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薪水的市場需求 談經濟運作

簡.不簡單
·
·
IPFS
·

國中之後就沒再接觸經濟相關的知識,直到出社會,遇到第一關「你值多少」,但是如果不了解市場運作就只能任憑市場擺布,因此重新學習並整理一篇和「價格」有關的知識。

本篇你將知道:

什麼是市場

  1. 需求與供給的交會之處:市場
  2. 需求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
  3. 「同樣」商品或服務會有「不同價格」:地點、時間、品質、供給需求改變

內部原因:消費者

  1. 資源不足訓練「選擇和排序」的能力,讓我們思考「想要和需要」的差別
  2. 了解商品價格與價值互相匹配,消費確實物有所值
  3. 成本是指獲得東西所付代價

外部原因:生產者

  1. 吸引消費及定價策略

  • 自由競爭的市場

慾望代表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想吃的食物、想成為某個目標的想法。有這個「需求」、有人「想要」形成市場。

市場是供給商品與服務的人(生產者),與付錢購買的人(消費者)交會的地方,販售各種商品,同時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地方,能交換價錢、商品與品質等想知道的資訊。

人們透過需求交換來維持生計,市場是個需求買賣交換的地方

給別人所需也就是給自己所需,彼此幫助、成就市場

每個人生活下去,需要很多必需品,:食物、衣服、房屋、車子等,這些東西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做出來,也才能讓我享受到。所以不要小看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路過的人,可能都是我們生活需要感恩的對象。

補充一點,只要是大眾很想要的東西,就會有企業願意提供,甚至是危險產品。這時政府會介入,立法限制購買危險性商品的對象,例如煙火。

「交換」是所有「經濟與生活」運作的方式,「金錢」是讓「交換」變得更為容易的工具

用錢來標示物品價值的,就叫做「價格」。除了物品之外,我們也能替戲劇表演或宅配等這類服務標上價格。

賣東西的人,拿他們賣的東西換到錢,再拿錢去買需要或想要的東西,就這樣繼續交換下去。賣東西的人想要以高價賣出物品,買東西的人則是想要盡可能以低價購入物品,因此價格會決定在賣家和買家雙方都同意的水平線上。在價格決定上,會造成影響的因素就是「需要」和「供給」。當物品數量有限,但想買的人很多時,價格就會上漲。反之當物品供給量很多,但購買的人很少時,價格就會下跌。最後物品的價格會適當的在供需一致的支點上。


如果某個廠商生產的鉛筆成本10元,若消費者只能從產品中感受到5元的效用(滿足度),就沒有人會購買那支鉛筆,最後製造商就會被市場淘汰。如果為了出售,而依照消費者的效用以5元販售,雖然可以售出,但生產者大概會因為虧損而結束營業。

如果沒有需求基本上也就沒有價錢高低的問題,因為根本不會有買賣交易。

每個人都有慾望,為了實現慾望而付出努力,問題就在於滿足這一類慾望的資源不足。慾望多但能滿足他的資源處於缺乏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就稱為「(資源的)稀少性」。


稀少性與資源數量多寡無關,與人類的慾望有關。

鉛筆、玩具、披薩、可樂、手機、汽車等生活用品,眼睛看得見、手觸碰得到的物品稱為財貨,種類多到數不清,大部分都具備稀少性。

相較之下,稀有性是以數量為標準的概念,數量少就屬於稀有。以前稀土元素屬於數量少的「稀有礦物」,但卻不屬於有用的資源。不過隨著它成為手機電池的主要材料,價值也就跟著提升,現在稀土類被稱為「稀少礦物」。稀少性並非固定並不變,會隨著時代與情況而改變。

影響價格差異本質是「稀缺」以及「想要」

如果不擔心缺少,無窮無盡地取得,那大家就不會用高價來買它;如果沒有讓人「想要」的慾望,大家就不會拿錢來買它,價格就會跌下來了。

  • 哪些因素影響了價格

*不同地點,價格不同

各種商品貨品定價通常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貨物批發價、店舖租金、雜項開支、營業時間、工作人員薪資、附近同類競爭對手定價及促銷手段。因而同類貨品在不同商店的價錢會有一些差別。

