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員|廿年七代磨一劍 大師兄張小倫憶低薪葬送好劍手

香港紀事
·
·
IPFS
·
廿年磨一劍,非「幸福」童話。家人反對入行,捱過兩年 2930 元「月薪」,曾一手執劍任教、一手揸鑊鏟幫補生計,終攀上頒獎台。小倫細訴劍隊「由零到一百」,經歷七代港隊,身邊多位天資非凡劍手,都因搵食退出。捱出頭後,退役是另一場考驗,生活全要「靠自己」,曾有亞洲冠軍教練,疫情時要送外賣;經歷傷患的他,亦無持續醫療支援。
退役後,小倫持劍載道,由「大師兄」變「掌門」,教小朋友劍擊。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廖俊升
攝影|陳朗熹

「喺電視機前面見佢哋比賽,感覺係興奮,有時興奮到失控!」39 歲花劍隊「大師兄」張小倫今年退役,以旁述身分,見證「小師弟」張家朗衛冕奧運,20 年劍擊回憶湧心頭。

廿年磨一劍,非「幸福」童話。家人反對入行,捱過兩年 2930 元「月薪」,曾一手執劍任教、一手揸鑊鏟幫補生計,終攀上頒獎台。小倫細訴劍隊「由零到一百」,經歷七代港隊,身邊多位天資非凡劍手,都因搵食退出。捱出頭後,退役是另一場考驗,生活全要「靠自己」,曾有亞洲冠軍教練,疫情時要送外賣;經歷傷患的他,亦無持續醫療支援。

退役後,小倫持劍載道,由「大師兄」變「掌門」,教小朋友劍擊、入社區推廣,也在網上平台宣傳劍擊,盼薪火相傳。「記住做運動員的初心,是教好苗子,代表香港衝出世界,繼續傳承劍擊。」

新蒲崗至少有四間劍擊學校,工廈有一全層花劍「劍舍」,設 11 條劍道,周二中午繁忙時間,仍有私人教練教小朋友刺劍。

「巴黎奧運熱潮之後,大概多咗兩至三成嘅大人或小朋友過嚟上體驗班,如果問會唔會持續,就要睇多一段時間。」人稱「大師兄」、39 歲的小倫,是劍舍的技術總監。他身高 1 米 88 ,肩膊操得橫挺,走起來像個巨人,但他像慈祥的校長教孩子劍擊、打成一片。像日前,他在社交媒體發布一條片,他用 Instagram 變面濾鏡,逗得一班小朋友哈哈大笑。

這位劍擊校長,曾經奪獎無數,前年阿基里斯腱(連接小腿肌肉至腳跟之處)斷裂,今年四月退役,現經營劍舍,也在網絡平台推廣劍擊。小倫扛起劍擊傳承責任 20 年,說起香港劍擊軼事,仍雀躍無比。

「劍舍」設 11 條劍道。

擊敗名校生 揚威學界入體院

90 年代末讀小學,小倫已是全能運動員,屢奪學界運動獎項,乒乓球、羽毛球、田徑、籃球,樣樣皆精。唯獨學校無劍擊班,2001 年升讀新發書院,校內有劍隊,他一劍鍾情。

小倫憶述,以往坊間無劍擊俱樂部、亦不流行私人教練,要在學校有蓋操場和禮堂練劍。當時學校買了五套器材,全校輪流使用。他在限制中突圍,擊敗名校生,連奪花劍和重劍學界金牌。奪獎後激發起鬥心, 2003 年加入體院青訓。

感激Miss Miu 每日贊助$20助搭車受訓

那時體院青訓無資助,他要自付車費與練習開支,幸好遇上恩師扶持。中學體育老師 Miss Miu,知道小倫有天份,於是每日放學在校門等他,給他二十元零用錢,怕他不夠錢乘車、買麵包,叫他一定要去練習;中三到中五的暑假,Miss Miu 安排他去廣州二沙島,到國家隊跟操,他眼界大開,技術大大提高。

老師傳承的精神,成就今天的「大師兄」,「這個過程,她維持我發展運動的路,給我很好的支援,冇佢冇今日嘅我……好感動,這一世我都記得。」

張小倫感恩Miss Miu 給零用助青訓,他說:「冇佢冇今日嘅我,一世都記得!」(張小倫IG圖片)

父親反對 堅決入行 月薪 $2930 

2005 年中五畢業,升學或全職做運動員,他「一意孤行」選後者,跟父親爭執。「老豆,你畀兩年時間我試下,如果兩年唔得,我就去讀書,返嚟搵工……」爸爸回應:「我唔會金錢上 support 你,要做你自己搞掂自己。」

