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學習】Game-Fi 是在侮辱遊戲業界,抑或是未來趨勢?
前言
本熊知道有不少人看到這個字眼時,就已經想要離開,因為大多數人印象中的 Game-Fi 就是沉悶、糟糕又難用,成品像極以前技術未完善時的遊戲時代產物,甚至更加糟糕至難以理解。
玩家無法從中獲得良好的遊戲體驗,但由於玩起來能夠賺取加密貨幣,繼而換成現實資產,即賺錢,所以不少只想投機、投資人仕還是出賣自己的喜好和時間參與其中。至於以遊戲為先的人仕,則永遠地看不起 Game-Fi,覺得 Game-Fi、NFT 只是一個「圈錢」行為,更甚是侮辱了「遊戲」。
到底為何會有這些現象、反應發生呢?為什麼人們就是對 Game-Fi 區塊鏈遊戲產生反感呢?遊戲開發商的實際行動又如何顯示出他們的立場呢?本文將會簡單地概括人性如何影響 Game-Fi 的發展。
注意:本文章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進行任何投資前請 DYOR(Do Your Own Research)。
什麼是 Game-Fi?
「Game-Fi」是 Game 與 Finance 的混合,即遊戲與金融的結合。
香港 Game-Fi 項目 9Cat 的創辦人 Wendy 接受 ViuTV 的《幣圈直擊》節目訪問時,簡單總結了 Game-Fi 與以前的遊戲有何不同:
以前的遊戲,玩家是賺取遊戲幣和遊戲中的裝備、道具等,但現在的區塊鏈、虛擬貨幣、NFT、DeFi(去中心化金融) 的技術面世後,遊戲中的遊戲幣就變成了虛擬貨幣,而遊戲中的道具就變成了 NFT 概念。
Wendy 認為,Game-Fi 讓玩家可以將道具及遊戲幣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轉賣出去,以變成真實的金錢用於現實上。這令到以前那些被限制在遊戲中使用的遊戲幣和道具,都能夠成為自己的資產,玩家可以自己決定要否出售或收藏。
另一件與傳統的遊戲開發商不同的事情,是那些遊戲開發商會為了吸引玩家在自己的平台購物,而限制了玩家之間的交易,例如一個玩家想要另一個玩家的槍械時,想要交易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但虛擬貨幣面世就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大門,令玩家之間的道具流通性和安全性都提高了不少。
作為其中一個線上遊戲玩家,本熊亦深受遊戲開發商的限制交易影響。例如有些時候,看到別人身上穿了一件好看衣服,希望直接經由網絡入手,卻發現那是無法經由線上交易的產品時,的確會有種失落的心情。如果那只要通過某些關卡獲得還比較好,但若果那是必須購入模型後才能獲得的道具,就代表玩家必須在現實上購入那個模型,或借別人的模型來獲得:
前者先會影響家中的收納量,後者則與人緣相關,而區塊鏈技術明顯地讓遊戲的可能性進一步擴展,而且在眾人都有所認知的情況下,可進一步打擊盜版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玩家都不接受 Game-Fi?
