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產生效率 智慧合作(上)-經濟活動與創業精神

簡.不簡單
·
·
IPFS
·
「只要無畏無懼,人生可以過得相當精彩。人生所需要的是勇氣、想像力,還有一點點金錢。」~卓別林

在《決定薪水的市場需求 談經濟運作》 這篇文章中談到,什麼是市場、影響價格的因素,進一步帶到若想在市場販售你自己,就必須在「消費者有意願支付」的金額與「生產者的生產費用」交會處決定價格。

學生是一個滿自我為中心的角色,在學生時期並沒有好好學習到合作,考試環境下同學也是競爭對手,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孩子很難以開放的心態與他人相處。但是如果不與他人交流想法,總是獨自尋找答案,就不會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生產、消費、分配、交換是長久累積下來的社會運作,世上所有事情都要「合作」,運用智慧的方法合力完成工作,才能產生效率。

「合作」伴隨著經營公司、設定目標、衝突、好好說話、尊重、道歉等。

另外,新型態的工作,是上一個世代不用面對的—生存、找資源、找錢,因此重新認識「經濟運作的方式」很重要!


《分工產生效率 智慧合作》內容分為上下兩篇:

(上)-經濟活動與創業精神

什麼是生產?經濟活動

分工合作,提高生產率

  好的合作就如同一個身體需要不同的器官共同運作、相互搭配

創業靠的是智慧不是勇氣

三大商業面向:技術、資金、通路

儘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不畏懼失敗且大膽挑戰,就稱為「企業家精神」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承受各種壓力將觀點轉為「跟自己的目標比起來如何」

(下)-培養樂意說話的環境,往更好的自己前進

失能教育下的產物:害怕失敗、沒有自信、對生活不夠滿足

我們需要學習挑戰當權者,而不是毫無懷疑的服從任何命令

經過對話理解彼此感受,學會尊重彼此界線

謙虛的人對自己的優點能夠自信表達,同時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

「生產活動」、「消費行為」、 「經濟」、 「社會運作」

什麼是生產?

生產=想法+資源+勞力+資本

生產需要土地(天然資源)、勞動(人類的勞力)與資本(機械、材料等),這三項核心要素就稱為「生產的三要素」

生產是指製造人類需要的財貨或服務,或是提升其價值的所有活動(配送、保管、販售等)。

創新的想法、工具和生產技術,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這表示用同樣的資源可以製造出更多的東西,或是做得更快、更好,更有效率。經濟學家研究生產力的目的在改善大眾的生活。

我們「用」的東西,用金錢來購買就是「消費」

別人「做」的東西,用來換取金錢就是「生產」

經濟活動(生產、消費、分配、交換等)是解決稀少性問題的活動,不會因為有限的資源而你爭我奪。製造更多數量不足的資源(生產),提供給需要的人(分配),互相交流(交換),滿足慾望且找出幸福生活的方法(消費),這就是經濟。生產不會直接創造消費,消費也不會自動創造生產,生產與消費之間需要透過分配與交換為中介。


社會運作:

1.在生產之前,要先有想法。你想要製作什麼?你打算如何製作?

2.接下來你要準備資源。

3.經濟學家把你投入生產的工作稱為「勞力」。

勞力不只是實際製造時所付出的體力,也包括其他的工作。例如發想創意和領導指揮。任何花時間做的事,都是一種勞力。

4.工具和生產技術幫助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或更安全,也就是更有效率。經濟學家把這些條件稱為「資本」。

什麼是所得?

為了賺取生活中需要的錢,人們會考量自己的適性和能力,從事各種工作賺取錢財。作為經濟活動代價得到的錢財,就叫做「所得(收入)」。

勞動所得:提供勞動力獲得的代價。勞動所得的多寡依照提供之勞動力的品質而不同,勞動所得也會以薪資、工資等方式表達。

個人所得差異像是:

1.個人與生俱來的身體、精神上的特性,知名的職業運動選手或頂尖的經營者都具備優秀的才能,因此能領取高額的年薪。

農民、足球員和其他職業一樣,都是將自己的專業技能提供給需要的雇主。不過,有些專業技能比其他技能困難,會的人比較少。

足球技巧優異的人很少,但需要這種技能的球隊卻很多,因此球隊會相互競爭優秀的球員,薪水節節上升;相反的,會種菜的人比需要農民的人多,所以菜農彼此競爭、「搶奪」雇主,薪水下降。用薪水來吸引球員,就是最常見的方式之一。

冷門運動項目的運動選手就算具備摘金牌的優秀能力,相較於職業棒球選手,獲得的待遇也會明顯較差。這都是因為需求所造成,職業棒球的市場非常大,對於優秀的棒球選手需求高,選手身價也會上漲。

2.在市場中,會依照需求與供給而不同。

供給太多所得就會減少。當盛產時,供給會增加,但價格相對就會降低。如此一來,農民的所得就會減少。

生產費用太多時,所得也會減少。無論製造出品質多麼好的產品,生產時支出的費用若是太高,企業就難以獲得利潤,勞工的所得也會跟著減少。

經濟的三大主體

主導進行生產、消費、分配等經濟活動的家庭(家庭經濟)、企業、政府成為經濟的三大主體。

「家庭」會提供企業與政府勞動力,賺錢後像企業購買財貨與服務;

「企業」透過生產活動賺取利潤;

「政府」則執行各種政策以保障社會的安全,讓家庭與企業全心全意完成自身工作。


當景氣太旺時(熱湯),就會形成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反之景氣長期停滯或原地不動(太冷),物價或許會呈現穩定,但景氣太差可能會導致失業的人增加。「冷湯」可以視為吝嗇鬼,也就是具備消費能力但卻不願意花錢的人。如果大家都不消費,銷售就會慘淡,企業就會陷入困境,工作機會也會隨之縮減。一旦發生這樣情況,所得低的人,職業不穩定的人就會先受到波及。

推薦文章:《經濟問題 談衰退、政府調控與GDP

從長遠來看,資本才是市場上最重要的東西

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市場是買方遇到賣方的地方,買賣東西可以是水果、車子或麵包。從長遠來看,資本才是市場上最重要的東西。

資本是推動商業行為的本錢。投資一家公司,那筆錢就會成為公司的資本,公司用那筆錢蓋工廠、買材料、僱用人手,然後創造比本錢更多的財富,回饋給投資人及員工及社會,那筆錢又回到社會,其中一部分變成資本,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富足。這種財富再生的循環正是「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

就算我們不投資,一時半刻也不會出問題,公司會從各種管道募集到資本,一旦讓各位投資人失去興趣,下次想蓋新的工廠時,可能就募不到資金。投資的公司一旦賺錢,股要市場的股價就位上漲,公司會把賺來的錢分配給股東,使股利增加,也就是客戶就能賺錢。

金錢以絕佳的平衡到需要錢的地方。錢被巧妙運用,就像被老天爺那雙看不見的手操縱,從而提升讓世界變得更富足的速度。

  • 對個人、社會與國家發展有貢獻的職業

職業是只為了家人或個人生活,一定時間內持續工作賺取所得的活動。

職業是透過慾望與實現自我獲得成效與滿足的活動,同時也是貢獻社會,對社會發展有所付出的重要活動。

「工作」與「職業」是不太一樣的概念,工作雖然不會以收入為前提,但職業是指以收入為目的,屬於精神與肉體上的活動。

「工作」這檔事牽涉到一個人的尊嚴與生存價值。好的職業並不是指非常賺錢的職業,而是指符合自己的天資與適性,能維持基本生計與盡社會責任,讓能力發揮至淋漓盡致實現自我的職業。當一個人的職業有意義時,不只是把職場是為能發揮自身能力的工作場合,也會把擁有職業視為是身為社會一份子能對他與社會付出貢獻的機會,並且竭盡所能完成自身的職責。也因為這樣,政府會創造工作機會,盡全力降低失業率

