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曾一度是台灣唱片業的花花世界,反思自身與家鄉關聯

簡.不簡單
·
·
IPFS
·
舊的黑膠唱片與傳統歌仔戲,都是三重的特色,在過去的三重,它們都佔有重要的歷史。

現在的三重市隨著時代轉型為都會區,商業與服務業興起,取代了工業機能,以往三重市的中小企業已漸漸淡出工業舞台,或時不我予地被淘汰了,且因工資貴、原料成本高、地價稅負擔重等因素,以往在三重市立根的傳統知名大工廠無不紛紛外移台灣中南部或海外設廠,早期的三重工業史,對未來的三重市年輕人來說,已是很陌生的一頁了

-

你了解你的家鄉嗎?

「地方創生」的議題很夯,「青年返鄉」讓總人口減少、高齡化與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的問題,透過青年回鄉,帶動在地發展來解決。隨著時空背景和經濟環境不同,「回家與否」,始終是場在情感與現實間的拔河。

2015年前後「青年返鄉」一詞常被提起,青年更注重營利與非營利目標的平衡、在意跨地域的社群營造、能為在地文化拓展出新價值或新特色、具備更強的創意及行銷能力,是一股衝撞與改變的力量。

背後推力相當多元,像是學運或社運青年轉入地方扎根、地方政府倡導青年創業,都市高房價則迫使青年返鄉或移居非都會地區,甚至包含個人追求的生活價值及風格、接班或照顧長輩的家庭因素等。

「你住哪裡」 

「有什麼好玩的」

 「沒有」 

在 《員工訓練 不要停止學習 要讀書 避免成為有權利沒腦袋的人》 文章中提到

「改變從學習開始!前進只需要一個理由,後退卻有千百個理由」

在 《思考力 好奇心 閱讀》 中提到「求知慾強的孩子往往更深入地探索事物,更努力地學習,並且在學校和生活中更成功,成為具備世界觀並對社會有積極影響力的人。」

在 《增加抗壓性 擺脫負面情緒》中提到:停止抱怨「事情的好壞在於你用怎樣的角度去看它,若用正面的角度去看事情,則所有事情都是好事情」

「文化沙漠」、「美食沙漠」、「XX沙漠」是一種抱怨還是單純不了解或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呢?

教育是一股沉默的力量,孩子經過十幾二十年後離開求學階段,他會從養育他的城市中,汲取積累滿滿的能量,然後在台灣、世界的舞台上盡情揮灑。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文明的發展,造就今日的城市樣貌,是前人辛苦打拼的蹤跡

從認識家鄉的根基,開始了解這塊土地

只要願意參與、試圖行動,無須因力量微小而自輕,也不要對社會冷感而凡事漠不關心,只要願意幫助他人,就能藉此自我實現,發揮 #公民參與 的力量。

期許下次有人問你「你住哪裡」 「有什麼好玩的」 可以不要回答「沒有」、「不知道 」,成為「有感」、「有思考」、「有創意」、「有行動」的公民。

-

年輕一代的可能聽過或是用過「CD」,在CD問世的前身有「卡帶與匣帶」及「唱片」,我們把時間推回到五十年代前後

分為幾個部分介紹:

1.三重市成為台北市工商發展的腹地,名符其實的「工業城」

2.唱片大本營 

3.唱片原料及進展

4.台語創作流行歌風行年代

5.打歌管道-廣播節目

6.台語歌由盛而衰,小型唱片公司紛紛歇業

7.鈴鈴唱片廠、龍鳳唱片憶起

-

很少人知道,三重以前更是全省知名唱片廠的大本營,廠家數量幾佔全省七成,發行轟動全省的暢銷唱片不知凡幾,由於過去的三重一直執唱片界的牛耳,因緣際會下,大牌歌星與編作曲人才輩出,如大家很熟悉的洪一峰、林英美、陳芬蘭、夏心、尤雅、林秀珠、劉素娥、田路路、鳳飛飛、江惠、江淑娜、四奇士合唱團等叱吒風雲歌手,可都是三重人。

