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第一筆現金贊助,小談拍手、支持/讀者、作者

Sunline
·
·
IPFS
·

(這裡不談這波「寫部落格」可能有一部分「想賺錢」的風潮,這得開一篇〈部落格再起,在社群網站洗禮後的使用差異〉來討論這件事。)

談這個主題,常常會讓我有點退縮。最近比較懷舊,講一下早年網路下載的風潮。現在太多線上影音的……呃,不用錢的線上看,有些找不到的、又買不到也無法付費的,我真的偶爾會看一下,不然我應該大半都是會付線上影視平台的費用,這個月想看netflix,我就付netflix的月租,想看catchplay的,我就付catchplay,如果恰好我看到正好買整年的myvideo很便宜,我就直接買了一年期的會員資格。

早年有bt、驢子正旺盛時,我應該抓下至少百部日劇和百部電影,還一部一部轉成DVD,一直收在家裡,看過的數量應該比我的看過的書多上數十倍。後來我大部分有院線的、影展的,能買到票的我就會進院線看,再後來是線上影音可以月租或單片付費,我就會付線上影音的費用。

我記得,當我開始很認真進戲院看台灣電影,是台灣電影根本常常我一個人包場的低靡。《海角七号》剛上檔沒幾天我就去看了,我一直跟身邊所有的人說:「很好看,真的很好看,快點去看。」然後我看著它的票房一直往上衝,接著帶動一波台灣電影的熱潮。

*我真的非常熱衷台灣/華語電影、電視,以及些許比較近代的台灣文學。其他我還真無法說出太多我看過什麼,但絕大部分我都是去電影院花錢看的,我還有蒐集DVD的病,看過好看的還會買DVD。

在我默默一直看台灣電影的那些年,我知道電影界非常窮,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很多人就只會在線上抓、等不用錢的片源,而不花錢進電影院支持?因為「收入」嗎?我確實能理解收入不夠的人的難處,但我常常聽到的,都不是因為「可支配收入太少」而選擇「不付費」!

我們認真以現在的物價計算,台灣的珍奶一杯50元,一部電影均價算個280元,你少喝6杯可以看一場電影,還有很多信用卡優惠,我看一部電影是170元左右(如果威秀有的話。)也就是說,我只要不喝珍奶,三杯多一點,我就可以看一部電影。線上影音的月費,少則兩杯珍奶、多也不會超過五杯珍奶的錢,為什麼選擇珍奶,不選擇給電影錢,只想看免費的?同理,買書、買CD(或付錢聽音樂)都是幾杯珍奶的錢而已,為什麼只想等免費的?

我好像曾經這麼問過我姊姊一句話:「如果我們不付錢給這些創作者,他們就可能生存不下去,以後我們就沒有好電影可以看了。」是,我確實知道台灣電影的水準有時候令人……嗯,破口大罵,這幾年還常常慘不忍睹,但我仍然一部又一部的進戲院看,一部一部能寫的都會幫忙寫、幫忙推(我從來沒有希望我是一個多有名的人,只有在一個時候,我好希望我能夠成為一個意見領袖,只要推薦什麼書或什麼電影就會有人賞我個臉,「花錢」去戲院或買來看。)

扯遠了!回來談這第一筆贊助。

我在網路上有一個身分是創作者,另一個角色是觀察者。「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這個系列,是由「觀察」網路上的動向而生的系列,在matters上的使用角度則是創作者和觀察者並存,起先我覺得新鮮而且興奮,我是離開社群網站找到新亮點的社交障礙者,我嘗試跳離社交的模式開始大量的書寫與人對話(嗚,有人願意跟我對話我超開心的。)接著,我還是依然如我成長、就業,以及在社群網站上遇到的社交障礙那樣覺得與人「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交情」是困難的,我轉向只寫而少互動、少交談,連拍手我都很少,但在matters上已經算是我在facebook外最大與人互動的平台了。

方格子上我的角色比較像觀察者。即便我知道「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這個系列在我的部落格及matters都是全文刊載的,我還是大膽地在方格子開了個付費專題,以及做了「贊助我給你贈品」的推銷觀察。我想知道:會不會真的有人給我一點贊助、支持?是「新台幣」而不是likecoin。

很幸運地,「贊助我給你贈品」這個活動,有六個人參與,四個是matters上的讀者。三個在海外,一個在台灣。另外兩個是我本來的網友、朋友。

我有一個算是有名氣的網友問我:「你有沒有想過要讓人低一點的小額支持你,像是一次幾十塊那樣?」我說:「我的部落格有贊助鍵掛了兩年哪來的人給我錢?方格子有打賞機制,只有過一次有人打賞了我五十元。」

我相信以他的人氣,隨便開個訂閱就會有人付錢。我很相信「人際關係好」這件事,絕對會影響「被支持」的機率。但我從來不認為「沒有人支持」就必須要「否定自己一定不夠好。」這就是一種「沒有被建立起的使用者付費的習慣」而已。

