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游记:魔法王国的后台有什么?
省流:有狗。
不是穿了皮套的人类扮演的高飞,也不是布鲁托,而是一只货真价实的史宾格宝宝。
港迪脸书po过这样一张照片,所以我猜我看见的这只也是保安犬。
我问了同样去过港迪的朋友:最喜欢迪士尼里的什么?有人答花车巡游的狂欢氛围,有人说夜幕降临宛若童话小镇的灯光。我想了想,我最喜欢“小小世界”里做梦一般的氛围。
坐在小小世界的游船里,世界仿佛一本立体的童话书,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周游世界。这些玩偶只有皮肤和头发的颜色不同,拥有同样的体型面容和表情。这是没有国籍、没有民族也没有祖先,属于诞生之初的胎儿们的乌托邦。没有忧愁的往昔,纯真无暇的孩提时代,凝聚蜷缩在迪士尼乐园的小小子宫里。身处这个被营造的非自然的空间里,就仿佛短暂地回到了人类共同的童年,所有的纷争和斗争都暂时搁置了。这是迷境一样的空间,像是八音盒上的跳舞小人,如果你久久地凝望它,你就会迷失其中,如梦如幻。如果被丢进《黑客帝国》里的矩阵,“小小世界”大概是我比较想待在的世界。
迪士尼乐园在设计之初,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彻底脱离日常生活的幻想世界。1955年,怀特·迪士尼在加州迪士尼开园仪式时说:“只要客人在这里,就不要让他们看到现实世界,让他们有种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Alan Bryman在《迪士尼风暴》里提到,商业模式主题化的第一个体现就是乐园要“让游客陶醉在如梦如幻的虚拟世界中,忘记真实世界的残酷现实”。
很难将迪士尼跟那些靠着跳楼机的失重感让游客肾上腺素激增的一般游乐园等同起来,迪士尼最惊险的项目都允许你戴着镜框眼镜上场。比起“游乐园”,把迪士尼描述为一个“剧场”更合适。游客越是心甘情愿地相信故事情节,就越容易被打动。
迪士尼乐园有一系列的设计,来保证你从狼狈的现代打工人模式转化到魔法王国的非日常模式。这些设计从园区外就已经开始了。从地铁欣澳站换乘“迪士尼专线”列车,你首先会坐上一列与众不同的车厢:米老鼠形状的车窗和扶手吊环、唐老鸭铜像展示柜、蓝色天鹅绒软垫……
而地铁到站时,你听到的也不是寻常的报站广播,而是祝你“have a magical day”。当你踏出车厢,你可能还会怀疑一下:啊,是穿越回蒸汽时代了吗?
在真正进入魔法王国之前,环园小火车轨道桥下方的隧道墙壁上,你会看到一块铭牌上刻着“在这里您将会离开现实的今日,而进入一个昨日、明日与梦想的世界。”
穿越“隧道”,往往给人极强的“去往异世界”的心理暗示。《千与千寻》里,小千一家驶过隧道,误入汤屋的神鬼世界;《桃花源记》里,武陵人通过山洞偶遇世外桃源;在迪士尼的隧道尽头,则是美国19世纪末风格的小镇广场。
迪士尼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努力,让游客相信这确实是一个非日常化的场所。
美国科幻作家 Ray Bradbury认为,迪士尼乐园是将电影和戏剧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全新的娱乐形态。迪士尼乐园就像一座没有“第四面墙”的立体世界中的舞台,它由活生生的员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比起电影只能使用视觉和听觉来调动观众情绪,迪士尼可以让丰富的嗅觉、味觉、触觉成为它戏剧的一部分。比如园区小吃铺里格外香甜的爆米花,以及巨大得仿佛动画片里才有的超夸张火鸡腿。
既然有园内客人能看见的“舞台”,那就有员工活动的“后台”被小心翼翼地隔离在游客视线之外。
从空中俯视香港迪士尼乐园,它像一个平放的锥形,所有游客都必须通过“美国中央大街”才能进园,园区四周有员工区阻隔,是虚构的魔法世界与日常世界的分割线,就像电影院的观众与荧幕之间隔着黑暗。
图中,红色框框里都是迪士尼乐园的范围,但只有黄色区域是呈现给游客的“舞台”,属于员工的“后台”区域在迪士尼官网地图上被涂成了绿色,给人仿佛置身一片森林中的错觉。但查询谷歌卫星地图就会发现,这片绿色区域跟森林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那是迪士尼的办公大楼、停车场、仓库、犬舍、荒地和员工茶歇室。
我在卫星地图留意到,玩具王国附近有一块什么也没有的荒地,好奇心驱使我去一睹它实际的模样。
迪士尼乐园的舞台属性,还体现在建筑上。所有建筑,都只对游客能看到的那一部分进行涂装。例如冰雪世界的假冰山,从园内看,它是艾莎的冰雪王国,但从后台区域看,只有面向游客的一面进行了装饰,其余部分则平整、空旷、无趣。
既然有舞台与后台,就有连接它们的隐秘通道,在哪儿呢?