唱片可牽涉到音樂、戲劇、文學、美術等文藝範圍,而戲劇本來就是文化中最光彩奪目的一環,除了全省各地的林立電影院提供市井小民最大休閒 #娛樂 外,歌仔戲亦曾陪伴過許多人走過很長的歲月,#唱片文化 與通俗戲劇都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

三重也是歌仔戲人才的精萃地,很多傑出 「活戲」歌仔戲明星落腳三重,他們都稱上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迄今,仍有很多三重的歌仔戲巨星仍活躍於歌仔戲的舞台上,繼續獲得觀眾的掌聲。

全國知名的作曲家蘇桐、作詞家葉俊麟、編曲家林禮涵、詞曲作家洪德成與陳和平等人,和影壇最閃亮的明星林青霞一樣,也都是很道地的三重人,三重的影藝界傑出人士如過江之鯽。

 

民國五十年時 #黃梅調 風行,初開播的台視歌唱節目「群星會」與「寶島之聲」一枝獨秀起因,唱片業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台灣的本土唱片製作市場不斷地擴大,經營翻版的唱片公司轉而製作販賣本土唱片,在民國四十九年,新創立的「台聲」、「合眾」與 「海山」等公司都開始設有專職的製作部門與銷售管道;

民國六十年代國台語流行歌曲唱片業發展,與台灣社會的娛樂事業和市場流行並進;由於唱片易銷利多,新的唱片公司不斷設立,尤以北台的三重稱最。

三重市過去是名符其實的「工業城」,居全台之冠的「黑手之都」

三重市在過去,是一個全省聞名的工業城鎮,是「黑手」的搖籃。這個緊鄰經濟金融中心台北市的新興工業城市,位處台灣西部縱貫公路的要衝,憑藉地利之便,有廣大勞力市場,低廉地價,吸引很多早期工廠來此地設廠,很快地就成為台北市重要的工業衛星都市了。

三重市成為台北市工商發展的腹地,提供都會區消費的民生工業與國家重工業等支援,尤以民國52年二重埔頂崁工業區開發完成後,三重市工業發展居台北縣之冠。據民國83年有登記的三重市工廠統計資料顯示,光是塑膠品製造業362家,電機及電器具製造及修理業606家、機械製造及修理業有565家、金屬製品製造業685家,其他化學、橡膠品、運輸工具製造業等也近百家,可見三重市是名符其實的「工業城」。

中華商場距離台北車站不遠,於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落成啟用,從台北車站沿著中華路延伸至中華商場、西門町一帶,成為台灣最繁榮的區域。由於中華商場的需求,以外銷農業為主的三重,逐漸被以內銷為主的輕工業取代,例如灌黑膠唱片全盛時期,三重就有黑膠之鄉的美名。

連結三重埔與臺北城大稻埕埠頭的台北橋;1889年(光緒十五年)興建木橋,1925年(大正15年)6月改建為鐵橋,1969年(民國五十八年)改為水泥橋。三重與繁榮的臺北市僅一水之隔,加上南來北往交通便利,讓三重成為全省移民最多的城市。當時「下港人」在三重埔黑手創業,白手興家的人極多。此外,當時臺北橋下有個全省最大的人力市場,成千上萬的三重人,每天越過台北橋,為臺北市的工、商、建築貢獻心力,拼搏不輸人的精神,讓三重埔擺脫了式微的農業,成為居全台之冠的「黑手之都」。

唱片大本營 

依據1971年台灣省主計處編「台灣省統計提要(1946-1967)」 統計全台唱片公司數量,在民國四十三年時僅有兩家唱片公司,以後逐年緩增,在民國五十年已有二十九家唱片公司,到了民國五十六年達七十二家之譜。其中,在三重市的唱片工廠與唱片公司可能已佔了全省半數之多。

在民國五十四年之後,由於唱片行同業競爭激烈,台灣唱片價格逐年壓低,在三、四年間,單張唱片售價竟從三十多元降至十多元,有趣的是,拜全省 #電唱機 數量倍增之賜,相反的,唱片銷路步步昇高。