工作若是想變成職業,需要符合三個條件

1.必須要有所得。

2.那份工作必須對社會成員的生活有幫助。

3.不能是違法的工作。

簡單來說,職業是為了經濟安定、自我實現、參加社會活動,以及獲得滿足與成效的活動,是對個人或社會都深具意義的重要活動。

便利舒適的生活就是不斷的「生產」和「消費」結合在一起的結果

煮一杯咖啡一定會有咖啡豆、咖啡機,然後包裝要有紙杯、塑膠蓋。

咖啡機運到超商前,要有製造的公司;而咖啡機能運轉,要有電力公司供電;紙杯由製造公司製造;印刷有印刷廠。咖啡豆的貨運、空運、航運等需要不同公司和員工,還有製造貨運用的車子、飛機、船的製造公司、原料公司(塑膠廠、金屬冶煉廠、礦場等)

現在能夠過上這麼便利舒適的生活就是不斷的「生產」和「消費」結合在一起的結果。生活中的物品一層層地來看會發現,如果算進間接或直接的來源,那將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網絡,稱它為「價值網絡」。是人們付出的價值,一點一滴累積交織而成一個龐大的網絡。

員工是消耗錢的資本,還是具備勞動力的生產者

「人手不足怎麼辦?」「你怎麼又叫我做?那我幹嘛請你來」

「要想辦法賺錢還錢,哪有心思想客人在哪?」

「如果你要離職,幹嘛待一個月,你現在就可以走人 為什麼要留 我還要給你錢」

老闆什麼都想要自己來,是有缺點的:

  1. 不請人資,在雇用人時就要會法律,懂勞工權益

  2. 電腦不好,可以學科技的技術,或是聘請員工並虛心請教,專業的可以外聘給公司或個體

  3. 覺得外派效率差應該適時更換廠商,分散風險,不是等到危機出現才想怎麼辦

  4. 管員工手機電腦使用、管做事順序、管用餐時間、管廁所使用時間

看完這些是否心有戚戚焉呢,多數商人把利益放進口袋裡,因為這正是資本家增加財富的方式。但是利人更利己!如果遇到理念不同的要有警覺,要有底氣,即使錄取還不如不要去

分工,社會構成核心價值

如果你的一切生活需求,大大小小都要自己完成,而且其他人也一樣,這樣的生活其實不太有效率。這就是為什麼後來人們把工作採取「分工」的做法。

分工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如果四人一起去完成單一任務,這可能會出現人手過剩的情況,反而會弄巧成拙。

「分工」是指在一個生產的過程中,把過程分拆成多個部分,每位員工或每個部門只專注生產某一部分。由於對自己所負責的工序很熟練,能省去轉換工序的時間,這時便能提高生產效率。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也會透過分工來達到高效率。例如快餐店有些員工負責製作漢堡,有些負責炸薯條,有些負責收銀。

分工能節省生產資源,例如一起掃地,每人要使用一把掃把,但分工後每人只負責清潔其中一部分工序,這時只需要一把掃把就足夠了。

這種把工作分類的方式,在經濟學上稱為「分工專業化」。

有些人專門採集或生產實質的產品;有些人的工作在提供別人幫助,這種工作是一種「服務」。

如果你長時間專門做同一種工作,工作效率自然會提高,而且會想出新的生產技術,提高生產速度。

但是由於個人只負責自己的工序,重複工作可能讓人感到沉悶乏味,甚至影響生產效率。

擅長特定工作的人可以生產出比自己需要還要多的產品,或是提供滿足更多人的服務。這些額外的生產稱為「剩餘」。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互助方法,不斷嘗試。與其一、兩個人埋頭苦思,三個人能想出更得好主意。若超過三個人,就能有更寬廣的見解,激發更多的智慧。除了意見多元,也有「彼此幫助」,因為一個人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

個人獨力完成單一商品成本極高

並非只要自己一個人工作出色就是有效率,世上所有事情都要「合作」,運用智慧的方法合力完成工作,才能產生效率。

散沙是不會有力量的,合作才是希望!

「幫助」有強弱厲害的關係

換成「合作」,對等的關係,你沒有的我剛好有;我有時間做;你不太會剛好我會做

魚幫水,水幫魚 創造雙贏,各得其利,彼此都有共同力量

願意把自己的能見度分享 開放性交流,進一步產生合作的可能

提高生產率的方法

相較於製造物品或服務所需要使用的物品(投入),生產率較接近,是判斷結果(產出)的標準。

假設有一間遊戲機公司,一個人每小時能製造三台,那就稱為「每小時的生產率是三台」。如果其他公司每小時只能製造二台,相較於製造三台的公司,該公司就屬於「生產率較低的公司」。製造相同的商品,投入的費用如果較低,那就是「生產率更高的公司」。

提高生產率是「以最低成本獲得對大效果」的活動,生產率越高,就能以相同資源獲得更大的成果,自然就能形成所得增加的效果。若想提高生產率,就該妥善利用分工合作,研發技術,以及投入資本

分工也有一定的限制,若是講求高度獨特性及創意的生產,例如藝術家要設計一件藝術品,由於製作時極具創作性,工作便難以分配給其他人。

合作的利益是大於競爭的

上一個世代不用面對的:要生存、找資源、找錢,因此更需要知道經濟運作的方式。

傳統企業只要應徵工作 做好本業 公司有廣告部幫公司賺錢

傳統媒體如果能夠和「新媒體」合作,了解彼此做事方法

新媒體從一開始做興趣、好玩單打獨鬥,到後來內容更扎實需要更大的團隊,規模不一樣、分工邏輯不同

軟體即電腦、知識革命的時代,新媒體的營運方式:規模、數據、平台(效應)

團隊溝通很重要 

是需要態度(夥伴)還是它的專業(員工)?

使人類進化,只會是S咖!

一起革命的人,如果穩定且願意學習即使是B咖也行→夥伴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除了成員能夠受益,自己也是過程當中最大的受益者

熱於分享 不害怕說出你的想法

虛心學習發揮個人影響力

分享的力量 : 如果每個人能夠貢獻1,如果有N位 所有人都能拿到N

人類演進都在做知識/社群的傳承

*借力使力 實現夢想,員工是資產

你會選擇當公司的員工辛苦賺錢還是當老闆靠很多員工幫你賺錢呢?