但從拍手、支持的角度看,我們甚至還不到能討論「使用者付費」這件事,得回頭去看「人們相信人氣更甚於相信內容」的習慣,常常誰登高一呼,什麼東西就能賣、會賣、能被看見,很多人不就都在等一個青睞。

我有時候會很沮喪地在我的facebook帳號和粉絲團上鬼吼鬼叫:「為什麼你們那麼吝嗇,拍手又不用錢,為什麼不拍手?」我後來發現我有個壞習慣:我太想知道答案,而一直問「為什麼」,常常因為用的詞不對或太直接,反而更無法獲得解答。這句鬼吼鬼叫還有一個意義是:「究竟我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你給我鼓勵、給我拍手,或是真的給我實質的支持!」(而我的鬼吼鬼叫,只是其中一種方式)

而這裡的「我」,當然不單單指的是「我」,而是從「所有人」獲取了自己想要的內容時,會在什麼時候願意給出自己手中的支持?若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相當有趣的觀看,但我最大的毛病就是我會把自己套入自己身為創作者角色焦慮著!(後來我慢慢治癒了我這個壞習慣。看!寫字的力量多大,得要花很多時間觀察自己和外面的世界)

今天收到這筆一千元的贊助費,以及這位我完全不認識、方格子社團的讀者,連同一起訂閱了我在方格子中「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的專題。

在方格子我已經連載了八篇文章,篇篇貼到社團時都會有一定數量的「讚」,以及在方格子裡會有一些「愛心」,但始終沒有人真的花錢訂閱。我觀察了一陣子,覺得如果有人想讀又只能讀一半,那樣挺可惜的。於是我在留言裡就寫著:「這個訂閱機制,只是個試驗,我想知道會不會有人真的花錢贊助我?」然後我將matters和部落格連載的網址一併附上,晚些就得到這位讀者打了一千元給我以及訂閱了五百元的方案。

很多人想透過「寫字」賺錢,或者這世代各行各業都想著要怎麼行銷手上的商品。什麼東西最難賣?是的,就是創作!如果你認真看過直播主怎麼得到斗內(Donate),你會在你創作的過程中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人家隨便開個直播就日進萬元?就沒有人願意幫我拍個手?」但這個世代就是這樣,你很難用「單一」的方式去找到「絕對」的受眾。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冒出來的行銷規則、賺錢機會在哪裡!這也是這個世代最難掌控的事。

但唯一一件事是不會被變動的:如果你從來沒有產出,你就沒有東西進市場喊價。(如果你從來不想開始創作,你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用來賺錢,就算你要直播賺錢,你也得打開直播那個按鈕,去吆喝觀眾。)

我比較安靜在matters上寫的這幾個月來,觀察的事也許可以歸納出一些細項:

社交互動是否會影響到彼此拍手的機率?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當文章被拍手之後頂到首頁又有更多的曝光度,那麼「社交互動」影響被拍手的可能性就變大了。

但「不社交」就沒有拍手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但你可能要有持續的產出,並且有幾個忠實的跟隨者,即使你不與他們彼此拍手,他們依然喜愛你的文字、你寫什麼他們讀什麼。當然,你必須擴大你的讀者數/追蹤者。(我應該有一段時間是半個月增加一百個。我真的很愛觀察數字和頻率!

但「讀者數/追蹤者」與「拍手數」是相關的比例嗎?當然不是。在matters上的「常態/固定的使用者」大概就那麼一票人。當「黏著」matters的程度不夠的時候,「讀者數/追蹤者」就只是數字而已,並不一定真的可以成為固定的讀者。這裡有一大部分是申請帳號追蹤了人就再也沒有上線過的人(而且應該占非常大的比例)所以這部分也不需要去糾結「為什麼追蹤我的人從來不跟我互動」,matters不是社交網站啊!

最後結論是,現在談「寫字就能賺錢」這件事,至少在台灣還是件困難的事。也許該先思考的是:當大部分的人只喝珍奶不花錢來支付閱讀的費用,連拍手鼓勵都懶的時候,你要怎麼讓他們相信「支持創作」比「喝珍奶有礙健康」重要?(其實就是讚賞公民這個付費機制在做的努力!)

但在大部分人掏出「錢」這種實質的支出之前,我還是會想要問那個問題:

所有人獲取了自己想要的內容時,會在什麼時候願意給出自己手中的支持?又或者問,要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才會認為給一點支持是重要的事?

我想,在得到答案以前,要先有人願意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莫名其妙小談還寫了三千字(死)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女性運動劇的大格局《女孩上場2》

一個人獨旅,你需要具備什麼能力?《獨旅的浪漫》買起來!

一個人旅行——《獨旅的浪漫》浪漫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