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細讀《Chinese Shadows》之一:「境外勢力」

MaryVentura
·
·
IPFS
·
Simon Leys在《Chinese Shadows》第一章介紹文革期間在中國的各種「境外勢力」眾生相及其他。長文。

忘記是誰告訴我的還是在哪裡聽說的,漢學家Simon Leys的作品是學漢語的必讀,然而很重要的一本書卻再未再版,我千里迢迢買了一本二手書,卻收穫了驚喜。驚喜在這本二手書扉頁上,準備在之後的篇中說,👇說為何細讀。

首先,這本《Chinese Shadows》是企鵝出版社在1977、1978年翻譯的1974年法語版本的英文版,而似乎之後就沒有再版,以至於之前查不到能夠買的渠道,只能買二手書。很遺憾,這本書很珍貴,卻因為沒有再版而不能被更多的人讀到,因此,我將把書評寫成細讀型的,一章一章地讀這一本

其次,Simon Leys是漢學界是一個比較有震撼力的名字,他在其他著作中對漢語詩歌的翻譯、分析和文學鑑賞也讀來非常的受用,此處按下不表。Simon Leys是一位比利時-澳大利亞漢學家,真名是Pierre Ryckmans,Simon Leys是他在寫作《Les Habits neufs du Président Mao》時為了避免書籍出版後中共當局禁止他入境中國才開始使用的筆名。果然,在書出版後,他又成功地再次回到中國兩次,並就他在文革期間的這些經歷寫成了《Chinese Shadows》。所以,《Chinese Shadows》是一本非虛構作品,寫的是1972-1973年間的事情,但同時也是建立在Simon Leys在1974年就超過二十年的漢語言學習及在中國、台灣、香港等地方生活經歷上的文革期間的非虛構,有必要細讀嗎?有。因為Simon Leys在《Chinese Shadows》中寫出的文字至今依然讀來如預言一樣,或者說有的部分讀起來更像是在描述當下的中國。那麼,是中國轉了一圈又回來了嗎?還是這中國的「陰影」就一直形影不離地跟著這個龐然大物呢?摘四通橋義士喊出的口號中的一句「不要文革要改革」,被之後各個城市的抗議群體繼續使用,就說明在當下的中國,倒車進入文革2.0已經成為共識,所以,要細讀。

最後,Simon Leys的每一本書幾乎在扉頁都會寫「獻給Han Fang」,我想,應該是他的妻子吧。能把每一本書都獻給「Han Fang」的人,他一定很愛這位Han Fang,而Simon Leys對於中國的愛也流露在字裡行間。那麼,他的書我想去讀。如果一個連自己妻子都不愛、可以拋下的人,他再說愛誰我都不會相信(此處參見毛澤東第二位夫人楊開慧和朱德第五位夫人伍若蘭)。

《Chinese Shadows》第一章題為「Foreigne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主要寫文革期間在中國的外國人,他希望讓讀者看到外國人在中國的情況以及他們看到的現實——

It may be useful to know what China actually was like when I was there, since it can and will be like that again at any time. 

沒錯,很多那時候荒謬的現實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再來一次,也都有可能降臨在你我的頭上。

關於遊覽

Simon Leys談及了72年中美外交正常化之後絡繹不絕到訪中國的外國人。他們到訪中國的行程往往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沒有任何自由活動的間隙,他們可以遊覽很多中國人不被允許參觀的地方,有些僅僅因為他們是外國人,有些是因為她是漢口一位主教的女兒,而該主教在1920年代是周恩來的朋友。

the foreigners are always put in the same hotel

外國人總是被安排在同一個賓館, 來來去去就是那麼些人,同樣的遊覽路線。這一點從來都沒有變過。現在,同樣有「涉外賓館」。Simon Leys幽默地說,如果是列支敦士登也就罷了,中國那麼大,怎麼能把來遊覽、到訪的所有外國人都安排去看千篇一律的東西、住同一個賓館,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呢?中國有幅員遼闊的農村,鄉村中有著非常好客、可愛的中國人,可是為什麼要像防賊一樣地提防外國人跟當地人接觸,而只是給他們看安排好的一切呢?因為有不少在文革期間對中共政府和意識形態懷有「好奇」和好感的外國人很買帳。Simon Leys指出,這其中不乏在中國因為工作駐了幾年的外交工作人員或者到訪中國的文藝界外國友人,他們被這樣「從搖籃到墳墓」的安排衝昏頭腦,享受著各種特殊待遇,出門不用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叫專車等等,而當局這麼做可以換來這些外國「友人」在自己國家的媒體上發文對中共進行讚美,然而,他們從未跟中國老百姓說過一個字,甚至面都沒見過。