很多早年的當紅喜劇、國台語歌曲流傳迄今,如海野武沙的台語滑稽歌劇、寶島歌王葉啟田的「內山姑娘」、黃三元的「素蘭小姐要出嫁」、洪一峰的「舊情綿綿」、「山頂的黑狗兄」等成名及暢銷曲、還有金塗與玲玲、魏平澳、龍鳳唱片「白賊七」系列閩南語笑科劇等,數不盡轟動全寶島的知名唱片,多是出自三重埔的唱片廠裡。

唱片原料及進展

台灣最早的「曲盤」都是由日本進口,寄託在西藥房、文具店、鐘錶店、化妝品店、書店、百貨店等地出售;曲盤昂貴,一般台灣人買不起,直到自製唱片成功,曲盤漸漸大眾化,才不再「曲高寡和」。

五十年代的唱片業發展以台北為中心,而此一時期的唱片製作與成品則集中於三重市。早期唱片,以洋乾漆、松香、炭精滲和黃土為原料,質硬且易碎,機械壓製手工完成,製作麻煩,損毀率近半,工廠每天生產量僅數百片,直到後來改用塑膠質唱片,由78轉而45轉而33轉,再到16轉,等到卡帶與匣帶陸續問世,傳統唱片和匣帶漸趨沒落,直到CD正式上市,傳統膠片LP唱片就壽終就寢了。

台灣唱片史上最有名的自製唱片,許石作曲的「夜半路燈」 與楊三郎的「港都夜雨」,均膾炙人口,民國四十一年留日的音樂家 #許石 在北市南京西路成立了「中國錄音公司」,並在三重設有製作唱片廠,將台語新歌錄音發表,是台灣自製的最早蟲膠「錄音片」,日後又有「女王」、「大王」唱片等改編民謠、創作新曲而灌製台語歌唱片產生,不久,知名的「鳴鳳」、「亞洲」、「麗歌」、「台聲」等唱片公司開始壓片,以翻版唱片為多,這些工廠中有不少很早期就是設在三重。

唱片從民國五十一年開始油壓半自動機械製造,原料並全面改為塑膠製品,隔年唱片業也由原34家逐年遞增,並在民國五十四年起全面改成自動壓片機械製作,唱片開始量產。

麗歌、合眾、鈴鈴、台聲、環球、國際、海山、 惠美、四海等十餘家合法唱片廠的熱門唱片都曾被翻製偽造或仿製。在五十年代初上述三重主要唱片工廠,都是以製作翻版外國(日本為主)音樂和歌曲為主;台灣出現了唱片製作公司灌錄外國歌曲唱片,先取得國外母片,再製作翻版的蟲膠唱片,每分鐘78轉,最早是單面錄音,後來雖然進步為雙面皆可錄音,但是質地不僅笨重又很易碎,但因售價仍低於進口唱片,銷路不錯,民國五十年代台灣唱片業即處在原版進口唱片的翻版代工時期,唱片發行商比自行灌錄商,或進口商都多很多。

台語創作流行歌風行年代

三十年代風行的台語流行歌由電影宣導曲「桃花泣血記」(三重歌星林英美主唱)、「倡門賢母」、「懺悔」(由三重作曲家蘇桐作曲)開端,民國二十一年古倫美亞唱片聘陳君玉主持文藝部,他大力招攬了作曲的鄧雨賢、姚讚福、蘇桐,及作詞的林清月、周添旺、蔡德音、廖漢臣等台語歌一時俊傑,共同開啟了台語創作流行歌風行的年代。現在的不朽台語名曲有一些在那時誕生,如「望春風」、「月夜愁」、「三線路」 (另有「黃鶯之鳴」、「琴韻」、「相命先生」等),唱片暢銷,獲利良多,也帶動了其他唱片公司(像是泰平與博友樂唱片公司)競相製作台語歌曲,於是台語流行歌風靡了全台。

有關戰後台語流行歌的發展,首從電台傳播始韌,民國三十九年後「民營電台」播送新創作台語歌的風氣很盛,成為新歌曲廣大的發表園地,並培養歌唱人才,幾乎已成為早期出道明星的捷徑;繼之出現了各地巡迴音樂會、歌舞團的表演,當時固定的表演歌廳是戰後歌唱文化發展的另一個重鎮。

