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聲相許|聆聽音樂進化史🎻(中)

四季
·
·
IPFS
·
聽音樂的方式實在變得太多元,不過由於載具日新月異,格式多如牛毛,因此透過載具所呈現出來的聲響有好有壞,音質有高有低,但消費者耳朵是雪亮的,但荷包確是緊閉的。而你又喜歡哪種方式呢?數位或傳統?免費還是付費呢?

上一篇提到人類聆聽音樂的載具進化簡史,今天要來講的是四季在媒體服務的這些年來到底看到了甚麼。

🎻以史為鏡

從聲音載體:LP、Tape recorder、TAPE、MD、CD、SACD、LD、Streaming service可以發現人類一直在求新求變,甚至影像呈現從Videotape、VCD、DVD、3D、BD、擴增實境等等,這些年從資訊變化的取得上,從而見了這些載具的進化及改變。

以上這些各式各樣的載具,事實上都曾經因為工作關係而用過,或者是在小時候曾經使用過,這當然也包括直接觸及實機運作的樣子。

對我來說,這些雖然只是生活經驗、工作體會,但試想,這些神奇的器材能一一記錄下聲音、影像的各種發明,難道不該覺得是件很酷的事嗎?而且,其背後所傳達的知識,每一項都是人類文明的突破。


🎻使用後的心得

聲音載體大概我都用過了,不過在影像的呈現上,擴增實境是我還沒真正擁有過的,或許這會是我未來甚至是近期應該要努力去幫助自己理解的地方,畢竟元宇宙一直在講這些東西,只是我對那副頭戴裝置的長相實在不敢恭維,不知是否有人跟我一樣的感受?

回到聲音載具。

上一篇四季提到使用過錄音帶,一直到讀大學,錄音帶是我個人最方便也最為經濟快速的錄音留存方式,但就在數位錄音開始普及後,錄音帶急速式微,而這其中還有個MD的過渡產品存在,雖然音質確實不錯,但就是無法成功取代錄音帶而普及,就被數位錄音、CD給擊垮了。不過到了現在,CD光碟作為曾經主流的載具也開始退場,取而代之的是串流、雲端存放,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只要用過的人都懂,當習慣了一個載具,一旦有了新的發明,對於已經投入的設備、金錢的前人使用者而言,是有多麼的不友善,但,這就是進步的代價,不是嗎?

所以心得是,我還是得努力學習新遊戲,基於對音樂的熱愛。


🎻愛音樂,更愛收藏

四季在站上曾經提過喜歡收藏音樂,但載體那麼多,怎麼收呢?我選擇CD。

不少朋友都說他們喜歡LP,希望可以跟我一起交流,也提及LP的好。

某次,曾到坐擁萬片LP的朋友家裡聽過一對要價30萬台幣的靜電喇叭,聽著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潘越雲的《桂花巷》,那種帶著濃濃磁性的低沉嗓音,溫暖又如臨現場的猶如在面前張口唱歌的餘韻,說真的讓我十分喜歡啊!但是,換聽古典音樂後,尤其是編制較大的交響曲,就明顯無法真正的說服我,因此最終我還是選擇了CD,選擇了一個體積較小,聲音細節更為豐沛的載體。

載體的能力有多少,用耳朵一聽就知道,數據跟直覺是不會騙人的,但這項聽音辨認好壞的能力還是需要一點時間進行自我訓練的,四季自認對聲音有著比一般愛樂者更高一點點的追求,因此我才會選擇CD作為我收藏的標的。

大概是從入行第三年開始,我便慢慢的有系統的買入並收藏,其中也不乏逢年過節看到一些購物網站跳樓大拍賣的活動而一次入手數十甚至上百張錄音,但聽得完嗎?好問題。

計算一下,一天24小時,不吃不喝最多也只能聽完24張而已,但這樣算根本不切實際,因此我姑且以一天兩張的速度來看,那麼一年就是2*7*52=728張的唱片。坐擁萬張LP的朋友,每天聽兩張的速度得花10年以上才能聽完一遍。

聽音樂,果然是時間的藝術啊!


🎻數量不是問題,空間才是壓力!

只要喜歡,就會收。只要好聽,就會收。

這是這些年來,面對音樂欣賞的態度,尤其古典、爵士磚塊,我竟樂此不疲。粗略計算這10幾年來所收的錄音數量,也大概有千張的CD。不過買入、收藏速度會隨著成家立業而遞減,最主要是必須考量整體家計、家庭成員的生活起居,更甚者是家中的空間規劃,這些間接或直接影響到收藏的速度及慾望。在收藏的前提之下,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那再怎麼收也是枉然,還記得我剛剛提到的那位坐擁萬張以上LP的朋友嗎?就因為家裡夠大才能任性,五樓透天住家,其中整層的二樓都放著LP收藏,我永遠記得那畫面對我產生了多大的震撼!

真的,一輩子忘不了。

和小護士在一起之前,我就規劃了一個小小的聆聽空間,裡面包含一面CD牆、音響架、一對書架喇叭(現在改為蒂瓦雷主動式喇叭)、一張能讓我聆聽的好做的座位。但隨著家庭成員陸續報到,家裡的空間縮減,音響室也被拿來存放一些孩子的物品,甚至有點像是儲藏室了。

所以,我能聽黑膠嗎?我能收藏黑膠嗎?如果我當年投入黑膠懷抱,那應該無法好好享受甚至沒多久便必須拋售,那對自己的內心來說根本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數量不是問題,空間才是對現代都市人來說絕對的壓力!


🎻數位音樂刷新了我的視野

串流音樂,舉凡KKBOX 、Spotify、Apple Music、YouTube、Mixerbox、MyMusic、FriDay Music、Tidal、Line Musi,隨著串流興起,唱片公司早就嗅到了未來的戰場不在CD或者BD,而是在網路,因此,他們陸續釋出高音質音檔給業者,以區分付費/免費使用者。

如今的數位音樂跟以往在網路上抓取的mp3音源檔有著完全不同的規格,甚至是差距數倍以上的高音質檔案供付費者收聽,這完全拜高速網路之賜,科技進步的改變。

想像一下,無時無刻聆聽最新專輯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唾手可得的基本配備!

但是,五年前,我對此事不大有感,雖然許多音響廠商也逐步推出串流機,但技術尚未成熟,關鍵一步還沒到位,因此讓我不敢恭維。

但是,近年因為疫情,串流音樂更為活躍,音響技術更為精進,這最後一哩路就在上個月平舖在我的面前,讓我完全無法抵抗!

您知道是甚麼嗎?

(未完待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四季🎻音樂推廣職人|自由寫作者✍️ 🎧音樂不是聲音的藝術,而是時間的藝術🎧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這⋯是夢嗎?原來最令人意外的黑馬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

✍️這若不叫傳奇,又誰能堪稱傳奇?

日本隊的強悍,真的讓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