公司的老闆比起一個人辛苦賺錢,如果聘請員工5位賺錢的速度就是一個人的5倍。

老闆聘請員工的概念就是「槓桿原理」,在對的施力點上施加一點點力量,即可舉起大於自己數倍的重量;善用員工的知識和時間來幫他賺錢,比一個人還要省力,而且能獲得更多報酬。

跟員工 共患難 共體時艱 不要虧待人家 帶著員工賺錢

讓員工達到成功,創造雙方效益

知道你的商業祕密越多的員工更重要,以免關係破壞離職給予負評

人才競爭跟短缺是趨勢 老闆本人一定要下去做 事業才會久

吸引人才 雇主品牌 透過企業形象 人才被我專業福利所吸引到 

給新世代人才的建議

1.變動的時代,許多穩定的工作即將被科技取代

2.擁抱變動與不確定性,充實數位技能

3.選擇價值觀相符的企業,走得長久並獲得成就感與影響力


聯盟關係

在個體崛起的時代,頂尖的人才勢必在其自身領域擁有很好的個人品牌,相較於對公司的認同與效忠,以及能在公司獲得什麼。

1.雇主應該讓員工知道:當你幫公司創造價值時,公司也能使你更有價值

2.員工也要抱持著:只要公司能讓自身成長,自己也要盡力幫助公司壯大。

3.讓員工知道:組織能賦能員工,在就業市場變得更搶手。

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不尊重專業國家是會滅亡的

大家有相同的目標聚在一起,每個人提供可以的時間

台灣不習慣裸露自己的個性 特色 習慣跟大家一樣

代工工廠林立,因此品牌不那麼再意

*品牌建構 共同創造

需要團隊 不是我說你做 大家一起進入各自智慧想出來

對內,員工認不認同

比起老闆說得算 認同度想往前走的 一起input他的想法進來

員工是最好的品牌大使 吸引更多好人才

內外一致 吸引想到找的人才 

是走在時代尖端趨勢 賣方市場 不是你有錢就請得起 

人才短缺 形象被看見 越吸引人 從企業文化來挑選

跟品牌大小無關 

產品創新週期越來越短 最好打造新戰略

建立品牌是對未來的投資

品牌要時間,平均要三年才能看見、預算,小錢有小錢的作法

品牌是個長期 沒辦法一次到位

願景使命核心價值 去哪裡往哪個方向、how為什麼可以做達到到願景 價值觀是什麼 品牌個性相較其他競爭對手 有什麼特色

建立一致的品牌形象跟聯想

尊重專業首先你要自重相信自己

這專業可以幫到人,幫別人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方式是利他

當你有專業 就有機會賦能,創造價值

才會對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讀書有伴效率高,可以互相扶持。但如果從小是在高壓的考試環境長大,你知道你的周圍都是你的競爭者,很難以開放心態談合作。自由競爭市場誰能吸引消費者買單,公司機密或是進行中的內容也不願透漏 自行埋頭苦幹、研究,實在很難讓社會加速進步。不同領域的解方可能早已行之有年但「跨領域」的概念不普及,彷彿不存在這思維中。請求別人幫忙,又要擔心訂單、技術被搶走,感覺風險太大。

對內,各部門各做各的或是資訊不透明、打內戰也是有耳聞

-

專業需要被尊重,勿讓劣幣逐良幣。

人生悲劇之一,就是弱弱相殘。

劣質文化必須導正,準備香蕉只能請到猴子。

然而你必須明白「自己是顆寶石」

持續琢磨做人的智慧及細膩。

我們不喜歡看到自己的缺點,我們也不喜歡別人看到

月不常圓,可我們總要求自己完美無瑕,

追求完美是很痛苦的吧?我們不喜歡看到自己的缺點,我們也不喜歡別人看到。

我們苦苦追求完美,為難自己,也為難身邊的人。一旦發現自己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就會討厭自己。老闆總希望員工是一人當三人用,希望能帶來新希望或是跟前同事一樣,能滿足所有的想像與期待,但每個人獨一無二,希望他完美這想法也未免太美好。連自己都不完美,又為什麼要求別人完美?活著不容易,學會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你可以對自己有要求,甚至有更高的要求,但是,那只是個目標,你全力以赴,無愧於自己,這就已經足夠了。盡力了,即使做得不好,也不要責備自己。

-

關係裡的智慧和勇敢,是先看見自己的功課。

改變從來都是由自己開始。

看見自己的課題,學習面對及處理。

至於對方的課題,如果他願意打開自己,讓你陪伴同行,關係會益發美麗,永結同心。

如果沒有,你該尊重自己的生命,才是對自己的珍惜。

好的合作就如同一個身體需要不同的器官共同運作、相互搭配

合作需要被重新定義

2016年芬蘭推出新課綱,原本相當注重合作的 #芬蘭 教育,再次定義了合作。

合作不只是把事情拆分成不同的區塊,最後拚湊在一起,那只是各做各的。這樣三個臭皮匠永遠勝不過一個諸葛亮。

合作是將個人的意識和團體的意識放在一起,彼此有許多互動、尊重與理解;合作在於關係的建立與處理、團體動力的凝聚、衝突後的對話,並找到一個值得共同努力的目標。

合作如果能具備兩個概念,會讓過程變得十分不同

1.超越「分工合作」

→不分工不合作:

沒有負責人見一個做一個,整個團隊呈現空無一片混亂的現象。

→分工不合作:

一開始氣勢如虹,共同建構藍圖,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要捲起袖子做事時,不溝通也不協調各自埋頭苦幹,建立自己的象牙塔

→不分工 合作:

大家一頭熱想把事情辦好,花時間討論協調,結果重複做工最後沒人知道該做什麼、該聽誰的、誰說了算。

→分工 合作:

工作前分派井然有序,理解彼此特長缺乏,工作進行時彼此願意協調、對話和補位,適時回報進度,敏銳觀察團隊現況,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

「分工合作」的狀態

我們是一個團體,真正的狀況卻像是群雄割據,各自佔地為王。

因為自主,選擇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覺這些小團體用言語鞏固自己。小團體之間雖有往來,但稀稀疏疏、若有若無,有時還擦槍走火,掀起小型戰爭。

其實你身旁的人,永遠都不會是你的敵人;除非你自己把那個人看成是敵人,拒絕去同理、理解對方的感受。

希望大家能看到一個「更大的遠景」看見合作的重要、團體的美麗,讓自己的視野更為寬廣。

在合作中有三種人:

1.不管遇到誰,進入哪個團隊,始終如一的擺爛,別人遇到他只能在心裡瘋狂OS,希望下次不要在遇到他。

2.自己做自己的事,埋頭苦幹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完成。

3.看見團隊,看見團隊的每一個人。做事時能察言觀色,不只做好自己的事,也能顧及身旁人的感受。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覺得哪種人在職場容易成功?

如果有一天你成了老闆你會僱用哪種員工?


好的合作就如同一個身體需要不同的器官共同運作、相互搭配:

耳朵:懂得聆聽、吸納多重觀點

眼睛:有眼光、明辨是非,富觀察力

手:有推動事情向前、肯做敢做的魄力

肩膀:有擔當,扛得住整個世界

腳:執行的效率、橫衝直撞的膽量

鼻子:敏銳聞出團體氛圍,吸入養分吐出廢棄

牙齒:咀嚼、反思,讓事情不會船過水無痕

腦袋:細膩理性的思維,組織整合統御,還有珍貴的想像力

嘴巴:能說服、協調、鼓舞、推動

心:能體察、同理,用感性融化木石

沒有人可以全知全能,團隊必須清楚每個人的亮點和不足,將資源最適切的分配,讓人站在該站的位置。

把學習當成資產,創造更多財富

在媳婦選拔賽故事中,把「一斗米」視為消費財,一心執著於「該怎麼省著吃,才能讓三個人靠一斗米撐過一個月呢?」的結果全失敗了。不過聰明的姑娘想法卻不一樣,她把米視為「生產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生產財」。