那時全職運動員起薪每月 2,930 元,家境往往成入行阻力。小倫有四兄弟姊妹,父親壓力沉重,他不再問父親取零用錢,兼職做廚房,還要到康文署、總會和學校開班教劍,工餘去練劍和比賽,如同打三份工。撐了兩年, 2007 年,他奪得亞洲劍擊錦標賽團體銅牌,才加薪至大約 12,000 元,家人也由反對變得接受。

20年前,全職運動員起薪每月 2,930 元,家境往往成入行阻力。

低薪「葬送」出色劍手 廿年歷七代人

小倫說,以往劍擊運動員都另有兼職,要在工餘時訓練,夜晚七時放工,趕到體院,練到夜晚十時。「你返工都需要好多精力,邊有咁多精力去練,好多時比賽請唔到假。」不少人因退步心灰意冷,「運動員唔係穩定收入嘅職業,佢有份工 keep 住做一世,起碼會升職加人工。運動員?nothing!你要去到運動會,可能亞運先有啲獎金。」

「嗰個年代做運動員,你千祈唔好諗住發到達,或者搵到錢。純粹真係追求成績同夢想。」憑此底薪,多少人會堅持?小倫嘆道,這 20 年,花劍隊已歷七代人,大多出色劍手,也為生計轉行,「跟我一起努力那班隊友,全部離我而去,得返我一個。」今天底薪是 7130 元,近日被質疑過低。小倫認為,底薪提高才能留住人才、提升戰績,讓他們毋需額外兼職維生、專心訓練。

多留一季 殺入東京奧運

2018 年,隊友崔浩然決定退役。他感寂寞,上一代劍手都已退出。他原想在亞錦賽後退役,結果奪金。教練見他狀態大勇,說服他留多一季,帶年輕隊友衝擊東京奧運。

「太難爭,你要攞世界頭四,或亞洲第一,才拿到團體出線權,點攞?」小倫不捨劍隊,加上崔浩然退役,其餘是正磨合的新世代,若自己都退,擔心團隊因而潰散,決定試多次。「19 年開賽,點知第一站,痴咗線咁殺入奧運積分賽決賽。16 強贏中國,8 強贏意大利,4 強贏法國。」最後決賽對美國落敗,奪世界第二;再延續火熱狀態,以亞洲第一、世界第五殺入東京奧運。

小倫難忘,多年前入校教劍,已認識學生時代的張家朗。

入校教劍 認識學生時代蔡俊彥、張家朗

「以老帶新」組合衝擊國際。小倫難忘,多年前入校教劍,已認識學生時代的蔡俊彥和張家朗,並對左手天才蔡俊彥印象深刻。「好奇妙……好細個就睇住佢哋,由零,完全唔識,到起步,隔咗唔知幾多年,入埋體院一齊做隊友、一齊成長。」小伙子已成世界頂尖,小倫說,這就是傳承的意義。

奧運熱潮帶動社會關注劍擊,小倫亦見分別。他訴說,當年他讀小學還未有小學學界,如今小學學界已有 1400 位小朋友參加,「每校派三個,仲有好多人未能參與」;以前 U20 組別比賽,不足十人參加,今達約百人;昔日無劍擊學校,現有約 40 間。

劍擊發展走過漫長路,小倫認為,「由零到一百」的轉捩點是 2010 年亞運。他當年奪得男子花劍個人項銀牌,是當時劍隊亞運最佳成績,其後獲社會關注、資源增加。「以前的年代,只能去大陸集訓,廣州、南京,省隊、市隊。有成績後,個餅大咗,去歐洲法國、意大利、美國。」近年也聘請了外國教練,衝擊歐美劍壇。

張小倫說,昔日無劍擊學校,現有約 40 間。

有成績才有資源 如「雞先定蛋先」

小倫說,香港體壇很「現實」,體院按成績分配資源,「劍擊項目分到的餅咁大,但劍擊有幾多個項目?花劍、重劍、佩劍,三個個人、三個團體,即六個分一塊餅,冇成績個餅得咁細,點分?」

但這如「雞先定蛋先」的問題,沒有資源,爭取成績的機會較小。「我覺得係靠我自己嘅運氣同天份……」他覺得,劍擊有前輩做「開荒牛」爭資源,但運動發展有過程,新項目難在缺乏培養下跑出,「如果家庭環境好,當然可以走這條路。但如果是低下層,你捱囉,睇你幾時捱到出頭?」

椎間盤凸出 曾倒地不起 要食抑鬱藥

小倫捱出頭,卻嘆年紀漸長。「唔係同比賽競爭,就同傷患競爭,唔係同傷患競爭,就係同作息時間競爭。」

傷患是運動員最大敵人,小倫亦曾兩次大傷。 2010 年亞運奪銀攀高峰,卻在兩年後備戰奧運時椎間盤凸出,「瞓唔到覺,唔可以行超過五分鐘,會跪喺地下。我三個月,係要食抑鬱藥。」他連去廁所也要「紮行個馬」,試過下不了車、亦曾倒地不起,要途人協助,「好痛苦,好無助。現在回想,後面都覺得痛……」。

