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可是,「如果妳臨死前帶走的正是這份愁苦呢?」

MaryVentura
·
·
IPFS
·

引號裡的這句話是半年前我的心理醫生問的,我無法回答,卻還是非常害怕。那時候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鼓起勇氣一了百了,但是知道距離那股勇氣很近,很近了。從前,最黑暗的年月是讀著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過來的,那時候荳蔻年華,覺得自己是從來不會有「一了百了」的念頭的人,「有勇氣」是朋友們給予我的形容詞,然而,沒想到也走到了這一步。

很難言說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我應該走到這一步,更多人注重的是通過告訴處於痛苦中人的痛苦微不足道來嘗試消解,其實,適得其反。在《看不見的瘀傷》中,作者Rachel說到對於處於長期家暴的女性而言,無論社會工作者怎麼勸說離開,最終都是受害者本人突然恍然大悟,發現底線被觸碰,無法再繼續忍下去,才能夠真正有停止的可能。很多其他情況也同樣適用,比如,情緒勒索。一個長期被情緒勒索的人,往往一直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情緒勒索的受害者,某天突降最後一根稻草,駱駝被壓垮了,才發現從前的樁樁件件事情都積壓在心中,從未散去。

很少「直接」表達我的感受,語無倫次。但「我的感覺,張韶涵可以唱出來。」【這是極悖論,張韶涵不可能通靈我的感受,而我也不能知道張韶涵經歷波折時候的感受,但音樂與歌聲相通】張韶涵2019年專輯《?》裡的每一首歌,都似乎是把經歷痛苦之後的掙扎唱了出來——

孩子從大人手上
牽走了所有願望
誰想要都不讓
長大以後他會原諒
童話里美麗的謊
卻已不再上當
悲劇把完整的美好破壞給人觀賞
——《別》

孩子從父母身上不僅牽走了願望,還牽走了很大的責任。中國的孩子自小就被教導「懂事」,其實是被教導著把自己隱藏起來,用「孝」來彌補本來不屬於自己的「過失」。

這張專輯我反覆地聽,反覆地聽,

誰沒幾道傷
我們不都一樣
愛恨直截了當
迷失猝不及防
  ——《還》

也看了一些張韶涵的採訪,當遭遇了家庭、朋友的背叛後事業遭到極大衝擊,她的休整與付出似乎我現在都可以看得更透——

多少拉黑的名單
曾推杯換盞
曾結伴 曾金不換
一百次真情實意的歌唱
敵不過一句押韻的誹謗
常 善良常常需要鋒芒
——《常》

專輯裡她唱了成長、償還、期盼,最終,滿滿十首歌詮釋了一個「接受」的過程。「接受」不是「承受」,而是她在《因我而起》中的表達。有時候,真正善良、真正委屈的人不明白為什麼加害者能「搖身一變」偽裝成為「受害者」,從而更委屈,這樣的迷茫若是加在一個孩子身上,更是成長中的深深烙印。不過,「接受」的藝術在此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背負所有blame的時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說出「就是All from me」的,當說出的時候,也就是邁出接受的一步,接下來可以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令我起死回生的一首歌

回到「正題」,自殺從來都是一個沈重的話題,自殺是「沈默的嘶吼」,是最後的求救(如果自殺前真的有求救的話⋯⋯一般會有。)身邊的人最重要的是選擇傾聽吧,當然求助熱線也很重要!其實,有「一了百了」念頭的時候身邊的一切都變得不再重要了,這也是其可怖之處。一次次提及這個話題,真的想就算了吧,太委屈了,一了百了,但是,為什麼就這樣放棄呢,如果妳臨死前,這樣的委屈是最後一刻的最後一個想法怎麼辦,豈不是要帶著這個愁走?「一了百了」的預設是當下的「了斷」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是讓自己腦子停下來的唯一辦法,然而,「了斷」的剎那是不是我們也清楚知道事情並未了斷呢?似乎有點哲學的感覺,不過,這一反問也讓我毛骨悚然,我是不想帶著這樣的愁緒離開這個世界的,於是,「自殺的念頭」暫時擱置了。

你的人生 鑰匙在你的手裡
你聽自己的就好
你知道你要做掙脫被綁架的
那一個完整的我

反向的朝前走 反向的不回頭
在盡頭遇見的源頭

——《我》

「接受」。這,苦痛與其他的一切都是我的人生,我的經歷,都是我的一部分。接受這個完整又不完整的自己,接著,愛就會來。


詩與歌總不可分開。無論是詩經、樂府詩還是宋元小令與詞曲,都傳情達意。美妙的現代歌曲也是一樣。如果妳想從張韶涵的經歷與堅強中汲取力量,聽聽這張專輯《?》。


【寫到最後發現今天是張韶涵的生日,這樣的巧!祝妳生日快樂!】

Rogalin, 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謝謝@慵懶的貓 發起這個話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評•評書
163 篇作品
聽Mary講「小案」
6 篇作品

85年前的今天|納粹治下的德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