然請來了歌仔戲團——土地公廟位置不好,歌仔戲沒有任何一個人看。在黑夜裡,搭起的歌仔戲棚閃著珠光,他們就這樣唱了一齣,真正獻給神明的戲。我有幸目睹到了這一幕,只覺得非常非常浪漫。而且當下有一種祕密的感覺,這份莊嚴與浪漫,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知道。

酬神戲(圖片來源:wikipedia)

那個土地公廟的路口我其實不常經過,但後來阿嬤過世後,我跟夢中的阿嬤對話,就是在那個路口。夢裡的阿嬤跟我說她過得很好。

小時候除了這些原生的民俗以外,我也接觸過一些童謠,一些被整理過的民俗。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知道了「籃仔姑」(編按:中秋節時用竹籃作道具,以類似扶乩方式對籃仔姑問事求卜,類似的習俗有使用椅子為道具的椅仔姑),並且知道「關籃仔姑」的儀式,但我只知道有這件事,還是很難相信以前真的有人會玩。

你小說的〈矮凳與洗手台〉也寫到了相近的「椅仔姑」(編按:臺灣傳說中已故的一名3歲女童魂魄,過去人們會在上元節、上巳節、中秋節的夜晚,以類似扶乩方式用椅子向椅仔姑問事求卜),並且在小說裡的註腳有提到你童年聽過。像我這種做民俗的,這時候就忍不住要田野了。幸好有這個對談機會,讓我可以問你:你小時候有聽說過椅仔姑的童謠嗎?有聽說過以前的人會玩嗎?

張嘉祥:

我也想起一則有關酬神歌仔戲的記持(kì-tî,記憶)。火燒庄除了五穀王廟、土地公廟、水流媽廟之外,還有一間五府千歲廟。我記持有一年鬼門開,阿媽特別交代:「暗時王爺廟有演戲,毋通走去看,毋是予你看的知無!」我表面上點點頭,到了晚上還是偷偷跑去王爺廟,我人小小一隻,也沒有伴,到了附近的巷子有點害怕,遠遠的站在那邊看廟前的戲台,台下一個人都沒有,但演員還是很認真的演戲,看了一陣子,回到家裡,一切平安無事。

在我有記持的時候,已經沒聽過有人玩椅仔姑了,但我總是對這個儀式很有印象,有可能是電視或是某本故事書讓我有童年陰影。我記不起那些旋律,但讀到東石鄉記錄的版本的時候,心裡就覺得,欸,就是這個!或許那可能是完全由記持虛構的回憶,但也可能是被我遺忘的記持,跳出來講話。

➤戒嚴體制下,斷裂的白色恐怖靈異敘事

謝宜安:

小說裡〈周美惠說〉提到了二二八受難者,盧鈵欽醫生。透過一場想像中的還魂,企圖彌補歷史中的遺憾與創傷。這是一個關於二二八的鬼故事。我自己很關注這個主題,因此覺得有這樣的二二八鬼故事敘述很好。

編按:盧炳欽是出身臺灣嘉義市的政治運動者、牙醫師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二二八事件時被推選為代表前往當地與軍方進行談判。不久,他同陳復志、潘木枝、陳澄波、柯麟等人在未經司法審判情況下遭綑綁,押送至嘉義市區遊街示眾,再公開槍決於嘉義車站前。

盧鈵欽醫生(圖片來源:wikipedia)

我之前在看「日據刑場」之類的靈異故事時,就覺得很奇怪,台灣的鬼故事很大部分受到戒嚴史觀的影響(因此才那麼仇視「日軍」),但是相較之下,我幾乎鮮少看到二二八、白色恐怖的靈異敘述出現在大眾鬼故事當中。明明二二八時死了那麼多人,聽說淡水河邊滿滿的屍體⋯⋯對於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來說,他們也害怕屍體不完整,死者不能上路⋯⋯明明有這麼多恐懼的機會,卻沒有催生什麼鬼故事。要是真的有鬼神存在,那段時間遭遇屠殺的亡魂怎麼會安息?怎麼不會催生鬧鬼傳聞?

這種不平衡,因為《返校》的出現才有一點改變。我覺得,是我們的鬼故事缺乏轉型正義。嘉祥的二二八鬼故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平衡的可能性。想問問嘉祥,為什麼會想寫一個二二八鬼故事?

張嘉祥:

我最早也是被二二八受難家屬的口述資料吸引,裡面有不少關於家屬口述的靈異現象。會寫林秀媚跟盧鈵欽的故事,我一開始是看到李禎祥在民報上寫的〈陰陽同悲、人鬼共愁:二二八靈異物語〉這篇整理關於二二八靈異現象的文章,回過頭再去找林秀媚的口述資料,發現果然林秀媚真的親口說過。

我覺得比較讓我好奇的是,這些靈異現象或鬼故事,在我讀來其實非常「真實」,尤其是透過家屬的口述。如果站在讀者的立場,我覺得這些會是很好閱讀和共鳴的文本,但這些故事沒有出現在大眾面前。我只能猜想,所有關於二二八的紀錄、故事都因為戒嚴,讓我們沉默後產生斷裂。

這些二二八的靈異故事,在我讀來就是聊齋等級的文本,一點都不遜色經典名著,因為它們不只文本敘述上動人,而且還跟現實有緊密的連結。想偷偷推坑一下美劇《鬼入侵》,把鬼的概念重新詮釋,而且是從一個很溫柔照護的角度(但還是很可怕)。對我來說這些二二八的鬼故事,就像是這些家屬溫柔照護的角度,他們口中敘述的思念構成的鬼魂。

➤《夜官巡場》後的創作計畫

謝宜安:

你在後記提到,用5年多時間,寫了《夜官巡場》。這本書的出版,對你來說應該有完成一個階段的感覺吧?想問問嘉祥下一步的計畫是什麼?除了音樂以外,也會繼續寫嗎?還會繼續這樣專輯與小說並行的模式嗎?

張嘉祥:

越是書寫家族、庄頭、鄉鎮,越發現對於它們並不瞭解。下一本書或專輯的方向,一樣會銜接夜官宇宙,但是把時間線拉到我阿公出生的日本時代,在《夜官巡場》裡面已經有埋下一些索引或線索,可能從阿公的視角有點跨維度的來到現世。一樣是音樂和小說同步創作的方式,時間我想沒有個兩三年應該是很難完成。

最後,也這邊揮手呼喚,我還有一個Podcast節目「台灣熱炒店」,接下來預計策畫一期有關鬼仔古或都市傳說、靈異現象的節目,希望有機會邀請宜安來到節目。●(原文於2022-09-29在OPENBOOK官網上首度刊載)


夜官巡場(精裝小說專輯版)
Iā-Kuan Sûn-Tiûnn

作者:張嘉祥
出版:九歌出版

作者簡介:張嘉祥

1993年出生。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畢業,目前就讀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嘉義民雄人,火燒庄張炳鴻之孫。從事音樂製作及創作、文學創作、Podcast主持等。現為「庄尾文化聲音工作室」負責人、台語獨立樂團「裝咖人Tsng-kha-lâng」團長、Podcast《台灣熱炒店》節目主持人。2021年出版《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專輯,入圍第33屆金曲獎最佳新人。曾獲文化部110年度青年創作獎勵、文化部110年度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補助計畫補助、文化部110年度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補助等。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penbook閱讀誌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4Openbook好書獎》得獎書單及完整專題,全文上線!

11月繪本大師》送給孩子的情書:露易絲.艾勒特(Lois Ehlert)多彩的拼貼人生

2024Openbook好書獎》閱讀大使阮鳳儀的滋養身心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