其他挑戰者都把兩名僕人視為「消耗米的人」看待,但姑娘卻把兩名僕人視為「生產活動的核心:具備勞動力的生產者」。

人不能一輩子學習而不工作,而「學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資產」是可以幫你帶來更多的財富。讓你學習擁有的金錢變多,不是要你去「死守財富」只是將金錢存在銀行而已,資金要學會充分利用,做些投資來讓金錢賺更多錢,造福自己並回饋社會,就更能不要流於形式的死守看顧它。

把學習內容當成生產財,當成生產所需要的能量。 #閱讀變現

我們之所以取得資格證且學習技術,是為了提升勞動力的價值,獲得更多的所得。

知識是有價的,如何轉換成「商用」值得思考並專注在上面

一個你真正喜歡的事情,你有多喜歡別人就有多難超越

當你會十項,而且正在學習第11項,你應該感到興奮

因為有一天你會把1+2+3+4形成複利,融合再一起

因此你要有底氣,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人生必須先有正確的信念和願景,再導引出各種想法和計畫,然後據此展開具體的行動。

這樣人才不會徬徨、迷失方向、而能找出正確的道路,並在此道路不屈不撓、永不放棄地前進、永不放棄地前進,達到人生目標,成就生命的意義。


唯有大腦中的思維模式不斷增加,然後「刻意練習」,才能讓自己擁有匠心的精神。唯有擁有 #複利 的基礎思維,大腦的認知才能不斷被反覆運算,如此方能使人生個面向有所改變。

原地踏步是很可怕的事!

只要一天不練習 就感受到時時刻刻都在被超車

生活平淡 太過愜意 要跳脫舒適圈,一帆風順,可能在走下坡

如果每天都在練習 計畫性的練習不太遇到瓶頸

練習時蒐集資訊量大,就不用緊張

犯錯可以在練習時緊張 練習已經夠痛苦了,以籃球為例:基本運球、黃金比例練習時已經在做, 在比賽時已經融會貫通

-

在職場時累積經驗,開發屬於自己的「賺錢系統」多賺取一些種子資金。將來無論是旅行還是想其他事業,都要享受自己的生活。賺錢系統就是所謂「生活的效率性」

如果能越早制定目標,就越早準備人生。對未來沒有設立目標,只靠著眼前活的人,和努力建立「屬於自己的賺錢的系統」的人,未來的發展的必然不同。

看到他工作效率高又做得好,自然會被注意,也能為自己帶來更多機會。不管工作還是學習,都要講求「效率」,能夠與別人花同樣的時間,卻能產出更多成果,日後不管做什麼都能比別人更快成功。

有效率是指在同樣時間、投入同樣的工作中能取得更多成果,這也是讓人生前進的推進器。學習要有效率,工作或做生意也一樣。工作時展現效率,就能得到上司的認可,為自己爭取更的職位或提高薪資。

-

人最主要的學習方法,是透過模仿身邊其他人的行為。

六種學習原則,哪個適合你得由你自己嘗試實驗。

1.學習需要思辨

想辦法應用在生活中,,不要光死背而是要活用。

2.忘記很正常,所以要盡快複習。學習一件新事物,三天內能夠複習的話,對記憶漢學功效都能事半功倍。

3.自己想的答案,記得最清楚。

自己設計考題,問自己問題給自己考試,會比重複看課文來得有效。

4.給自己設計獎勵跟懲罰

專心看完一本書,犒賞自己玩半小時遊戲。給自己一點挑戰,但處罰不能太兇、犒賞不要過大。重點是能不能靠自己克服遊戲。

5.大腦是會發育的器官,要保持大腦健康。適當的作息和飲食能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6.與更厲害的人一起學習

跟有良好習慣的學長學姊相處,幫助我們理解課業。慎選朋友和學習夥伴,在開心相處的同時,讓自己不知不覺也跟著進步。

「如果不願意學習,沒有人能夠幫助你;但如果你決心學習,沒有人能阻止你。」

創業就是TRY ERROR的過程,整借學變

1.整:不太可能一條龍做到尾,學會做整合,合作夥伴,不要都自己用

2.借:借力使力,買不如租,租不如借

買東西很快,買來就是折舊,如果沒辦法提供產值,就是折舊的份

先想想有沒有可以借的或是租的

3.學:不斷學習,報表學會看,不然等著被員工騙

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 線上課程主要註冊就可以進去了

經營管理、語言學習

4.變:學會變通,遇到阻礙想辦法做變通


「贏」字

亡,要有危機意識

口,溝通能力,嘴要甜、手腳要快、腰要軟

月,時間觀念,創業最珍貴的資源是時間

貝:取財有道

凡,平常心、從小事做起

創業靠的是智慧不是勇氣

創業、做生意、做事業, 是不同的概念...

創業,是為了理想;

做生意,是為了賺錢;

做事業,是為了遠大的願景。

有些人為了理想而創業, 但不會做生意,所以賺不到什麼錢。

有些人為了賺錢而做生意, 但缺乏理想,所以很難做大事業。

3本:本能、本事、本錢

做賺錢的還是興趣的?

想奪取年度總冠軍不能只靠分手,防守、助攻與籃板球同等重要。一支好的球隊防守就是攻擊,做到有效攻防轉換才是優質球隊,懂得分球才是以球隊為重的無私好球員,成功不必在我,但卻能創造出最好的得分契機,成為贏球的竅門。

組織後衛也許不是球隊最會得分的人,卻是球隊的靈魂人物,用智慧打球,可以把有如散沙的隊形盤活!

拿出你的智慧,判斷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

這樣自己的心才會輕鬆自在,也不會覺得失去自尊,不會過著不像自己、為別人而活的人生。

東亞文化受到儒家社會的集體主義,讓我們許多時候努力打拼的人生往往是為了「負責」——為家庭負責、為組織負責、乃至於為國家社會而奮鬥。

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人就開始被「社會期待」所制約,而忘記自己的初心,只為了負責任而努力。


無止境的退讓,不是善良而是懦弱!

善良本身沒有錯,但妥協與退讓要懂得適可而止。

說「不」時,把拒絕的人和拒絕的事分開,溫和而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態度,

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才不會永遠背負著他人的慾望而無法喘息。

面對他人的善良,必須要好好珍惜,不要肆意踐踏與濫用;

但對別人付出的善良,也請依照狀況設出底線,不要讓付出的愛,任人揮霍,反而卻傷害了自己。

沒有人有責任一定要疼妳,只有你,可以把自己放在手掌心裡疼愛。

挑戰是為了超越自己,為自己想前往的高處築上階梯。挑戰是為了跳脫舒適圈,尋找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好好地把自己做好,是一輩子的功課。

在人生不同階段與歷程,清楚在不同時期,自己的價值與定位。而未來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從現在開始就要懂得如何選擇與努力。

當你不放棄自己時,沒有人可以放棄你,更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價值。

自己決定自己的價值,是人生必修課。

我們一輩子專心做好一件事,就是做好自己。


抱怨是枷鎖,只會讓自己活在過往的日子。

學習知足滿足,才會擁有剛剛好的幸福。

走出糾結的負面情緒,放下阻礙前進的包袱,邁步向前。

把時間花費在改變自己,而不是花費在抱怨別人。

當你有能力時,請及時伸出你的手,或許就能擋住往下墜落的心。

不要小看一句鼓勵別人的話,鼓勵永遠是雙向的,給予他人力量同時自己也會獲得力量。

幽默感取代抱怨,負能量是會感染的

做自己絕對不是不在乎他人的唯我獨尊,而是在理性的溝通中,找到彼此之間最舒服的相處角度。

不要因為別人的想法而否定自己,自己的價值要由自己決定。

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所能夠期待的只有自己,所以請對自己抱持更大的希望吧。

平常應該持之以恆的努力、強化自己的實力,為日後的舞台作準備,千萬不可以失去自信。畢竟,世界上沒有完全無用的人。

任誰都擁有改變的能力,所有人都能夠憑藉自我意識做出改變,每個人類天生都具備如此強大的能量,相信自己吧。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付諸行動,是需要勇氣的

我們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擔心: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被嘲笑了怎麼辦?嘗試之後,卻還不如現在的話該怎麼辦?