店鋪位置選在人流較多的地方,租金也昂貴,如果租金上升,就會減少利潤。還有一些宣傳費、顧問費等,開支不少。

  1. 衣服:夜市/百貨公司
  2. 香蕉:市場/便利商店
  3. 剪髮:家庭理髮/高級美容院
  4. 化妝品:平價商店/高檔專櫃

山上賣東西比較貴,因為必須多花運費,而且商品數量比較少。如果山上車子無法運行,就要背著貨品搬運上山。辛苦運送物資,量少珍貴,還要多花運費,所以價格較高。

同樣一隻雞腿,一般便當店賣60元,日本料理店可以賣到150元,其實成本差不多,但是客人有去日式料理店吃的需求,喜歡產品,才可以賣這個價錢。

超商裡可樂的價錢比較便宜,餐廳的比較貴。因為大家到餐廳有這樣的需求,所以餐廳才敢賣這麼貴的價錢。

因為有非常好的需求,才能定出高價錢。有好的利潤,然後店家才有足夠的錢,去買好的材料、租貴店面、花錢裝潢,投資在高成本的地方回饋給客戶。

*不同時間,不同價格

一到連假時旅遊費用就會變貴,放假的人變多,想去旅行的人也增加了。需求完全高於供給的狀態,因此旅行費用也會隨之高漲,這是供需取得平衡的結果。

  1. 颱風前/颱風後蔬菜:天氣好壞會影響物品供應,例如颱風來襲,令農作物收成減少,供應便減少。
  2. iphone新款/舊款
  3. 疫情前/疫情後口罩:疫情開始蔓延,需求上升,但供應量不足,所以價格提高。當很多廠商投入生產口罩,口罩供應上升,價格變會下降。
  4. 球鞋新款/過季
  5. 替代,生活品質解決方案:收入減少、價格上升,生活滿意度下降,會尋找替代方案。
  6. 油價變貴>換小車較省錢,小車「替代」大車
  7. 石油汙染環境,國家要再花錢將低汙染,換成電動車,石油「替代成」電動
  8. 美容院染頭髮,不景氣想省錢,買染髮劑,別人賺「替代」成自己賺
  9. 嚼尼古丁口香糖「替代」香菸,降低香菸花費、空氣汙染、身體健康避免醫療費用高。

*此外產品的品質也會影響價格,有些食物較新鮮,即使較貴也願意購買高品質的。

物品品質不同。用料大小數量等不同,受歡迎的程度有分別,訂價也不同。

如果大家都想要便宜的東西,代表廠商、賣家要給你比較低的價格。但他們又想要「賺錢」那他們會用較少的錢來製作商品,所以提供給你的商品在品質上可能也就有所下降了。

名牌物品之所以比較貴,除了因為所用的物料、手工、設計較優良外,還因為生產數量較少。生產和製造名牌物品的公司通常都有悠久的歷史,他們的品牌和口碑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他們致力研究新物料,以提高產品的品質。產品採用多項專利技術,製造成本大增,價格自然變貴。

物品的價格變動原因多是因為物品的需求及供應有所改變,其他例子像是:

1.消費者的收入:

當消費者的收入增加,需求變會增加,例如喜歡看電影的人收入多了,便會增加到電影院看電影的次數。收入增加、價格下降,生活滿意度提高,累積財富。

2.消費者對價格的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物品的價格會上升,對該物品的需求會即時增加,以避免將來買貴了。

3.消費者的喜好:當消費者對某物品的喜好程度增加,對該物品的需求會增加,例如一位歌手很受歡迎,門票的需求便會上升。

4.當物品的生產成本上升,生產者會減少生產;當生產成本下降,生產者會增加生產。

如果電費不斷漲價,自行車的製造成本就會提高,造成供給減少

如果研發新技術,可令生產成本下降,供應便可提升。

2018年一公斤的香蕉價格只剩6元,農民紛紛哭訴不符成本,讓他們賠錢。因為前一年的香蕉價格非常好,很多農民都改種香蕉,結果大家一起收成,香蕉產量太多,導致價格下跌賣不出去。

以價格來看

當物品價格上升,人們對它的需求量就會下降;相反,當物品的價格下降,人們對它的需求量就會增加。

如果超級市場降價幅度小,未必能夠吸引到顧客;如果幅度大,顧客覺得商品便宜,便會吸引很多人購買。但價格下降,商家未必能獲得利潤就難以增加供應量。

  • 東西不是越便宜越好,要和自己的需求互相匹配才是關鍵。東西價格高,也不一定不好。如果它的「價值」能和「價格」互相「匹配」,又滿足我們的需求,那麼就是值得的消費。