Simon Leys提到一位似乎頗受敬重的外國人,在到訪中國後,被當局帶到遙遠的省份(類似雲南等)遊覽了很多一般外國人到不了的風景區。從中國出來後,他到處宣講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然而,Simon Leys聽到他對一家香港報紙講自己在那些遙遠的省份中的見聞時不斷提到在那裡的白雲寺的見聞,景觀和地點沒法對應,因為Simon Leys就住在白雲寺附近,知道那裡並沒有在文革期間被很好的保護起來。Simon Leys提到的這些外國人,很多為人還不錯,足夠nice,但不知是對極權政權的幼稚還是對自己獲得特權的留戀,讓他們成為中國政府對外的喉舌,蒙蔽不能夠來中國的人。

關於後殖民主義思維方式

Simon Leys在這裡提到的不少外國人都駐中國工作,長年配備著翻譯員,但是卻打心眼兒裡瞧不起中國這個地方和這片土地上的人。他們無論在中國多久,都不會說一個字的漢語,也不會有興趣去學習。在跟其他外國人交談時,Simon Leys的例子是,餐廳裡一位外國友人提起接下來要去一個漂亮的中國城市旅行。Simon Leys趕忙問是哪個城市。友人說:

「Er, uh, well, you know, these Chinese names...轉向翻譯員,--Wang, where are we going?」「To Hangchow.」「 Oh yes, to Hankow, I remember now.」

看到這裡,我笑不出來。做了幾年隨身翻譯員,我聽過太多同樣的話,見過太多Simon Leys筆下這樣的外國友人了⋯⋯在他們的腦海裡,殖民主義的思維方式從來未缺席過。帶著東印度公司的感覺在亞洲享受著特權,他們從未離開翻譯員、專車到過任何一個地方——

Their obedience is rewarded with free trips, which they repay by publishing articles or even books that pretend to describe China.

看到這裡,我眼前也確實想起了曾經見過的一個個外國友人,他們講英語的時候表現出來對中國的鄙夷用Simon Leys的話說就是從未停止過讓我驚訝到乍舌。可惜,他們往往對這種鄙夷沒有感覺,繼而毫無掩飾。同時,他們更加在乎的是利益、得失,他們可能也有普世價值觀,只是他們眼前的中國人被排除在外了。

四種「境外勢力」

讀到Simon Leys對於中共意識形態中對等級觀念的表述,覺得非常準確——

The Maoist authorities, with their fixation on classification, their obsession with hierarchy, arrange them in four different groups. 

我很喜歡Simon Leys措辭的幽默和犀利。👆的「them」指的是「Chinese from abroad who come back to visit the motherland」,也就是說,「外國人」並不被劃入這個類別(其實除了「對階級的執念和等級觀念的迷戀」外,Simon Leys忘記提「種族主義觀念」了,自然,外國人不包含在內),這四種細分是用來區別回到祖國的海外華人的,文革期間,自然讓我想到了眾多從海外回到祖國,抱著報效祖國念頭的華人,比如老舍⋯⋯所以,四階層金字塔如下:

最上層「At the top, you have the Chinese who have taken out foreign citizenship.」也就是拿了海外身分的中國人。Simon Leys舉例道,有持有歐洲護照的中國人回來看望母親,只被允許在家中住一晚,其餘在涉外賓館度過。這些人被嚴密地跟當地人隔離開來。

第二層「The second class is made up of "compatriots from Taiwan"」,就是台灣同胞了,當然,Simon Leys 也強調,實際操作中主要是指在日本或者美國生活過的台灣人。這部分人很少見。

第三層「The third class, the Overseas Chinese, is more numerous. Usually they are well-to-do businessmen from Southeast Asia who enjoy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patriotic pride in their mother country, wealth and ease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y live.」如述,祖先下南洋的富有華人既在自己的「母國」享有愛國盛名,又在南洋國家享受財富;既尋了根,又不忘本,還可以繼續享受並非受限制的小資生活。

最底層「At the bottom one finds "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 most of whom come to China only to visit their relatives in Kwangtung province.」最下面一層的人數最多,日日過關,更是跟當地人交流密切,Simon Leys也提到正是他們來去之間的帶來了港澳如同另一個世界的美好,從而令廣州在「山高皇帝遠」的情況下最先看到世界的模樣。

經過對人「成分」的層層劃分,人們被與政權口中的「人民」隔開,為什麼呢?因為:

The recurring nightmare of the Maoist bureaucrats is that the foreigners might have fanned out into the countryside and even -- this is the worst -- managed to make some spontaneous and unsupervised contact with people. 

