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旺重建2|築城市天際線 擬建五幢摩天地標 勢屏蔽通風走廊

香港紀事
·
·
IPFS
·
天文台去年錄得香港「熱夜」(全日最低氣溫為攝氏28度)日數為 52 日,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研究指出,目前油尖旺目前為熱夜重災區之一。若重建為油旺建築物加高加密度,又會否令油旺街坊更焗更熱?如何規劃才能讓油旺成為真正「宜居」之地?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
特約記者|曾雪雯
攝影|劉貳龍

市建局去年推出的《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資料手冊》,指出要重塑油旺成為一個「宜居」、「可持續」的「都市核心圈」,建議在佔地212公頃重建範圍,設五個「發展節點」,「鼓勵核心發展節點作為該區的高點或未來建築設計地標」,「創造高低有序的城市天際線」。

「城市天際線」到底是什麼?細看市建局的構想圖,擬在區內增建最少五座比朗豪坊更高的地標式摩天大樓,部分會坐落於亞皆老街、窩打老道等主要通風走廊。

天文台去年錄得香港「熱夜」(全日最低氣溫為攝氏28度)日數為 52 日,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研究指出,目前油尖旺目前為熱夜重災區之一。若重建為油旺建築物加高加密度,又會否令油旺街坊更焗更熱?如何規劃才能讓油旺成為真正「宜居」之地?

油旺為熱夜重災區

過去三個夏天,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劉家麟博士,不時接受傳媒訪問,談極端酷熱天氣對人體影響。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曾分析2011年至2015年的溫度紀錄,發現油尖旺、中上環、荃灣等均屬熱夜重災區。城市建築物與材料吸熱,加上建築密度高,晚上積聚在市區的熱氣無法消散,令人倍感難受。

按天文台定義,熱夜是指全日最低溫度達攝氏28度或以上的日子。研究結果發現,一晚熱夜會增加 2.43 %死亡風險,連續五晚可增加 6.66%。「我們得不到足夠的(熱力)釋放,那麼這些(熱力)累積下來,就有機會在室內,或者甚至較熱的環境,我們都會出現中暑的情況」。

天文台熱夜數據顯示,60年代香港晚夜數據最多不過14天。他分析,因為當時香港並沒有那麼多、高、密的建築。可見除了氣候變化外,城市環境,也導致香港出現越來越多酷熱天氣,尤其是熱夜的主要原因。

劉家麟指,「現有道路網或者建築環境,其實很不利空氣流通」。規劃署旺角空氣流通專家評估報告指出,旺角區的重要風向為東北偏東至西北偏西走向。有份參與研究的劉家麟解釋,九龍半島的風,由維港東西兩邊吹來,而道路是一個通風道,但東西向的闊街道相對少。大部分主要、較闊的通風街道,是南北走向,如西九龍走廊、彌敦道等,導致油麻地、旺角,即九龍半島這一帶,通風相對比較差。

摩天大廈將坐落亞皆老街等通風走廊

而按目前油旺重建藍圖,市建局建議在這個熱夜重災區的三大主要通風廊,即亞皆老街、窩打老道、佐敦道興建地標式摩天大廈。包括在位處亞皆老街的「旺角街市核心發展節點」,擬建一幢比朗豪坊更高的大樓。劉家麟預料,或容易造成擋風的問題,「其實很容易造成剛才說的情況,相對地這麼高,那條路不夠寬的時候,風是不會進去的,這是第一個可能性。」他解釋,原理就像倒水在佈滿密集小孔的平面上,表面張力令到水基本上不會流進去洞裡。同樣風也不會吹進去。

然而與高樓相比,城市整體環境太密,更影響空氣流通。劉指出,當風撞向高樓時,風會在樓邊上下飛走,降到地面的風稱為下沉氣流(down draft),但若地面過密的話,下沉氣流其實降不到地面,無法在地面擴散到其他較小的街道。

在油旺研究資料手冊裏,稱日後放寬建築物高度,將構成「具動感和高低有序城市天際線」。劉指,「它的高低有序,它的低其實都是很高的,便會出現剛才那個情況,就是這些風被高樓大廈撞下來的話,其實我都被下面的樓擋住了。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集誌社檔案:先達廣場等地段 或重建成摩天地標

市建局在油旺重建提出有關構築「城市天際線」、興建「新建築地標」的具體內容,散落在《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資料手冊》的不同段落。綜合相關資訊,市建局將油旺重建區劃成五個核心發展節點,包括1.旺角東(太子、花墟一帶)的「水渠道城市水道」、2.旺角東亞皆老街(包括先達廣場一帶)的商貿樞紐,文件指出,這裏連同已規劃的洗衣街重建項目,會構成一組高建築群。其餘發展節點,包括 3.旺角西的旺角街市活化,會與朗豪坊形成一個「新目的地」,「整體建築設計將呈現高低起伏」,集新型住宅和商業混合用途(如零售、娛樂、辦公室等);4.油麻地北果欄重置,會在巧翔街新建一幢具現代化設施大樓作批發用途,上蓋會提供包括服務式住宅的商業發展。5.油麻地南的西九龍綜合發展,則會提供e甲級寫字樓、酒店等。

文件指出,核心發展節點和建議的多層社區活動中心等,均為「新建築地標」,將體現一個「錯落有致和嶄新的城市天際線」,規劃方案會籍新增的休憩空間,作為「視覺緩衝」,同時促進空氣流通及滲透。文件也指,「鼓勵核心發展節點作為該區的高點或未來建築設計地標」。根據市建局文件的構思圖,在五個發展節點均會出現地標式摩天大廈,高度更會超出朗豪坊。