金錢或資源是稀缺有限的,必須謹慎選擇

想要,未必都是真正需要。想要很多,需要很少

很多人都曾經有想要買東西,但是錢不夠的經驗。這時就必須「放棄」一些想買的東西,才能夠把省下來的錢拿去買「更想買」的東西。

分辨甚麼是想要甚麼是需要,進行選擇跟排序,解決自己「資源不足」,或者是想要更快「累績財富」的目的。

如果一個產品或服務價錢很高,但還在你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你還是會用比較高的價錢去買,只不過數量可能會少一點。

如果價格高得太離譜,你無法接受,你可能就會採取一些「替代」方案,譬如在網路上發表複評,強迫飯店把價格降到合理的範圍,然後你再來消費。或是到飯店旁邊的超商購買便宜的,或改喝水貨免費的茶,這都是「替代」方案。

如果是「非自願性」地減少自己消費,而讓自己生活滿意度下降,在短時間或許忍一下就過去了。但是如果時間拖得太久,人們總會盡力尋找方式,來滿足原有或更好的生活需求。

*先比價勿衝動

「比較」價格、品質、是否需要,是在生活中學習數字或金錢財務觀念,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

這世界的資訊不是完全流通,賣家通常比消費者更了解產品,所以消費者很容易被賣家矇騙,所以政府也會制定規範,要求企業分享產品資訊。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花」時間,這些時間的耗費稱為「時間成本」。

做為一個精明的消費者,應該仔細了解產品的詳細資料,判斷品質,不要盲目地追捧某產地或品牌。另外還要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如果不需要即使價錢再便宜、品質再好,也是浪費。

每個人的時間價值都不一樣。有些人較休閒(時間成本較低),願意花時間比價;相反有些人生活和工作十分忙碌(時間成本高),與其花時間比價,寧可付較高的價錢。以排隊買東西來說,領時薪的人跟沒有收入的學生、排隊買完可以好好坐下來享受、和家人朋友聊天排隊,不同情況的時間成本及快樂程度也不同。如果天氣不好排得腳痠又無聊,這些辛苦代價可能早就大過食物的優惠和美味程度。

取得商品所付出的「所有代價」才是所有成本

商品的價格未必就是我們取得它的成本,便宜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便宜是看得到的「價格」,但真正影響我們或是我們想要的,是要選擇划得來的「成本」。

如果自己要種咖啡豆、烘、磨,自己製造容器、生火煮咖啡、找可種植的土地種植咖啡豆、收成、買農藥驅蟲等,如果把這些時間全部都算起來的話,大家可以想像要花多久才能夠喝到一杯咖啡。

如果平常工作每小時薪資是600元,用20分準備泡一杯掛耳式咖啡相當於是200元的薪資。但是需要開水、瓦斯、自來水和洗碗精的「成本」才喝得到咖啡。

我們可以用「物以稀為貴」來理解為何有薪水的差異。越少人能掌握的技能,在市場上的價值越高,薪水自然會比較高。有些職業需要專科訓練,例如醫生、律師。相對地,若工作只需要比較基本的技能,那麼薪水就會比較低。

才藝老師每小時學費高,學習的時間成本也要考量進去。

  • 身為商人或販賣商品服務的生意人,都會想方設法希望我們花錢,這是他們賺錢謀生的方法。

人類製造或買賣生活中需要的物品與服務稱作經濟活動。為了購買想要的物品、為了販售更多的商品,這些都必須要競爭。在經濟活動中競爭會形成幾項優點。首先,消費者能挑選價格便宜與品質更佳的產品,並且獲得更滿意的商品服務。企業為了販售更多的商品,就會努力改善生產技術來提升產品品質,使得生產成本下降,以更便宜的價格來販售商品。販售的商品價格由販售者自由決定,購買者同樣也能自由選擇商品。留住顧客 創造更多利潤,像這樣只要賦予經濟活動自由,個人與企業就能把自身的能力發揮淋漓盡致。

