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高效源力》:學會校正成功與快樂的次序

陶樂思
·
·
IPFS

前言

每個人對成功有不同定義。即使成功定義只是簡單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做得好,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成功。但究竟是否要得到成功後我們才會快樂呢?很多人心目中的優先次序,確實是先成功後快樂。但最近閱讀的《高效源力:用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做更多重要的事》。一看標題就知道這本書提倡轉換成功與快樂的先後次序。作者藉著這本書告訴讀者,我們要先學懂照顧自己的情緒,使自己感到愉悅,才有更高機會取得成功。接下來我會介紹一下作者是誰;分享他從相信紀律和努力提高生產力,變成發現愉悅心態才是生產力背後的原動力的故事。最後我會說說讀這本書學到的四個心法。

關於作者

《高效源力》作者叫阿里.阿佈達爾,是劍橋大學的高材生。他就讀大學時,是同一時間主修醫科和心理學。不但如此,他還運用課餘時間創業。畢業後任職英國公立醫院醫生。同時也是創業者、魔術師,以及全球最多人追蹤的生產力專家。不難想象,作者在就讀大學以及投入工作之後,都是同一時間身兼多樣工作。他的生產力實在不容小覷。由於長期以來都是同一時間做很多事情,作者對提高生產力這件事,一直都非常熱衷研究。他之前閱讀的文獻,都告訴他要提高生產力,必須遵守紀律和付出努力。在他就讀醫學院時,紀律和努力確實非常管用。但當他開始成為醫生之後,發現之前慣用的紀律和努力策略開始失靈了。

觸發他研究愉悅生產力的故事要由一次聖誕假日當值說起。入職成為醫生的第一年,作者本想在聖誕節假日那天休假。但由於忘記提交假期申請表,結果聖誕節假期他要當值。更糟的,就是適逢假期,其他醫生都休假了。急診室只有他一個醫生當值。結果那天就是亂作一團:急症室呼喚他;病房又呼喚他;還有排山倒海的醫療報告、X光片要看。還有醉漢在醫院走廊鬧事,病人亂走擾亂醫院秩序。在忙亂間,作者打翻了整盆注射液。醫院地毯濕了一大片,他的醫生袍也濕了一大片。他終於崩潰了。

那次恐怖值班之後,他重新審視自己的生產力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他一直遵守紀律,也非常努力工作。為什麼入職成為醫生之後,工作效率一直不理想,而且還被同事和病人覺得他一點笑容都沒有。他忽然想起在醫學院時,導師對祂的提醒:「倘若治療無效,就要質疑診斷的結果。」作者開始反思紀律與努力是否促進生產力的必用策略。有沒有其他方法,更能產生激發生產力的源源動力?後來他開始接觸大量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實證。他發現愉悅心態才是促進生產力的要素。

這本書想說什麼?

這本書以大量研究實證告訴讀者,愉悅心態促進生產力,提高獲得成功機會的原理:愉悅心態能創造樂趣,激發做事的動力,從而提高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自然會充滿成功感,又會進一步令自己愉悅,創造更多樂趣。這就是由愉悅心態啟動的正向循環。這本書教導讀者如何在「激勵」、「解鎖」和「續航」三個面向,培養和運用愉悅心態,建立步向成功的自動導航系統。

傳輸提供了超過五十個經科學實證證明有效的工具。讀者可按需要,用來幫助自己。

我學到的四個心法

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學到以下四個心法。很想分享給大家。

心法一,先令自己快樂再談成功。書中引用大量心理學研究,證明成功靠快樂而不是靠鞭策。例如美國北卡羅來立大學教授提出的擴展與建構理論指出,正向情緒能擴展覺察力,建構社交和心理資源。感覺愉悅不單是感覺愉悅而已。擁有正向情緒的人,會考慮更多元的行動選項;對新的體驗抱持開放心態;也更能有效地整合資訊。愉悅心態幫助人開闊眼界,能找到更多潛在的解決問題方法。在人際關係與職場中,感覺愉悅的人不會緊繃,更願意激勵他人,對組織的忠誠度也較高。因此,這些人也更容易獲得上司青睞。說了這麼多,大家有沒有發現快樂能增加成功的機會呢?我自己也發現,當心境愉悅的時候,處理事情也會冷靜得多,出錯機會減少,效能也會提昇。所以當大家覺察到自己壓力大的時候,就要立即幫助自己輕鬆一點,而不是加緊鞭策自己務求增加效率了。