在台灣就會聽到不可能這太難欠這個,欠那個沒有經驗,怎麼可以什麼?連計劃都沒有先找專家,看該怎麼做?....等。

Can Do。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我可以做到。Can Do 是種態度,而非真正能力。Can Do 在避免劃地自限,錯過機會。當你已具備該能力,你說Can Do 是你有十足把握。當你只具備潛力,你說Can Do 是你下決心要解決,而不只是試著去解決。

當你不具備該項能力,你說Can Do 是你會想盡辦法,試著將它解決

我們心中至少都有一件很想達成的事情

你覺得你可以做到嗎?

多數的我們搞不好都可以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會在腦中不小心製造出太多「可是」

「可是我會擔心...」「可是他會覺得..」

然後時間久了,我們原本相信的「可能」就會被這些的「可是」蓋過

最後,也不太願意相信自己「可以」了

放下了很多對自己的可是,相信了改變的可能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必須要開始了才很厲害」如果因為害怕而躊躇不前,那就只能活在短前視野中所見的世界。

以為自己理解的已經夠多了,實際卻發現這些只不過理論而已,沒有經歷過就無法議會其中的道理。懂得理論雖然很重要。但實際體驗一次,才是人生。

持續做下去,有天水到渠成,之前的努力會回饋給你,不用想到才要開始(書到用時方恨少)

【好的創新能力 要有不同的視野去看待】

創意的核心之一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人說創業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句話說的沒錯。創意型人才不是只有好點子,還必須對特定事物具備專注力,而最能發揮這種能力的就是創業。初期的創業成功,很難稱為完全的成功,至少要在那個領域堅持十年,才會被認可為真正的創業家。創業可確保自己擁有人生的完全主導權,在公司上班,為了不被減薪或解僱,往往得看別人眼色做事,但是創業者則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判斷力來經營企業。

比起賺多少錢,「人生的成長」才是創業帶來最大的禮物。隨著經驗的累積,看待世界的眼光會越來越寬廣,在反覆經歷成功和失敗的過程中,能更快體悟到成功的方法。從這一點來看,創業能讓人進入無限可能的世界,也是考驗自身能力的機會。如果創業成功,就能過更好的生活;即使失敗,也會進一步成長,為接下來的規劃注入巨大動力。孩子在學生時代培養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打下基本的社會生活基礎。經歷創業過程之後,則可懂得經濟原理,掌握資金的流向。創業就是用自己的工具走向世界。如果想將孩子培養成積極發揮創意、無所畏懼、有勇氣的孩子,就應該鼓勵他們挑戰一切。

問題不在創業成功與否,而在於是否勇於挑戰。

培養賺錢能力的真正機會

「作為過程的創業」非常重要。如果願意挑戰激烈的競爭,並具有在競爭中努力前進的態度,即使失敗了,也可以用在此過程中學習到的智慧和經驗進一步開拓人生,想法和觀點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子女經歷了創業過程,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人生的一大成果和成長。因此,父母應該揚棄恐懼和成見,支持和鼓勵子女。

推薦文章:《容忍失敗,從錯誤中成長 嘗試體驗

只有進入創業的世界,了解經營邏輯,才能明白社會是如何運轉的,才會體認到賺錢會遇到什麼困難。只有經歷過這些,才能學會並掌握「賺錢能力」。

歸根究柢,創業不管是成功或失敗,都是「有賺頭的買賣」,不對挑戰感到恐懼。


工作是一件很棒的事,你可以在固定時間得到薪水,你的老闆會告訴你工作內容,而且不用投入任何自己的資金,也許還有制服可以穿。

但創業完全不同。沒有固定薪水、沒有老闆,還要自己承擔所有風險。那自己創業有什麼好處呢?當然是有錢賺!有大把大把的鈔票!

想像一下有錢人,比爾蓋茲那種擁有私人小島、魚子醬歐姆蛋和黃金遊艇的正港有錢人。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他們光是存下零用錢而已?還是使用了優惠券?投資房地產?不,這些都不是正確答案,其實他們靠的是「創業」。


雖然不完全是如此,創業成功的潛在利潤,的確可能收入更高!不過,很多環節都可能會失敗,或許還會損失很多錢。

創業理由:成就感、賺大錢、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體驗失敗、展現個人光彩


創業是問自己,不是問別人

職場是一面大海,嘗試著找船來搭

坐在那艘船上,結果那艘船根本沒下水 不知道為什麼要待在那裡

有沒有機會不再搭船、有沒有條件能力,創造港口讓很多不錯的船找我們靠岸

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你做過最有成就感的三件事,以及這些是為什麼讓你有成就感。

描述得越詳細越好,再從這些成就事件中提煉你運用到的能力、展現出來的品質,並在以後的工作中刻意使用這項能力,使能力不斷被強化。

一但你感受到自己的優勢,你就總是會想運用它,探索系統就會被喚醒。

打造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就是做最真實的自己不要虛構人設

培養自我品牌實力,軟硬兼具

-硬底子+軟實力

硬 :專業技術/跟上未來/第三外語

軟:自學與分享(同樣東西寫100偏成為專家)/演說技巧/做個正直的人


寫文章要有個數字的概念:

出書需要8萬字

每月寫1篇100字,要66.7年

目標想好2年後希望有 每月4篇一年兩年96篇

【不要有人看才寫,而是想:寫了有人看】

台灣有個特性 非得要有人cue你,你才要講

沒有人心裡面是空的

誠意跟執行力

有邏輯、不要混在一起 口語表達、整理

網路上看到你覺得不錯+實際見到你覺得不錯

→文字會改變別人對你的觀感

而不是包裝成「不是你的樣子」

沒有人是平庸的,那是自己給自己下的定義

比賽、投稿 是站在巨人的肩膀被看見

驗證自己實力 惦惦自己幾兩重


1.找出你擅長跟你喜歡的領域

你真的喜歡的工作 才會做的久 才會做得很深 

得不到大家認可 不建議馬上轉換跑道 ,舒服的自己 才會做的久

找到大家不喜歡的原因,練習、修正、練習 有效有質量的練習

對喜歡的東西 不要被打敗

挖到適合你的人格特質被大家看到,把你自己深刻的體驗拿出來用,更往深處下去挖 你是誰?也許你認識後就有些認知感,外在或特質

我是你們眼中的我自己

經營我自己 看起來我是什麼樣子:先天特質跟後天養成

自己的內容商品,在外面是什麼形象,敘述價值

創業沒有上下班時間,很辛苦很累 要做喜歡的事不要為了賺錢,做喜歡的事剛好賺到錢這樣最美好

享受的累 「是我擅長我有信心的領域」,不會想說 「又要做」


2.強化自身獨有風格

自己的成長背景 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挑選你最擅長、最喜歡的風格去呈現在網路上

3.凸顯自身差異 

不要跟大家做一樣的事情

如果你這照片放在google 跟其他人都一樣 很沒有獨特性

特定族群很重要,找一個自己有興趣 掌握好風格 族群去做

服裝、商品、廣告、婚紗攝影,先不要局限自己要哪一類

個人形象包裝:先作好口碑 才有可能再行銷

試著和自己做朋友

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你的性格如何?