民國四十二年時有生意人見有商機可趁,在台北淡水河畔沙灘上經營起媲美露天電影院的「露天歌場」,生意人在各水門圈劃地盤做起生意, 邀請電台歌星助唱,內容以國語歌為主,台語歌為輔,台語名歌星許石、鍾瑛、紀露霞、林英美都曾下場表演,當時聽眾以外省軍民為主,「露天歌場」最多時發展到二十家。

民國五十年代初期,自製唱片出版的歌 曲唱片市場初步萌芽,後期,台語流行歌曲走向以唱片市場為中心,「亞洲唱片公司」就是在其時崛起的。

當時的歌星來源都是由歌唱比賽或透過親友關係介紹而發掘的,與唱片公司之間並不具有契約合同束縛,由於投入大資本的台南亞洲唱片公司製品往往較為優良,歌星總比北部的歌星更容易紅,所以三重歌后「林英美」異地在台南亞洲唱片發聲而一舉成名天下知,洪一峰與陳芬蘭和其他北台大牌歌星也都南下灌錄新唱片,尋求發展契機。

除了唱片製作的條件之外,歌星的培植與經營亦不易,唱片公司都希望有紅歌星加盟,然而事已願違,在大環境競爭壓力下,適者生存,才有上述北部歌手南下異像。

打歌管道-廣播節目

早期,電視尚未開播前,廣播電台獨大,除了是唱片紅不紅的最重要媒體外,它亦產生了相當多有名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廣播名嘴各執一方嚇嚇叫,人才輩出, 他們都有固定的一大批死忠聽眾,影響力相當大。

約在民國四十六年台語電台節目興起後,台語唱片市場建立推介傳播系統,一則為唱片免費宣傳大大提升了唱片銷路,另則也可以歌會友,擴大台語廣播節目的聽眾基礎,各電台搶先推出台語節目,播音員不僅位居唱片銷路的要津,也往往有機會成了當紅「明星」。

這段期間內,三重的「中華電台」是最響叮噹的。於三重市雙園街與文化北路的「中華廣播電台」,近年已遷案於三重市淡水河邊的河邊北街繼續播送事業。迄今,老牌播音員林謝輝與芳雄(「愛的歌聲主持人」)仍守在中華電台向聽眾空中發聲。近年來,住三重的在地台語歌作詞曲家陳和平老師的女兒陳慧紋,為很知名的廣播界後起之秀,她以台北之音節目部Hello Kitty廣播名角色,擄獲了現代年輕人及上了年紀人的心,前途看好。

另外,早期藝名「海野武沙」的李讚聲在台語笑劇的表現很出色,是聞名「桃花過渡」的主角演員、喜劇唱片名人。而另一位很重要的廣播節目製作人汪思明是樂師,也是歌仔戲製作人,迄今仍有海峽兩岸學術界對「汪思明」專門研究,他留下了廣播史上重要的史料。

台語歌由盛而衰,小型唱片公司紛紛歇業

台語歌之所以由盛而衰原因很多,民國五十五年後,因唱片公司太多,很多小公司限於台語歌唱片的管銷與宣傳經費捉襟見肘,競爭不力下,不得不改灌錄製布袋戲、歌仔戲、誦經唱片,甚至淪為灌錄黃色唱片等違法事件,使得唱片市場混亂,盜版公司亦從中謀利(當時智慧財產版權觀念尚未形成),唱片業雪上加霜。既然不能嘗試新歌或新表演管道,復以簽約制度未上軌道、缺乏宣傳商業包裝、歌星跳槽、股東不合等因素,加上近民國六十年其時政府又大力鼓勵國語歌曲政策,三重很多小型唱片工廠往日風光的曲盤歌舞歲月終成明日黃花。

鈴鈴唱片廠、龍鳳唱片憶起

唱片業的黃金時代,最盛時,三重的唱片工廠達全台灣的七成之多!光是三重市南區短短光明路一帶就有十家左右的唱片工廠。

早期著名的「鈴鈴唱片廠」老板洪傳興,早期在台灣製作歌仔戲、山地歌、客家民謠、車鼓調專輯唱片。 為了錄唱片,據說會把收音機帶著,像要去賣膏藥,到現場敲鑼打鼓,招大家來,會唱的人就唱,就這樣地錄音起來。

