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節制,但不需對自己吝嗇

亂世裡的說書人
·
(修改过)
·
IPFS
如果你不婚、不生、不旅遊、不買車、不買房,存這麼多錢的意義是什麼?

身邊有些認識幾十年的朋友(損友?),明明他們私下都沒見過面或交集,但是和我偶而單獨見面吃飯聊天時,都會提到:

如果你不婚、不生、不旅遊、不買車、不買房,存這麼多錢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排除掉上述這些計畫安排的話,只要台灣沒有發生不可預期的重大危機,其實這輩子的開銷就算把每年通膨2%-5%算進去,如果只考慮民生必需品總支出費用真的不大。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的軌跡也是變幻不測。誰知道未來是否會突然想婚、想生、想旅遊、想買車、想買房;誰知道未來是否會因為什麼事,而必須要負擔大筆的開銷,因此累積資產這件事真的不嫌少,更何況自己並非忍著不實現上述提及的目標,而是真的當下沒把這些事情當成目標。

不過,近幾年確實心態有一點轉變,那就是要稍微對自己好一點。例如,能夠達成相同目的所購買的用品,如智慧手機、筆電、鞋子、穿搭的衣物等等,沒必要為了省錢而買便宜貨,過往經驗是便宜貨往往汰換率高品質與使用體驗也確實反映在其價格上面。換個角度來想,我們與上一代最大差別是物質層面的進步,無論是交通變得更便利、資訊取得管道變得更發達、醫療更進步,或者是手邊的硬體工具變得更有效率。這樣的進步,相信下一代肯定會比我們這一代更多。那麼真的有餘裕,其實應該適當地在當下享受人類最好的成果

以蘋果的手機來說,pro系列是從11開始,64GB原始售價是35,900元,而個人開始使用蘋果手機是從SE2開始(印象中在電信公司買是1.1萬左右)。使用將近5年左右在今年換成iPhone 16 pro的128GB原始售價是36,900元。經驗上來說,從SE2升級到16 pro真的感受到明顯的體驗差異。那麼對於那些過去買11的人來說會不划算嗎?個人認為並不會,因為他們在那個年代享受到最好的品質,如果用到今年才換機的話,等於原本的11 pro每個月的花費不到500元

依照折舊(使用的年份)現值(當下的品質與體驗)來看待價格與價值的關係時,如何定義一個產品販售的價格是貴,反而是根據一個人可支配的所得。以上述11 pro的例子來說,假設有個人的月薪大概就36K,可能會覺得直接買一台占一個月的開銷很貴。但是,如果每個月省500元(對一般人來講應該沒什麼難度),那麼5-6年後就可以買到一台16 pro。

另一個情境來講,假設這位月薪36K的人有能力每月存2萬元拿去投資,即便不考慮大盤持續的成長或配息再投入,那麼本金的1,440,000元(2萬*12月*6年),當年度配息以3-4%來說,大概有43,200-57,600其實也夠直接靠被動收入買一台iPhone 16 pro甚至有剩錢。換句話說,貴與不貴涉及的不僅是可支配所得,同時也包含從什麼樣的維度衡量產品的價格

上面這個表格是個人假想的一個情境。如果有位35歲的台灣人,每五年就替換上述這些用品,並且考慮到通膨後可能的平均費用。那麼一路維持這樣的生活品質到85歲一輩子的總開銷其實也才350萬左右。當然,這並沒有包含買房/租屋、組家庭、老年照顧或看病、發生意外之類的諸多可能存在的支出費用。但是,這邊想說的事,如果有什麼物質層面的需求,當下確實想要而且是品質最好的,如果評估可以使用多年的話,回頭看一點都不貴。(註:生活開銷括號後面請忽視,請當成額外的日常開銷,如牙刷、垃圾袋、洗衣精等,當下製表寫的不夠精確懶得改)

最後,過去曾經有寫過文章提到,買股票就是買別人的工作時間與技能產生的成果。這篇則是想表達,節制消費所存的錢或投資則是替自己勞動時間的成果保值或增值。然而,如果這些積累的時間價值,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享受人類共同的成果,反而成為了其他人爭相恐後的遺產,這反而並沒有真正的善用自己的時間價值,反而是把時間價值給浪費惹。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亂世裡的說書人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生相關
29 篇作品
時事相關
11 篇作品

美國70年代末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