你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

認識自己,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

如果你足夠了解自己,就能和自己成為朋友:失敗的時候,可以自我安慰和鼓勵;焦躁的時候,可以自己勸自己冷靜。

當你相信自己的時候:你願意接受挑戰,願意嘗試;即使失敗了,也會迅速調整,尋找原因並繼續努力;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獨立思考;願意為實現目標而堅持不懈地努力。這些,正是成功的要素。

自信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且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比如愛迪生,他為什麼能成為偉大的發明家?

是因為過人的天分?足夠的勇氣?還是她肯吃苦、願意努力?

愛迪生曾這樣介紹自己成功的經驗:什麼是成功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無論何時,不管怎樣,我也絕不允許自己有一點點的灰心喪氣。

愛迪生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戰勝所有困難,所以他最終創造了奇蹟。而他相信「我可以」的這種特質,就是自信。

自信能帶給人積極的生活態度,只要相信自己得到,就會動力倍增;只要相信自己能成功,再加上百倍的努力,就會向成功更進一步。

但你不能用背書來「學習」自信,而應該是通過特定的方法來訓練。

建立自信-認識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有相同的車子、相同的房子,但是沒有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只要你相信自己,就一定能發現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也許在這方面你沒有其他人出色,但你肯定會在某一方面超越他們。

為了給自己畫出全面的性格肖像圖,你需要從不同的方面來了解自己。

方法1:別人眼中的你,透過詢問家人、朋友等來了解自己。在你們眼中我是什麼樣的性格?

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寫下來,你就能得到一部分的肖像圖。為了更完整,你還需要採用另一個方法認識自己。

方法2:自我觀察。

不同性格的人,遇到同樣的情況,反應和感覺各不相同。學會做一個有心人,注意觀察自己在日常中的各種表現,總結你是一個人什麼樣的人,找出自己的特點以及考慮問題的習慣。


更了解自己,才能和自己和睦相處,知道自己會產生怎樣的情緒。遇到事情會怎麼做。而且,清楚認識自己的你,在遇到問題時,更好、更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相反的,如果不了解自己,你會對自己的心情和行為感到困惑,甚至會覺得羞恥。你很難接納自己,跟自己和睦相處。

三大商業面向:技術、資金、通路

「不是把東西做好 再去找市場」

「不是有專利、好發明我就好,東西很好但客戶不需要」

先有產品、客戶還是業務?應該先有業務,價值模型,一直賣出去,在陌生客群中把概念想法賣掉

1.技術

1)人無我有=特色

獨門生意 比較好做

2)人有我優

 我的競爭力要比對手強 優 品質好

3)CP值比別人高

不是有做就好,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每次修正 問自己能不能更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先認同自己,包括認同自己足以勝任這份職務,能把這份工作做到最好,能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才能贏得認同。

技術在手裡,加工品利潤比較好

技術要不斷提升 做到別人困難達不到 競爭者越難超越門檻越高

重複性太高很容易惡性競爭

有需求才會有這麼多家,【差異化】比較重要,創造差異化

某個特質做到市場差異化 訂出市場調性:產品定位、年齡、需求是什麼

製作產品當中 也要試吃 做市場調查 哪個年齡層 口味80%接受

不要無限想像 就像電影什麼元素都有不好看→某個元素放大極致

每2-3年要改變一下,舊商品銷量突然掉下來會措手不及(持續創新)

2.資金

盡量有2/3自有資金,1/3貸款比較沒有壓力

是本錢還是借錢創業的、多久會回本,對數字要很敏感!

薪水跟投入的錢要算

準備多少錢投入能讓營運正常

成本不能超支 否則不能賺錢

收入要比過去好 才能還得起貸款

或許沒有好高的願景 但「過的比過去好」也是很好的願景

現實中 要有合理框架、資金有限做到最好

沒有錢有很多方式 取決於你願不願意面對或克服

*有幾成把握會出手?

有10成把握才出手 還會遇到問題

發現有機會就做了,通常有把握了機會已不在我們身邊了

創業時機:學生創業、畢業後創業、出社會、30-40歲再回來創業、退休後創造第二春

根據年紀看有幾成把握再出手,20歲有什麼好怕的,40歲原本有一份工作要中年轉職 把握要高一點


創業路就像西遊記,天庭就等於公部門,公務員本身不用擔心資金 工作就好 

妖怪打得很辛苦,因為都是創業者,輸了就輸了

錯了再修正就好了,失敗就從錯誤中修正

3.通路

取名字要有記憶點

店面設計要有特色

市集可以現場介紹,店面乾乾淨淨吸引人進來,不用全部東西擺上去

銷量在通路 通路商自己會來 花若盛開蝴蝶字來

你想要什麼客戶,是養出來的,用心,有符合你的期待

嫌貨才是買貨人,有人罵你你才有進步空間 給機會讓大家懂,越罵越紅沒人想理你才是最慘

如何讓客人印象深刻,陌生客戶被拒絕,「謝謝願意聽我分享」,經得起挫折,總有一天客戶會買單(openminder聽進別人的意見)

機會是大環境造成的,命運是自己給的

不斷訪客戶,累積失敗經驗,失敗到最後,找不出失敗因子,成功就出現了

*考慮消費者的心態

銷售策略像是買5送一 促銷買10送一

猶太人的“賣驢”思維:「我賣的不是毛驢是人性」

在市場中,正常的一頭驢的價格是100美元,但是有個人的驢年紀大了,就想著以50美元的價格賣出。一個叫麥爾斯的猶太人說願意買他的驢,交易完成后,來到鎮上對人們喊著:“抽獎啊,2美元一張,中獎者可得驢一頭。”

不到一個小時,麥爾斯准備的1000張獎券就全部賣出去了。「這些人在買獎券的時候,想的是‘2美元一頭驢,很值,就算不中也沒什麼’,所以都願意花2美元買。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有貪便宜的性格,如果我將價格定高了,人們就不會買了。所以,當有一個‘物美價廉’的東西存在時,他們才會爽快地花錢。」

這就是猶太人的思維,你可能會陷入絕境,但是只要你的思維不僵化,你就擁有無限的可能,最后逆風翻盤。

在行銷產品前,你必須深信銷售的商品對他人的幫助,深信你的商品「物超所值」,相信你可以做到最好的服務,這樣的自我認同,才能讓你充滿自信。

*行銷工作者:門打開出去面對不同的行銷環境,你要什麼我就賣,沒有絕對

喜歡那市場 符合他的需求

修到市場需要的現在進行式

堅信沒有唯一解,如何跳脫思考

有什麼是可以先行學會的,做實驗,挪用知識,來解決你的現狀


在創業路上該投資的成本還是要投資,下廣告不是為了什麼,而是「體驗行銷」這件事

照片不獨特或吸引 就是滑過 浪費廣告錢

還沒準備好,可以累積你的粉絲,你非常有信心 掌握非常好的 你才拿來做廣告

行銷1.0到5.0路程

行銷1.0:我做好了你來買

行銷2.0:你需要什麼我來做,依照需求

例如,環保杯珍珠奶茶,因應市場需求發明

行銷3.0:生產者跟消費者合作模式

共同創作、共同行銷,文化創意,在地跟文化結合,例如,無印良品

行銷4.0:數位轉型

隨時下單隨時取得

例如,屈臣氏,線上線下服務一樣,馬上下單、門市整理好、可取貨

行銷5.0:機器人CHATGPT人工智慧AI,線上客服

全世界最便宜的大學在台灣

知識高,薪資照理來說要高

台灣習慣低價競爭,加湯加麵不加價

台灣教育一輩子不能漲,一樣的東西卻要降低成本,大量製造廣設大學 生產者思維

國外大學是以行銷觀念 不是生產觀念!