Simon Leys對於毛時代官員看得很準。他們重複的噩夢確實是害怕如果有外國人能夠跟「人民」進行隨意的、不受監督的對話。 而文革五年的訓練表明,他們是成功的。Simon Leys講到自己曾經連問路都被拒絕。「也不能怪他們」Simon Leys說,畢竟擁有一本Dickens小說都是反革命,跟外國人交談不知道會被說成是是什麼呢。

孤立與隔離

With its nightmarish obsession that foreigners may eventually (though as I say quite hypothetically) achieve unmonitored contacts with the people, the Maoist government has revived a great many privileges, special status rights, and waivers for foreigners in order to keep them even more isolated. 

因為他們噩夢般害怕人民與外國人無障礙的接觸,他們給予外國人很多特權,特殊身分等等,這樣他們就不用跟人民接觸了。

有意思的是,Simon Leys有預見性地說,於他們而言,最理想的是一個大型國家公園😄人民在這個大型國家公園裡可以住、吃喝玩樂,並自給自足、繁衍生息,裡面的人再也不想走出這個大型國家公園。很有意思的設想,這些其實差不多都已經實現了😄只是,因為人不是機器人,有過走出國門的經歷就不是所有的人會再次回到那個國家公園裡了,總會有人想要有自己的選擇,尋找自己的所愛。

人是社會的動物,長期與世界的隔離與孤立讓生活在這個大型國家公園裡的人聽慣了外面都想要顛覆我們的說辭,也逐漸相信了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發展了「別人就見不得我們好」這樣的無稽之談,久而久之,人性中最原本的跟人(任何人)進行真摯交流的本能慢慢遺失殆盡。這一點, 算是在第一章中我最同意Simon Leys的一點:

The perpetual violence done to their inborn feelings, the need to conceal what they feel and do the opposite, the duty to report to the authorities (they inform as informers, but they also confess), the sometimes subtle, sometimes brutal, wrenching distortion of all their human relationships -- all this does not differ in kind from the common lot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but it is brought to such a pitch for them that it can cause a real disruption of personality. 」

後來,我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知道Personality的扭曲和變態是多麼可怕,又是多麼有害,對人、社會、環境、世界、地球。而長期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想像著外部環境都是想要謀害自己的人,失去了對基本人性的信任、認知,自然會失去共情能力、同理心,甚至同情心。這樣的情況看得太多,可嘆的是,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我認識、愛過的人啊。

只剩饕餮

Simon Leys寫道,在毛澤東以前的中國,如果一個外國人能夠說漢語,將會非常容易地就融入到當地社會和當地人群中,是毛澤東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壁壘和猜忌,並像揚沙子一樣弄得一發不可收拾。自此,外國人再不能跟友好的中國老百姓毫無猜忌地生活,甚至連交談都難。Simon Leys也感嘆曾經的北京是那樣一座文化之城,老北京的文化是浸潤在大街小巷每一個角落裡的,甚至遛鳥人的一舉一動都是文化,可是,那所有的文化都被文化大革命抹煞掉了,讀他的句子,我的心也一樣的痛,痛那個曾經幾十年前我記憶中再也找不到的北京,痛一個個其他的城市,痛文化的被消滅——

all that gave Peking its lovely, diverse, and wonderful face, all that made it into an incredibly civilised city, all that made the ordinary Pekingese -- with their truculence, their verve, their quick and subtle minds, their art of living -- a natural aristocracy within the nation, all this has gone, disappeared forever. 

當文化不再,人們因為自己家的藏書而恐懼,日常生活也被害怕籠罩,那還剩下什麼呢?Simon Leys描述到,最終,剩下或多或少還沒有被「污染」的幾乎是唯一的可做事情就是到飯店饕餮一番了。當然,這還是指文革時期的便宜飯店,比較有生活氣息的那種。或許讀者會覺得熟悉,之後,我們生活中也見到很多網紅或者一般的人,談到自己就說自己是「吃貨」,其他什麼一概不關心,更遑論政治、自由、民主。不錯,饕餮而已,卻成了幾乎最安全的行為方式。

章節末,Simon Leys指出,政府的性質決定了這個國家只會做出一些策略的改變,其本質不會有任何根本的改變,因此,期盼改變的是做白日夢,也是對歷史的perspective沒有一個足夠的瞭解,這樣的totalitarian政府有的會是「times of relative relaxation」,但如果期望政權有個新方向是荒謬的。

第一章的細讀已經是長篇大論了。在閱讀第一章的時候,我感受到Simon Leys對中國這片土地及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的熱愛,畢竟,這是從他19歲第一次旅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的一門語言,一個文化。然而,那個政權不喜歡質疑與批評的聲音,他即便用筆名,最終也被揭發出來,似乎不再能進入中國了。這麼多年以後,我讀他的文字依舊感同身受,跟他一起哀悼曾深愛的那片土地。之所以那麼痛,是因為愛著,在乎著,而一片土地,任何人都可以去愛它,何分你我?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評•評書
163 篇作品
聽Mary講「小案」
6 篇作品

85年前的今天|納粹治下的德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