心法二,以遊戲心態面對枯燥的生活與工作。嘗試去想像,若果那項枯燥的工作變得有趣,將會是什麼樣子呢?作者在書中講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漫如何透過一個簡單遊戲幫助他獲獎的經過。理查費漫經歷過一段事業低潮期。那時的他,完全厭倦了物理學研究。就連圖書館也不想待。不難想像,一個物理學教授厭倦了物理學,對他的事業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在一次偶然機會,理查費漫在學生食堂看見一名學生向空中拋擲餐盆。那名學生拋擲餐盆時能令餐盆在空中旋轉。理查費漫覺得十分有趣。之後,他非常專注於研究餐盆在空中旋轉的原理。想不到這個研究竟然令他發現量子電動力的原理。就是憑著這個發現,他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以遊戲心態看待工作與生活,能令我們的心態從受壓切換到輕鬆愉悅。正如上文所說,愉悅心態能開闊眼界,激發創造力,反而有更高機會把事情做好。我把這個心法運用於日常生活。因此,拿著手杖外出,我會當作是打怪遊戲。這樣,不論是上班抑或外出買東西都會變得有趣。

心法三,當有拖延,先不要自責或強行推進,而要看清楚自己的需求。作者引用了一個比喻。倘若你的鞋裡有一顆小石子,而你因為答應朋友的聚餐而硬要跑到朋友家。但到朋友家之後,你的腳已經被鞋裡的小石子弄得受傷流血,結果還是先得去醫院醫治,而無法和朋友聚餐。倘若我們因自己情緒很糟糕而引致拖延,就先要處理引致拖延的原因。作者把拖延的原因分為三個。包括不確定性、恐懼和慣性。我們需要搞清楚自己的拖延是哪一種,再運用適當的工具幫助自己。例如我自己的拖延很多時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開始行動。書中提及的,把自己害怕的東西全部列出來,反而能夠減低恐懼情緒。此外,把貼在自己身上的「失敗者」標籤轉換成「終身學習者」標籤,也能減低對失敗的懼怕。這些對我都十分有幫助。

心法四,以正面態度看待偶一為之的分心和擺爛。作者提醒讀者,休息是需要而非特權。有時偶然的分心,反而會在我們回歸學習或工作時,變得更加專心。此外,很多人也經歷過「淋浴間靈感」。面對一些長時間無解的問題,偶然一次在淋浴間洗澡時,忽然靈感乍現,一直無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休息的力量實在不容小覷。因此,當我們在學習和工作時感到卡住卡住的,那就來個小休吧。千萬不要感到罪疚。

結語:破除迷信,活得像個科學家

倘若迷信「吃苦當吃寶」,自己明明已經壓力山大,或者倦怠得完全提不起勁,但仍然要繼續催逼自己,這只會徒勞無功。試問一個餓趴或累趴的人,再去邊打他,他會變得很有力量嗎?另方面,若果我們把這本書列出的五十多個工具當作必須遵守的教條,務求必須樣樣做到,這又是不是另一個壓力來源呢?作者在最後一張提醒讀者,他並不是想提供一個愉悅生產力的行動清單。而是想給讀者一個工具箱。讀者需要生活得像個生產力科學家。一個生產力科學家需要自行診斷自己正在面對什麼問題。究竟是激勵不夠,拖延症作祟,還是感到倦怠。知道正在面對的問題之後,就要找出導致問題的原因。例如倦怠是由過勞、消耗抑或錯位引致。找到原因之後,再對症下藥,選擇適當的工具來幫助自己。

新的一年,很多人會定下大計,希望自己做到想做的事情。相信這本書能幫助到期望成功的你。祝願大家擁有快樂與豐盛的2025年。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陶樂思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學會溫柔地替自己終結自我破壞

知識拼拼樂
30 篇作品

2024年度問卷:信心與充實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