傷患是運動員最大敵人,小倫亦曾兩次大傷。

當時做手術可即時消去痛楚,但因凸出位置壓住神經線,手術只可恢復其八成活動能力;另一方法是慢性治療,可完全康復但需時長,要放棄倫敦奧運。他選擇後者,忍痛三個月重踏劍道,這場傷患,教他珍惜比賽時光。

阿基里斯腱斷裂 身體達極限

另一次大傷是 2022 年。小倫不停出外比賽,歐洲賽後,馬上轉戰亞洲,遇阿基里斯腱斷裂,「因為時差,夜晚睡不到,第二天比賽就斷了,因為休息問題」。當時他年屆 36 ,感身體達極限,加上長期出外役戰,得不到物理治療,雙腳嚴重勞損,「醫生同我講,你今日唔斷,遲早都斷。那刻我心想,哦,原來係咁……我知道了,我應該要退役,我接受了現實。身體警告我去到極限,就算你想衝,身體影響你前進,無謂同佢搏,你都係血肉之軀。」

這次養傷半年復出,再戰劍擊賽事,但感體能大不如前,今年退役。「隻腳斷了,唔想再斷第二隻。醫生同我講,兩隻腳都勞損得好嚴重。教練看了我的醫學報告,都覺得你去 take 個 break,享受人生吧。那我就做運動傳承,用第二個意志,傳承運動的歡樂。」

張小倫花劍國際賽成績

Table: 集誌社Source: 中國香港劍擊總會Get the dataCreated with Datawrapper
張小倫退役仍與劍擊作伴,他指劍擊在一直引領自己的人生,希望以身作則,薪火相傳。

退役後傷患無保障

香港不如外國,運動員退役後,傷患情況不獲長期照料。他退役後休養數月,要自費按摩、針灸,勞損已康復,「你有買保險咪可以 claim,冇買咪自掏腰包」。畢竟曾是「工傷」,小倫說,若運動員退役後,能到體院治療是好事,「你咪 set 啲 target,運動成績達某個標準,可以延續下去,幫你做幾多年、做幾耐;或者 set 個 credit ,可以做幾多次咁囉。都好㗎,好過冇吖,我哋冇㗎。」

他說,運動員退役缺生活保障,「好現實,靠你自己」,故要有「兩手準備」長遠規劃,持續進修、或思考生計。他見過運動員退役後做教練,遇三年疫情,關閉運動場館、市道低迷,轉行送外賣,「一個攞過亞洲冠軍、世界冠軍嘅人,走去送外賣,我心入面真係好sad……」運動員悲歌時又發生,「只係冇人知、冇人見到。」

他指,近年體院與大學合作,讓運動員進修,已是進步。他覺得,政府可牽頭與私營機構合作,資助運動員在更好的環境成長;盼機構聘請退役運動員,不會因運動員無其他工作經驗即拒諸門外,相信運動員學習能力高、全力付出,可為公司帶來正面形象。

小倫也有「兩手準備」,慶幸一直教劍、並因在茶餐廳及酒樓等兼職,中、西、日廚藝皆精。他退役仍與劍擊作伴,他指劍擊在一直引領自己的人生,他希望以身作則,薪火相傳,「記住做運動員的初心,是教好苗子,代表香港衝出世界,繼續傳承劍擊。」

集誌社檔案|物理治療系統不足 缺隨隊治療師 劍擊「大師兄」勞損至斷腳

香港運動員在奧運創佳績,輝煌背後,也有辛酸事。除了運動員 $7130 「底薪」備受爭議,亦有運動員指出物理治療系統不足。退役劍擊隊「大師兄」張小倫指出,運動員不斷增加,體院物理治療師變相分薄,同時部分國際賽,沒有隨隊治療師,前年他在外比賽時,得不到照料,勞損至阿基里斯腱全斷。

小倫說,體院物理治療師是所有運動員的共享資源,要靠自己預約;但因全職運動員不斷增加,分薄可分配的治療師。小倫說,2022 年疫情期間,他一直在外比賽、無法回港,故得不到治療師照顧,勞損嚴重,故導致勞損至兩條阿基里斯腱全斷。

小倫又指,體院物理治療人才不斷流失,就算是資源相對豐富、屬「A+」精英項目的劍擊隊,共三個劍種團隊、人數眾多,都沒有一位專責的物理治療師,僅出外比賽或訓練時,才會「隨機」分配一位治療師,治療師對運動員未必完全了解,或不清楚其勞損與傷患情況。