4D剧院出口附近的“安全通道”:
探险世界附近的高墙:
从后台走向舞台的门:
演员登场前的仪容镜,上面写着“请保持微笑,而家要出场啦”。
必要的机械设施也被巧妙地藏在涂装的建筑背后。
这是门打开后的样子,这里的门居然完全不上锁,说实话我有点担心矿山车项目的安全性。
在后台区域行走是一种神奇的体验,这里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向外走,经由停车场的收费闸,联通着现代香港的市政大路;向内走,则是洋溢着爆米花与烤火鸡香气、童歌与欢声笑语的魔法国度。
作为整个魔法王国入口的中央大街,再现的是迪士尼幼年时期生活过的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小镇马塞林。但如果去看20世纪初的实景照片,就会发现,现实中马塞林小镇大街与迪士尼乐园里繁华又优雅的样子大相径庭。
“这是一条延伸到地平线尽头的灰扑扑的大道,两边只有脏兮兮的木建筑、停在路边的马车和零星几个人影。马塞林的中央大街就是这样穷酸不堪且大煞风景。故乡街道的影像,在岁月的滤镜之下,被擦洗掉灰尘与煤渣,最终成为迪士尼乐园中散发着甜美气息的中央大街。”
整个迪士尼乐园的设计都是“反自然”的。
在华特·迪士尼生活的年代,“自然”绝对不是什么好词。对于美国中西部的人而言,大自然充满着敌意,一下雨下雪,道路就变得泥泞难行,人们收不到邮件,无法与外界沟通,运送的牛奶也会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被晃成黄油,带来经济损失,有人在从仓库返回正屋的这一小段路上,就因为暴风雪迷失了方向,最终冻死在风雪中。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精神健康都处在大自然的威胁下,因而,在人们的认知里,大地的本质就是泥和灰尘,而泥和灰尘就是他们的敌人,是禁忌。所谓文明,就意味着征服泥和灰尘,将它们封印。
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能有一个没有大自然威胁的、安全又洁净的舒畅世界。迪士尼王国被称赞为“没有一粒尘埃的洁净世界”,也许正是这种思想带来的结果,反映出的是一刻不停与泥和灰尘作斗争的中西部农民的执念。
在香港迪士尼,进门左手边的“探险世界”是以原始森林和印第安为主题的,但这里的地面并不是会扬起沙尘的红褐色土壤,而是被染成红褐色的沥青路面,没有留下任何一个能让一粒沙子甚至一粒尘埃落入其中的缝隙。园内的江河湖海底部都用混凝土来定型,不会因为有水而带来任何泥泞。在迪士尼乐园里,无论是山川还是大地,都覆盖在水泥和沥青之下,形成一个极为反自然的世界。迪士尼乐园中唯一一个以树为主体的游乐设施是泰山树屋,这棵南太平洋大树枝繁叶茂,树冠高达19米,由混凝土构成,总共717根树枝,装点了超过1万片塑料假叶子。
动物同样远离自然。不论老鼠还是大象,狮子还是恐龙,它们都是安全的、是令人愉悦的人类之友。人们遇到的猛兽,都是人畜无害的机械玩偶,密林中不会有任何蚊蝇飞舞,丛林深处的厕所,都是干净的冲水马桶。既没有危险的动物,也没有细菌和臭气,为了给文明人提供舒适与娱乐 ,这里将无菌化、无臭化贯彻到底。
恐怕对于曾经开疆拓土的西部开拓者而言,迪士尼乐园这个不存在任何自然状态的地方,简直就是天堂。迪士尼通过巨大的投入,将原本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地方呈现在我们眼前,然而,迪士尼乐园这样一个非日常的世界,也逐渐变得不再是虚构的世界了,反倒是我们居住的这个现实空间,才越来越迪士尼乐园化。
我和朋友有时会调侃深圳的各种购物商场,它们给你的感觉就是fancy and fake,就像你走进迪士尼的那种感觉,这里全是人造物,人造的树,人造的花,空气里飘着人造的香气,以及,都很贵。这些地方平滑得没有任何突兀感,是的,你在一个热带雨林里,但不会有恼人的鸟屎从天而降的那种,你在一座花园里,但不会有蚜虫分布在树叶背面。所有来自大自然的好的那一面都被保留,突出来的刺感被消灭。
但如果一定要在异质性的残酷大自然与迪士尼化的消费空间里选择,我相信我们肯定还是会老老实实地给给迪士尼送钱。
散场时,游客们又统一回到中央大街,仿佛水库泄洪的闸口一般。这条路两侧集聚了30多家店铺与餐饮店,在限定一日的魔法世界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中央大街套取人们购买纪念品的金钱来置换日后的留恋之情。这里的店铺之间互相连通,顾客不需要进进出出就能一口气从头穿到尾,显著地降低消费行为的门槛。在迪士尼营造的梦幻空间里,也许唯一把人拉回现实的“刺痛”来自这些需要钱才能换取的服务和商品。纪念品商店里大声哭闹的小孩,为“难得来一次不要扫兴”而争论的家长,梦是造给孩子的,但是用千千万万成年人工作日的劳动换来的。
【参考资料】
The "Real" Main Street U.S.A. www.themerica.org/bl...
能登路雅子,《魔法王国的诞生》,2020.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