曾在正義北路「鈴鈴唱片廠」工作的廖初男,從事唱片製作後階段的「機械壓製」工作,當時唱片原料很脆弱,拿在手上一不小心都破,一天工廠如果生產三百片,往往破掉一百五十片,但生意好,唱片供不應求,他每到中華商場送貨時,店老板都要求多送二、三十片,但因每日製作量有限,仍無法滿足店家需求,令他們覺得很苦惱;而唱片質地差,寄南部販售時,破損的往往比賣出去的還多,為此他們結帳時常與店商爭執,販賣唱片生意好,對唱片從業者言仍是苦差事一樁。後來廖初男娶鈴鈴唱片廠老板的女兒,投資創辦了「朝陽唱片公司」專營日本演歌系列CD唱片。

鈴鈴唱片發行過的台灣歌曲唱片,因三重市多次颱風淹水,可能唱片母帶已全部流失,市面上從未見重翻製卡帶、CD,三重市早期發行的十寸唱片,保存者甚少。 

民國四、五十年代「龍鳳出版社」創辦人顏榮華,回憶最開始經營唱片生意的經歷:他在戰後向日人買下78轉的曲盤,先在北市中華路小南門擺地攤,後轉往北門口鐵道邊租店賣曲盤。 

民國四十年成立「順榮記」唱片行代售亞洲、麗歌與女王唱片,民國四十二年因中華路違建棚屋拆除而轉往西門町國際戲院旁,成立了「勝利唱片行」,隔年開始販賣78轉和45轉的唱片。直到民國五十年成立了「龍鳳唱片出版社」為止才穩定下來,早期龍鳳出版一系列日本歌、台語誦經、勸世歌、爆笑劇、相褒與歌仔戲等唱片,都是33轉的塑膠唱片。當時78轉每面一曲每枚2曲、45轉每枚4曲、33轉10到12曲,後來還有16轉20到22曲,直到民國八十年CD取代唱片後,他才正式結束近半世紀的唱片經營歲月。

結語

一張唱片可牽涉到音樂、戲劇、文學、美術等相關文藝範圍。作曲家、台語歌謠詞家、編曲師、名歌星、影星,全國響叮噹的音樂藝術家,都曾在三重居住一段時間。三重埔有豐盛傳統藝術文化饗宴,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了解過去三重工業發展記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希望透過這篇能讓你重新認識老三重,對早期三重文化活動有所認知,甚至有所行動(像是:到三重正義南路的「空軍一村」、以黑膠唱片為設計主題的「新北市圖三重南區分館」或是聯絡「三重社區大學」做進一步的學習。)

三重與臺北市僅一水之隔,有重陽橋、中興橋、台北橋、國道等,南來北往交通便利,以20、30年前的「房價」用現在的詞彙來形容,叫做「台北的蛋白區」,成為很多人移居的選擇。但「居住在三重」也不一定知道三重 #歷史 。

對在地並不了解,始終只是過客,這對自身與文化傳承都是一種損失。

以口述歷史來說,發現自己有能力「將經驗留下」、知道自己「的經驗」被需要,才會產生學習「與了解的」動機。

想像未來、嘗試解決問題和練習 #失敗,公民社會行動就像螞蟻雄兵,一小群一小群的力量有限,但一旦連結起來,就是全面性的改變!從「過去」遺留的痕跡加深對家鄉的認識,於「當下」身體力行,再放眼「未來」思考自身與家鄉的連結,期待會有不一樣的新發現。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歡我的創作嗎?創作並不容易,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簡.不簡單職場新人 致課業壓力摧殘下沒什麼想法的人 擺脫迷惘 掌握自己的人生 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翻轉教育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388927196&mibextid=LQQJ4d 合作/讀者通信請洽:[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5-[COP綠區]借鏡-人人可參與的校外教學場域

2024秋-北海道9日自由行~札幌、星野TOMAMU、美瑛、旭川

了解經濟、金錢教育
1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