2021年,在東京奧運殺入羽毛球混雙四強的謝影雪,曾訴說體院物理治療師及按摩師人手不足,預約「好似要搶咁」。2021 年十月,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回覆立法會議員時表示,2020 年至 21 年度,體院運動按摩治療師有 18 名,物理治療師有 14 名。翻查體院年報,該年度體院有 535 名全職運動員,換算下,運動員人數與運動按摩治療師的比例是 30 比 1,與物理治療師的比例是 38 比 1。體院回覆指,現有 22 名全職物理治療師,運動醫學團隊由物理治療師、運動按摩治療師及手法治療師組成,每支團隊專職負責四個A級精英體育項目,會按照各項目的情況及需要隨隊集訓及出賽。

羽毛球代表李卓耀日前(12日)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提到,體院沒有跟隊物理治療師,「萬一touch wood,訓練有人受傷,你走咗上去,見到咁多治療師都做緊嘢,你搵邊個?」他建議每隊,都派一、兩名指定物理治療師或按摩師,更能掌握運動員的傷患情況,「他會了解這班人傷哪裡,又傷這個位置,可能治療師會跟體能教練溝通,哪些地方要加強訓練,或者避免、改善。」有前體院物理治療師受《明報》訪問時表示,曾同時應診四名運動員,如睇街症。
集誌社檔案|由貴族運動到普及化 八十年代創銀禧成劍擊轉捩點

近年香港劍擊隊屢奪國際獎項,香港劍擊是如何發展過來?劍擊源自歐洲古代格鬥,在大約公元前 1190 年,埃及國王拉美西斯三世所建的馬地納特哈布神廟內,已有描繪劍擊比賽的浮雕作品。二戰前,劍擊仍未在港流行,僅少部分香港留學生,在牛津及劍橋的劍擊隊接觸劍擊。

戰後有劍手回流,亦有英國劍手來港, 1949 年香港業餘劍擊總會成立。翻查舊報道,50 年代初,劍總舉辦香港劍擊公開賽,初期外籍劍手威廉士,以及浩治,是最具名氣的花劍手,幾乎連年奪冠,他們亦代表香港參加港日賽事。華將唐劍凝崛起,1953 年奪得公開賽季軍,1954 年更五戰全勝,擊敗威廉士等洋將奪冠,是香港華將第一人。



1960 年代起,香港出現校際劍擊賽,但主要是拔萃、喇沙及皇仁等名校壟斷。前財政司長曾俊華是喇沙舊生,他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加入劍擊隊,82 年回流香港,85 年到喇沙書院任教劍擊隊至 2017 年,期間奪得十次學界冠軍,培育出蔡俊彥等港隊名將。

到 1978 年,香港劍擊隊衝出國際,在曼谷亞運獲得殿軍。根據中國香港劍擊總會紀錄, 1989 年 12 月至今,香港已奪得超過 800 面劍擊國際獎牌。1990 年,北京舉辦的亞運會,香港組合盧滿堂、李忠民、鄧廣豪、黃贊及伍星耀,奪得男子花劍團體銅牌;翌年,同一組合在亞錦賽摘銅。
該組合成員均是殿堂級劍手,盧滿堂是前港隊教練,曾率張小倫、朱詠康、顏冠一及劉國堅等精英劍手,更是首位在奧運獲得名次的香港劍手,在 1992 年巴塞隆拿奧運會戰至第 30 名。李忠民則是前港隊「一哥」,首位在歐洲奪得劍擊獎牌的亞洲人,現時是體院的社區關係及市務總監。

近代輪椅劍擊成績亦優異,因救援失去左腳的前消防員張偉良,在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為港隊奪得四面輪椅劍擊金牌,成為首位在殘奧奪四金的運動員,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兒時患有骨癌、切除左腳小腿的余翠怡,2001 年代表港隊出戰意大利世界賽奪兩銀,2004 年雅典殘奧奪花劍及重劍的個人及團體金牌,成位首名殘奧奪四金的女劍手。其後她在 2008年北京殘奧、2012 倫敦殘奧,都成功奪金。

劍擊如何在社會普及?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接受《集誌社》訪問指,七十年代前,英殖社會有濃厚階級觀念,劍擊是當時的貴族運動,主要是英基學校,如喇沙和拔萃等傳統名校、教會學校學生參與。當時華人生活水平不高,且劍擊器材貴,故仍未在坊間普及。

1982 年,馬會、港府與女皇登基銀禧紀念基金合力興建銀禧體育中心,成轉捩點。雷指出,銀禧體育中心是體育學院的前身,劍擊是該中心的發展項目。他說,中心除了跟體育教師合作入校開班,亦設會員制,市民成為會員可參加課程,大眾更易接觸劍擊。此外,銀禧中心亦提供頂級劍擊訓練場地和教練、設立運動員獎學金,培養運動員。



雷表示,九十年代,憑盧滿堂、李忠民等劍擊手的努力,在亞運打出成績,社會更關注該運動;而這班精英運動員,退役後創辦劍擊學校,讓這項運動走入社區。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