朗豪坊2.0 ?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一直有留意油旺重建計劃,他以朗豪坊為例指出,「朗豪坊已經製造通風問題出來,現在不是純粹一棟朗豪坊,一個發展節點,已經大過朗豪坊的規模,你還要弄五個在整個油麻地、旺角裏面」。朗豪坊前身是旺角六街(砵蘭街、上海街、新填地街、亞皆老街、奶路臣街、山東街),重建後朗豪坊、與現時的康得思酒店「腰斬」了奶路臣街,形成屏風建築。絕大部分海風被擋在新填地街,無法吹入旺角鬧市。他認為,朗豪坊製造了一個空間資源的重新分配,「它就很通風 ,因為它block了人家的風,裏面內街就很不通風」。

而城規會去年七月公布修訂旺角分區計劃大綱圖,落實《油旺地區研究》的建議,刪除彌敦道兩旁商業地帶的最高地積比率最高12倍的限制,並將其上限放寬至15倍,容許住宅(甲類)及(戊類)地帶的住用及非住用的地積比率作出更大彈性互換。即容許把旺角區內欠重建潛力樓宇的剩餘建屋容量(未用盡的地積比),轉移往指定「發展節點」地盤。換言之,日後「發展節點」建築將會起得更高。

上周五( 6月16日),城規會討論設立地積比轉移機制,在油旺重建為計劃,申請人日後可將地積比率,由「送出地盤」轉移至「接收地盤」,令「接收地盤」的士地積比可放寬30%。有關建議,經修訂後獲通過。

「他說未來放寬高度後,就會有一個高低起伏的天際線,好像說得很有音樂旋律,但其實就是全都起高了。你怎樣審批他是高低起伏的天際線?」陳劍青指出,實際上是靠各個私人項目各自實行,最後實際的影響將是加密社區的密度和高度,對地區產生更多負面影響。「你不要忘記其實油麻地、旺角有很多香港基層市民住的地方,即是它不是純粹商業的地方,對他來說生活質素和宜居性會大大降低。」

民生議題 面臨公共輿論缺席

陳劍青指出,市區重建議題是個長遠的問題,「宜居不像最低工資般現在你40元不夠,下一年改回50元這樣,而是它40、50年都不改了,就在這裏了。即是你起樓不會無端端拆掉。⋯⋯它未來的影響是數以幾十年計的,這是為甚麼重建對一般公眾來說,是那麼值得關注的地方。」然而目前民間對重建議題的關注大不如前,陳劍青認為,現時影響社區生活、環境、民生的事均面臨公共輿論缺席,但若大眾有心關注,其實又不無一些轉變。「大家用那些標題已經叫『變天』,可能油旺變天、荃灣變天、深水埗變天,但你變天的時候你還不收衣服?我覺得民間反響在,但是沒有足夠的力度去將裡面的一些問題,從不同的人、不同的崗位去表達。」

市建局:已進行18項技術評估

目前市建局從沒披露油旺重建研究詳細報告,局方回覆查詢時指,因報告涉及大量的專業技術評估及分析,以及與項目相關的敏感資料,故此不宜公開作公眾查閱。至於有否就擬訂重建計劃時進行環境研究報告,局方僅回覆《油旺地區研究》在制訂規劃藍圖時,已進行多達18項技術評估,涵蓋廣泛範疇,包括交通、通風、視覺影響、綠化、文物等,並已制訂相應緩解措施。

劉家麟認同,現在是最好時機,去討論應怎樣重建。「這亦是我們2012年都市氣候圖裏面的一個vision來的,我們希望做到的。」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吳恩融帶領的研究團隊完成「香港都市氣候建議圖」,劉家麟是團隊成員之一。劉指出,香港許多地區規劃都是五、六十年代發展,而早十年前開始有很多不同地區會重建,「希望趕得在他們重建之前推廣了一些叫做微氣候城市規劃」,從而透過重建就會達到一個比較好的微氣候與通風環境。

每當談到重建與環境議題,總有讀者愛問「唔通唔發展咩?」劉家麟認為,住屋和環境並不是對立面,發展商若在樓宇設計中,加入對居民和環境有益的設施,更可申請總樓面面積寬免,上限為10%。

建議加入微氣候設計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於2018年曾推出《都市微氣候指南》,介紹31種都市微氣候設計策略 。劉以旺角波鞋街重建項目為例,The Forest分成兩大建築物,即使仍有一幢高樓,但底下商場留出空地,既讓風傳回地面,同時擴闊了奶路臣街的通風效果。他指出,單是它這一塊地做當然成效有限,但假設將來真的重建,如果每一塊地,或者整體來說可以做到這個效果的話,對區內的空氣流通,以致熱舒適度都是很大幫助。

他認為,若油旺重建時加入微氣候設計,或空氣流通,它可以成為一個標誌性的計劃,「因為它是一個那麼大,相對微氣候問題比較嚴重的地方。它可以透過一個整體的規劃,和一些比較細節的建築設計,可以改善到這個微氣候的話,其實它是可以很signature的。」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竹園聯合村|遷出死線到 三分二住戶未搬 林記牛雜老闆:想畀市民知賠償幾唔合理

大坑西邨|工地下留守 最後的住戶:望爭妥善安置

彩虹邨重建|「打卡樓」上的住客 怎看重建? 長者怕搬新美東邨「唔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