*各店家提供的服務不同

相對於有形的財貨,服務(勞務)是無形的,舉凡老師的指導、醫生的診療、手機服務、餐廳販售食物、藝人的廣播活動、職業運動選手的比賽等都屬於服務(勞務),我們周圍有無數的服務。

1.有些會提供一段時間的免費保養和維修服務,那麼即使昂貴一些也會願意購買。相反,沒有提供服務的店舖,可能就沒那麼受歡迎,因此定價低以吸引顧客。

名牌物品的價錢通常包含了公司的宣傳費用,常見的像是時裝發布會,請一些名人、明星等,穿著其設計品牌服飾。這些展示的服裝,很少會在時裝店發售。但這對品牌造勢及宣傳「名人效應」對名牌的宣傳是很重要的。

2.0元手機

許多電訊公司都宣傳有「0機價」的優惠,這是宣傳技巧,也是吸引客戶長期用他們公司服務的手段。如果你想用智能手機,反正要配合網路數據服務,才能充分用盡手機的功能。0元機通常要該電訊公司簽一份長期使用該公司網絡的用戶合約,合約通常是24個月(即兩年)。0元機價出手機是否值得,真的要小心判斷了!

3.賣場的免費停車優惠

商家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在宣傳和服務上下功夫,針對消費者愛貪便宜的心理,免費停車成為吸引客流即擴大消費的一個手段。因為客源增多,及顧客多數會因為這個優惠而買多了東西,變相刺激了消費市場。也有商家發出會員卡,只要當月消費滿額,就可享受商場免費停車時間。

4.便利商店提供「寄杯」服務

台灣各品牌便利店競爭激烈,如果沒有優惠顧客就可能不去該店消費了。「一杯七五折」、「第二杯半價」又可以無限期的優惠活動,甚至推出「買100杯40杯」的咖啡大量寄杯優惠,有機會將顧客留在某個固定的便利店消費。不只在便利店,像賣場也會「買一送一」「一件五折」的優惠,「一件五折」廠商只賣出一件產品就賺半價的錢,「買一送一」對廠商來說是賣出兩件商品,賺兩件半價的錢,增加銷售出去的產品數量,帶來更多利潤。

*定價策略不同

有些店認為透過較高的定價,能賺取更多的收入。假設鉛筆售價5元,若以8元出售,那麼便可賺3元;相反有些店鋪認為物品太貴會令人卻步,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反而能吸引更多人光顧,讓店鋪獲得更高的利潤。

在營銷策略中定價策略是商家經常用的,隨著競爭對手的增加,新的訂價策略也層出不窮。價格不同的原因像是:

1.特價清庫存

最常見的是經營者訂出特價商品,一般是那些停產或庫存量多、平時很難銷售的商品,商家把價格制定再低於進價或略高於進價來拋售。多數商家把價位制定在低於賣價、高於進價之間,雖說是價格低出很多,賣出後,商家其實有時還是有賺錢。一些減價不一定真的減價,而是產品定價本來偏高,減價令消費者對產品有了便宜的錯覺。

2.降價提高知名度

有些折扣費用由廠家出或經銷商支付,以提高產品知名度,讓消費者認識產品。減價也可能是犧牲了部分減價商品的利潤,增加其他利潤高的商品銷售。運用顧客購物心理外,也跟商業競爭環境的變化,商店、超級市場的定位有關。

3.商店出售相同物品,向不同消費者收取不同價格

遊樂園提供的設施相同,但有成人價和兒童價。

樂園會盡力向顧客收取他們願意付出最高價格,成人願意付出的價格較高,所以樂園向他們收取一個較高的價格,就能賺取更多的收入和利潤。

商店必須具備壟斷能力,在市場上面對極少的競爭,才能有效實施價格分岐,像是鐵路公司。價格分岐的三項特徵:相同物品、不同消費者收取價格不同、生產成本相同。通常會規定顧客不可轉售兒童票給成人使用。

4.相同目的地,飛機經濟艙和頭等艙票價不同

航空公司實際上提供不同的產品,沒有將顧客劃分不同的組別。頭等艙的座位較舒適,能享用更多服務,生產成本較高,票價因而不同。


最後補充一個稀少的例子:拍賣

拍賣一般指的是在買家和賣家之間,將物品販賣給開價最高者的交易型態。一般在販賣難以訂價或價格變動較大的商品時,會採取拍賣的形式來進行。除了農產品和水產品之外,尤其是在販售貴重珠寶、名畫家的畫作、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古董品時,這些在全球數量非常稀少或僅有一件的物品時,也會採取這種交易方式。所謂「物以稀為貴」,人們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以及商品具有保值性,於是不惜花費金錢,爭相購買。