美國繳學費是,期末之前錢繳學費打九折,有誘因,前100名送紀念品籃球運動員相片簽名照整套


不要用製造的觀點做服務業!市場區隔再拉大一點,不是想辦法用更便宜

儘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不畏懼失敗且大膽挑戰,就稱為「企業家精神」

跟失敗做好朋友

「發明大王」愛迪生為了尋找合適的燈絲材料,是用了6000多種材料,進行了7000多次的實驗。也就是說,他面對了7000多次的失敗!辛辛苦苦的努力全都付諸東琉,還要面對很多人的冷嘲熱諷,可想而知愛迪生當時的遭遇肯定非常艱難。如果換做其他人,早就因為輸不起而放棄了。

愛迪生卻絲毫沒有放棄。他覺得自己並沒有失敗,而是進行了7000多次實驗,每排除一樣材料,就縮小了接下來要試驗的範圍,距離成功又更近了一步。

最後愛迪生成功了!揭開了世界科技展新的一頁:人類從此可以在夜晚自由活動,而步是天黑之後只能睡覺。曾經什麼也看不清的黑夜充滿了光明。

如果愛迪生輸不起,在面臨多次失敗後放棄,我們人類的世界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


沒有人能輕易成功,因為成功的道路上往往要經歷很多失敗。而每一個人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他能走多遠,最終能否抵達成功的目的地。重拾信心,積極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人,失敗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張張通向成功的通行證。而那些被失敗打被、輸不起的人,永遠體會不到成功的滋味。

不放棄,學著和失敗做朋友

請好好對待每一次的失敗,跟他們做好朋友,因為那只是包裝得有點難看的禮物!

不輕言放棄

「臉頰練得好痛!我不學了,太難了!」

「又要放棄?你怎麼每次做事情只有三分鐘熱度阿!」

「你同一個動作練習二十九次試試看!」

「對什麼是都感興趣是好事,但對一件事情有始有終更重要。」

「我就是沒辦法堅持嘛...」

做事情容易放棄的人,就會學了一個新知識,又馬上忘記舊的知識,結果什麼也學不會,永遠在尋找和嘗試,卻始終無法腳踏實地做事情。

很多時候其實他們並不想放棄,卻堅持不下去,只因為作法上出了問題。

比如在興味盎然的時候,可以每天練習兩個小時的書法,可一旦失去興致就很容易放棄,況且寫出一手漂亮的字,並不是練習個一兩天就能做到的。

如果今天堅持完成了計畫,可以給自己一點獎勵。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承受各種壓力

魚類有一個共同法寶:魚鰾

魚鰾不僅能幫助魚兒自在遨遊,而且還充當他們的守護神,水壓過大時,魚鰾會充入更多氣體,魚兒們無須擔心被海水壓扁。

其中,鯊魚卻是唯一例外,因為他根本沒有魚鰾。沒有魚鰾的鯊魚照理來說不可能活下去,因為他無時無刻不面對壓力,而一旦停止活動他就會下沉,沉到一定深度會被水的壓力壓死。

鯊魚卻毫不氣餒,一直不停地活動身軀,結果擁有了強健的體魄,成為海底世界最凶猛的霸主。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承受各種壓力,你是像鯊魚那樣積極面對,還是一直愁眉不展呢?

壓力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時間管理不當:比如做作業開始慢吞吞的,等到磨蹭到睡覺時間,才想到有一大堆作業幾乎沒動,立即感到「壓力山大」。

解決的辦法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

  1. 太在乎別人的感受與想法

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別人的看法頂多可以用來參考,何必太在乎呢?

  1. 不對稱的比較

【人各有所長,不要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做比較。】

感到壓力大的時候,可以透過放鬆來有效緩解:找個舒服的姿勢坐下或者躺下,做幾個深呼吸,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氣吐氣上,心情自然會平靜下來。

你還可以像信任的人傾訴,或者利用慢跑、快走、給花草澆水等喜歡的方式來釋放壓力,讓身心恢復平靜。

人是因為想要厲害才會一直辛苦,那些年你跌過的坑,踩過的雷,吃過的虧,摔過的跤,犯過的錯,都會成為智慧的營養液,關鍵時刻的免疫力。工作這件事,既然推不了,逃不掉,不如全力以赴做好它。

將觀點轉為「跟自己的目標比起來如何」

脫離比賽後的負面情緒,因為考試只是為了磨練自己

失敗與成功後,還有勝敗的意識問題。

從入學成績、就職成績、職務調動、升職成績、轉職、職位之爭,任職公司、頭銜、年薪、居住地點等,從中形成優越感讓人隨時想要一較高下。

年輕人特別介意這個問題。勝敗是由靈魂疏離感形成的典型情感。一方面想要分出高下,一方面,一旦發現自己不佔上風,就會產生原本應該避免的負面情緒,最具代表性的是忌妒與猜忌。

當你認為自己處於「流動的立場」時,會不斷意識到勝敗問題。只要處於不安定的狀況,感情起伏就會變得激烈。

「對等感」

跟別人比較時產生的感情。只要將觀點轉為「跟自己的目標比起來如何」即可減少產生忌妒或其他負面情緒的機會。

極端而論,只要考滿分,不管跟誰比,你都是第一名。【其實不必一開始就把目標訂那麼高,假設下次85分為目標】,達成之後,即可產生屬於自己的滿足感;若無法達成,繼續朝目標努力就行了。

乍看之下,運動的世界似乎是勝敗二元論的典型例子,選手在競爭競技場上與自己戰鬥,早已超越現實中的勝敗之爭。不斷設定目標,超越自己超越阻礙,因此都很孤獨。唯有某去這份寂寞,才能破紀錄或擠進更前面的名次,實現自己的目標。

推薦文章:《堅持,中途不要盲目跟從

慢慢走比較快

小羊是飲料店老闆,他有烏龜和兔子兩個員工,烏龜每天都準時上班並認真工作,每天可以穩定賣出200杯飲料,也就是穩定賺錢,賺到錢之後可以再去開第2家、第3家飲料店,賺取更多的營收。

可是兔子完全看心情工作,而且常常偷懶,心情的時候一天可以賣200杯飲料,偷懶時一天只賣50杯,甚至跑去躲起來睡覺,一杯都沒有賣掉。如果用兔子當員工,飲料店就可能賺錢,也有可能會賠錢了。如果收入不穩定,今年大賺、明年大賠,後年則要看運氣,你敢投資這家公司嗎?

