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筆記》解答 3 個「做筆記」的困惑
作者:金翼漢(김익한)
譯者:Loui
出版社:方智
之前曾訪問瓦基關於「筆記系統」的話題,從此對這個領域非常有興趣⋯⋯看到這本書《巨人的筆記》有瓦基的盛讚推薦,馬上找來讀。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只要從歷史的角度去觀察,ㄧ切似乎都會變得明朗。」
《巨人的筆記》的作者金翼漢熱愛史學,但他曾經徬徨,不知道汲取書中知識(理論)或走上街頭(實踐),哪一種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反覆思索後,他找到了答案——紀錄——縱使現在是侏儒,累積許多紀錄當成墊腳石,就可以站在上面,成為巨人,遙望更遠的地方。
■ 那「紀錄」是什麼?
《巨人的筆記》有兩個不斷出現的單詞——「筆記」、「紀錄」——我們必須先對焦作者的詞義,和作者取得共識,才不會陷入雞同鴨講:
筆記
▷ 倉促記下來的東西,未經梳理
▷ 是紀錄的根源紀錄
▷ 把這些東西拼揍在一起,加以統整
▷ 是筆記的進化
我認為,掌握作者想表達的詞義即可,不用太拘泥「紀錄」這個單詞,因為同一個詞義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單詞來解釋。
例如我是「卡片盒筆記法」的實踐者,我傾向把這個系統裡的:
未經雕琢的「靈感筆記」、「文獻筆記」→ 類比為金翼漢眼裡的「筆記」;
用心萃取的「永久筆記」→ 類比為金翼漢眼裡的「紀錄」。
接下來,你可能會冒出 3 個疑惑想問。
■ Q1:如果「誤讀」作者想法怎麼辦?
作者要我們丟掉對「誤讀」的恐懼。
他說,當我們閱讀時,作者的意圖並不是太重要,把焦點放在有共鳴的地方即可。
讀者可以融入自我意識,自由詮釋自己從書中吸收了什麼,因為重點是放在自己閱讀之後的變化,而非書本身的內容。
■ Q2:如何讓筆記「進化」?
「紀錄如同摘要,記錄則是反覆摘要的行為。」
這可能是《巨人的筆記》最精華的部分,用「摘要法」讓你的筆記 Level Up!
摘要是一種評價與選擇。
摘要是壓縮記憶(經驗),重新創造的行為。
摘要是僅保留內容中的關鍵字,並將它編輯成自己的東西。
摘要即內化。
作者分享了他的實際作法,不論是學習、對話、思考、日常、工作(這 5 個範疇是本書下半部的焦點),先從中找出自己最能理解的關鍵字,關鍵字要言簡意賅,涵蓋整個內容的印象與脈絡。
用這些關鍵字寫出摘要,寫的時候不必拘泥原本的編排,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排列,(不用害怕誤讀作者的意思)積極添加屬於自己的想法。
我自己在主辦「創作者經濟 IMO 人物誌」語音活動時,也採取了類似的流程:
充分沈浸,仔細聆聽嘉賓說話是一定要的。
準備一本 72K 方格紙(不讓寫字版面過大,只能用最精簡的字詞來表達)來速記。
原則上不回看,除非要確認特定細節。
事後,再次檢視方格紙上寫了什麼,延伸思考自己有沒有什麼東西能附著,最終串連成一篇訪談文字精華。
筆記要進化成紀錄(「靈感筆記、文獻筆記」要進化成「永久筆記」),秘訣就是摘要法:先壓縮、後創造,以自己的方式組織出你抓到的關鍵字。
■ Q3:這樣會不會很「燒時間」?
不會的!紀錄高手不會寫太多。
以作者實際經驗來說,他每專心讀完一個章節,做一次摘要:
立即寫下想到的關鍵字
與大綱有關、無關均可
如果想不起來可以偷偷翻書
如果讀完一個章節是 1 小時,為其寫摘要時,費時不超過 10 分鐘,篇幅不超過 A4 紙的一半。
留下有共鳴的重點,不能理解的就果斷捨棄,因為不能理解的就不是自己的;也必須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記憶才牢久。
摘要某件事時,會有自己的色彩⋯⋯絕不會輕易遺忘擁有自己色彩的「自我擁有物」,也就是理解與接受的部分。
從書籍、報告用的資料,或別人說過的話當中找到關鍵字,好好消化後,加上一些自己的說法,即是一種內化。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每週一上午六點迎接創作美好時光。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從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閱讀筆耕的折扣碼「IMOYU92」,額外享 92 折優惠!
🌱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註冊 Binance|幣安開戶+實名認證教學。
註冊 GoingBus|訂閱成本優惠 50%!串流媒體合租平台 GoingBus 開箱體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