結語

前一陣子很流行夾娃娃機,結果許多商店都改裝成娃娃機店,越多店的情況下,每一家店能賺到的錢變少,有的店就不得不倒閉關門。店家逐漸賣起相同東西的現象,叫做「市場競爭的趨同現象」。這現象在台灣許多觀光地區都可以看到,如三峽牛角麵包、深坑豆腐店、十八王公肉粽店、大溪豆干店、萬巒豬腳店、或是鳳梨酥。這時候如有有店家創新成功,經過宣傳很快成為新的賣點,利潤大幅提高,稱作「市場競爭的創新現象」。當然這些創新可能很快就被別的商家模仿,接著市場再度出現趨同現象。創新耗時費工,眼光還要精準,如果創新不成功,反而讓原本的銷售額下降。所以很多店家寧願賣一樣的東西,不想冒險,只等著模仿,而市場就停在趨同現象上不再有進展。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大家生產同一種東西或經營同一種事業可能供過於求,應該先先做好市場調查,把握「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不要搶著大家販賣一樣的產品,才具有稀有性和獨特性,也才能夠賺到錢。


之前在《面試詢問自發性作品 談被動到主動》中談到增加附加價值 就會增加市場 得到藍海。讓生產物的價值變更高,讓它附加額外的價值,獲得大量附加價值就等於是企業賺取大量的利潤,國家經濟大規模成長的意思。


讓經濟成長的方式大致分為兩種

1.增加生產要素。如果增加生產設施、投入更多人力、以及提升天然資源,生產活動相對就會變活耀,經濟也會趨向成長。

2.讓技術進步。科學技術的發達、產品生產技術的發達、經營技術的發達讓生產擴大與附加價值增強。


結語

為什麼找工作這個困難?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找工作這麼困難?

原因之一可能是企業要減少支出,而消費者也是一樣,這些問題環環相扣。

顧客流失收入減少,削減獎金。消費者省錢少消費。企業不徵才勞工找不到工作、企業賺不到足夠利潤怎麼雇用新員工...。

畢業後進到自由的市場,發揮各自的實力,從競爭中獲勝。經濟運作是這樣,但學校並沒有放進經濟活動在知識中,因此都是撇除金錢成本,停留在放大學習動機,可能又因為方便管理,所以沒有放大各自的差異性,變成很單一的「師大畢業當教授」等...

若想在市場販售你自己,就必須在「消費者有意願支付」的金額與「生產者的生產費用」交會處決定價格。

進行經濟活動會形成所得,增加所得能讓生活變得更從容,消費也會跟著提升。當消費上升時,企業活動就會變活耀,稱為「經濟成長」。隨著生產增加,工作機會增加,失業者可能會減少,生產順利,出口增加,消費也會趨向活耀,形成一個循環,國家經濟就會進步。

真正決定薪水的不是學習成本而是市場需求,市場有需求,有人願意付勞動者開出的價錢

如果消費者(公司)只願負擔「低於」生產者(勞動者)滿意的價錢,而勞動者為了生存不在乎工作內容是否喜歡,做了太累或機器人可以取代不適合人類做,這樣的循環如何脫貧?如何活得幸福?

當生產者(勞動者)的影響力擴大,告訴大家會這些技能值多少金錢價值,勞動者進一步有好的利潤,有足夠的錢去精進自己再回饋給社會。那麼社會就會越來越少低薪者。

公司找不到人被市場淘汰、人才找不到公司無法生存,因此雙方都要努力。

貢獻己力,解決社會問題,找到自己供需對應的價值,是學習經濟重要的人生課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簡.不簡單職場新人 致課業壓力摧殘下沒什麼想法的人 擺脫迷惘 掌握自己的人生 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翻轉教育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388927196&mibextid=LQQJ4d 合作/讀者通信請洽:[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5-[COP綠區]借鏡-人人可參與的校外教學場域

2024秋-北海道9日自由行~札幌、星野TOMAMU、美瑛、旭川

了解經濟、金錢教育
1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