經營公司要像烏龜一樣,頭抬得高,放眼未來,腳踏實地,穩健前進。


每一種優秀都有一個潛伏期,在該蟄伏(隱藏不露面)、該沉澱、該累積時,別急著重拳出擊,搞不好會成為對大的敗筆;事情沒成功之前,也別急著聲張,如果沒成功就說出去,萬一失敗了,就是打臉,成功了,別人也不意外。

風光無限是你,跌落塵埃是你,經歷風雨是你,無論得失是你,重點是「你」,而不是「怎樣的你」。

生活的真相或許是,付出了前面99%的努力,卻只換來你想要的1%;就在你想要放棄之時,命運的轉捩點卻悄然而至。

失敗也是一種結果,實驗家精神

做事顧慮太多而猶豫不決,讓很多人失去嘗試的勇氣:還是算了吧,我沒有那個能力。他們還給自己尋找很多藉口,讓不敢嘗試的行為看起來更加合理。

不敢嘗試的主要原因,其實根本就是對自己沒有把握,因此寧可原地踏步也不願意面對失敗的可能。

不嘗試,的確不會失敗,但你也不會獲得成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一次次跟自己擦身而過。

沒有誰能保證嘗試就一定會成功,但常識是最好的開始。嘗試了,就有機會看到事情正朝著我們喜歡的樣子一點點地變好,並讓我們知道努力的方向。

(做了才知道,光想有時會太美好,或是自己嚇自己)

就算失敗了,你也會知道自己的弱點,或者想到更好的方法,加以提升和調整,才能遇見更多的可能。

別怕失敗,邁開腳步勇敢取嘗試,就算跌倒了,你也能一步步地不斷縮短與成功的距離。

-

一個專業家最脆弱的時刻,就是正在走下一階段的輝煌窗口。當他願意展露他的脆弱,即得到這扇窗口的門票。失敗並不表示搞錯了自己或迷失了自我,反之,自己根本就已經藏在那個失敗的匏囊中,裡面的戰士領導者因為已經成熟而誕生。

人都是殘缺的,只是創業家面對自己的殘缺,又特別「坦承」。因為坦承,所以敢創業,敢放下那輝煌的經歷和接受一個聽眾都沒有的日子,也敢睜開眼去看著旁人聽了他的創意點子、又深又用力皺起的整張臉。


大公司的制度、文化、造神、鬥爭。他們忘了做自己的那一份純粹與感動,已不知道什麼叫坦承。從來不讓人看到自身脆弱的那一面,不知道那些淚水和自白是多麼珍貴的寶石。

而那個叫我做自己的對方,其實本身找不到自己,因為找不到自己所以才需要不斷地想到做自己;他們有些可能已經永久失去了自己。殷殷地創業,不只是在拚成功的那一天,而同時也是在等待一個,真的能夠「接受」我的人。

聽過不少內向性格的人對自己不滿,於是,開始逼迫自己努力社交,擴展人脈,沒有多久就感到疲憊不堪,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自己。

聰明的作法是,內向者應該認同自己的性格,找到自己的優點,然後專注於擅長的事,才會變得越來越喜歡自己。

你討厭自己,這其實跟你不完美無關,而是因為【你不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

「真實的不完美」比起「不真實的完美」更加美麗

有位明星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了網上關於她年齡與臉部狀態一些負面質疑。她說:「總被說不在年輕有皺紋,我認為這都是歲月的累積,這就是我身上的一部分阿。」

與其擔心:「我不想讓人發現我真實的樣子,因為他們會不喜歡我。」不如坦開心胸:「我想讓他們知道我真實的樣子,因為我想做自己的決心,更甚於讓他們喜歡我。」勇於正視自己最怕讓別人知道的那一面,你會發現,自己反而多份自信。

推薦文章:《確定目標,積極態度實現 談斜槓

不要害怕失敗

失業並不代表世界末日,其實這可能代表新的開始。舉例來說,史蒂芬賈伯斯年僅二十歲就創立了蘋果電腦,十年後,董事會強迫他退出自己的公司。他離開之後創立了NeXT軟體公司,並在後來的十年開發出Mac OS X 所使用的軟體。賈伯斯還創辦了「皮克斯工作室」,製作許多票房極佳的動畫作品,像是「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腦筋急轉彎」等。在離開蘋果電腦公司十二年後,賈伯斯重回這間公司並成為執行長,協助公司重塑形象。

創業失敗的人比比皆是,成功與失敗的差異在於是否願意堅持下去。肯德基炸雞的創辦人曾經試圖將他的炸雞配方賣給一千多間餐廳,只有一間決定給他的香草香料配放一次機會。

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愛迪生和賈伯斯嗎?他們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有計劃,如果哪條路行不通,就回到計畫中,找出問題在哪裡,一直努力下去,或許你就會成為下一個成功人士!

  1. 制定計畫:周全的計畫能讓你在創業前先考慮到各種挑戰,能增加成功機會,記住商業4D和行銷4P。

商業4D:差異性、吸引性、機動性、可行性

行銷4P:行銷就是你要如何向外散步商品消息,來增加業務。在你了解目標市場之後,還要考慮四個面向:產品、價格、地點、宣傳

  1. 從小事做起:不用花很多錢,就能夠開始你的事業,也許你只要列印傳單,在鄰近地區發放傳單,就能等工作上門。

  2. 記錄你的金錢流向:開設獨立的銀行帳戶,並持續記錄你的收入和支出,這是知道你能不能隨著時間賺取利潤的唯一方法!

  3.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算是最棒的生意點子,終究也只是個想法,創業必須要認真工作與恆心毅力。首先,製作一批產品,進行試賣。如果事情進展順利,你會開始了解你的事業,而且每件事都照著計畫進行。保持警覺、保持領先地位、尋求協助、投資。不要慌張、調整、享受這過程、在試一次。

成功由別人定義,但失敗一定有它的意義

失敗的背後一定有它的意義。人生在世所有事件都是一種學習。感受失敗的滋味,意義重大。

行走在這個社會,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的事。

將失敗經驗反饋到自己身上,不執著於方法,要具備新的觀點。失敗有它的意義。

沒有本錢可以做生意嗎?

創業首先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使命與目標。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如香港富豪李富誠在年輕時就有創業目標,他善於觀察與分析市場,並用很少的錢投資塑膠生意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再用這些錢投資在其他行業,最終成為香港首富。

發現思考也可以帶來財富。創業不是錢,而是戰略與發現。很多成功者,他們在沒有本錢的情況下,善於思考發現,往往掘得第一桶金。只要有一個好的創意便能空手套白狼,四兩博千斤。一個好的創意會令你的事業獨缺蹊徑,走向成功。

建立危險隔離區

給自己設定目標,一旦副業收入達到主業的八成,就可以考慮辭職來做。在這個隔離區裡,你可以充分證明自己。即使失敗,也不需要承擔多麼嚴重的後果。在這裡探索系統怕懲罰、放大恐懼的弱點會縮小,它會重新活躍起來。

實際上,每一份工作,都無法讓你收穫一個完美的選擇。無論做什麼工作,你都要遵循核心競爭力原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件事一百個人做,你能處在前十名。如果你能找到一兩件這樣的事,這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你很擅長它,它就是你的舒適區,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它,你不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當你明白人生只有一次,你就知道,每一個年紀也都是重新出發的年紀,請不要停下來,請你遠離無知和束縛,請你去學習、去進步,請你去愛、去追尋,去活出一個最好的你。

你要做的是學習和探索自己擅長的事情,去見識這個世界,打開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簡.不簡單職場新人 致課業壓力摧殘下沒什麼想法的人 擺脫迷惘 掌握自己的人生 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翻轉教育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388927196&mibextid=LQQJ4d 合作/讀者通信請洽:[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5-[COP綠區]借鏡-人人可參與的校外教學場域

2024秋-北海道9日自由行~札幌、星野TOMAMU、美瑛、旭川

了解經濟、金錢教育
1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