間接與直接收益
對不少玩家來說,遊戲的本質就是娛樂,這個本質讓不少人寧願將遊戲世界與現實脫勾。情況就像人們在網絡上閱讀小說,都會傾向閱讀能讓自己快樂的、易懂的故事,以釋放現實上積存的壓力;人們在看色情刊物時,則會想要讀到能直接擊發到慾望的簡單直接圖像,如果在當中夾雜一些令人難過的故事劇情,例如男女主角最終被女配角殺死等虐向劇情,換來的結果就是:「我看了什麼?」
然而,事實上其實有不少人都會傾向讓自己的娛樂,以間接的方式為自己帶來收益,而當中的「間接」及「非直接」就是所有人的重點。
以直接為例,當有遊戲廠商直接提及想在區塊鏈世界中參一腳,幾乎就會被杯葛、罷玩,例如遊戲發行商 Team17 試圖進入 NFT 圈子,但被玩家和合作開發工作室抵制,迫於無奈只能在第二天宣佈取消計畫,卻依然繼續受到合作夥伴,包括 Ghost Town Games、Playtonic 以和Aggro Crab 的批評(相關新聞)。
可是,若然玩家得到的是間接收益就沒有人會反對,例如人們會去追求電競比賽、直播收益等。再以「賺錢」的概念去思考這些行為,某程度上就會得出自相矛盾的結果。
遊戲初衷與風險
當然,製作 Game-Fi 的初衷也是需要考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這跟分析一個項目到底是詐騙、圈錢,還是會認真工作、履行承諾的優秀項目相關。
建議閱讀:【淺談 NFT】圈外人要如何理解 NFT 的價值?破發、收割、詐騙與未遇伯樂之爭
事實上,自從 Game-Fi 慢慢地盛行起來,就有不少人想從中獲利,賺錢就走。他們靠著明星名氣加強 Game-Fi 第一波收益(即官方首販 NFT),卻沒有做好遊戲計劃和腳本,更甚是美術直接採用盜版圖,最終得出的結果就是遊戲不耐玩或制度出問題,引發貨幣價格出現大幅波動,導致代表遊戲裝備的 NFT 和虛擬貨幣價格異常,理所當然也無法吸引新人加入其中。
以曾經被廣泛宣傳的《BNB Heroes》幣安英雄為例,雖然屬於養成類型遊戲,只要購買角色 NFT 後進行遊戲,但是由於玩家在點擊戰鬥後就無需操作,只要等待 Ai 換算戰鬥結果即可,相當缺乏遊戲性。另外,遊戲設計的獎勵機制亦有嚴重缺陷,最終就導致獎勵池獎勵快速消失。
另一個失敗例子還有《Crypto DrakeBall》加密龍珠,官方網頁或其他聯絡途徑都全數消失了。這個 Game-Fi 成品同樣都是需要玩家購買角色 NFT 後,才可進行打怪對戰,但項目的美術圖竟然直接盜用知名日本作品《七龍珠》的作品,後來直接將玩家購得的 NFT 插圖直接換掉。後來,由於被人們發現遊戲存在 BUG,結果成功大量地產出最稀有的角色,最後導致 NFT 價格崩潰。
除了上述例子,圈內還有更多劣質例子,例如曾經因韓劇而成名的《Squid Game》、《Cryptomines》等,這些低質成品泛濫,令 Game-fi 被認為是侮辱遊戲業界也無可奈何。
雖然成功例子,如知名的區塊鏈卡牌遊戲《Axie Infinity》的名氣很大很廣,而且品質優秀,NFT 美術十分可愛,但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少數的良好遊戲也難以令大眾對 Game-Fi 及 NFT 圈子大幅改觀,更何況《Axie Infinity》也曾經被駭而損失 6 億美元(相關新聞)。
投資要明白風險,而 Game-Fi 除了有「遊戲」的元素之外,還包括了投資行為,所以對很多人來說,玩 Game-Fi 遊戲的心態是差異的,這亦是人們認為 Game-Fi 的成品不是遊戲,而是用遊戲包裝的投機工具罷了。因此,大多數人依然對區塊鏈遊戲、P2E 等理論感到抗拒,也算是所謂的人之常情,回顧以往,Facebook 流行之前,也有不少人認為網上交友只會換來詐騙結果呢。
Game-Fi 會是未來趨勢嗎?
以商業角度出發
儘管有不少醜聞,大眾對於 NFT、區塊鏈的負面印象被曾消失,但依然有不少遊戲開發商、廠商等看好 Game-Fi、P2E 的發展。
例如台灣遊戲大廠「歐買尬」旗下的《LUNA Online》就已經在去年推出了 NFT 產品並獲得成功,「紅心辣椒」則正式取得日本 IP 創作商 Sparkleling 授權,擬發行《純潔的魔法少女》限量數位NFT產品。至於其他業者,如「傳奇網路」、「橘子集團」等,也計畫推出 NFT 產品。
至於在歐美圈,加密風投 a16z 就在今年 5 月時宣佈推出一項 6 億美元的基金 ── GAMES FUND ONE。這筆錢將會用來投資於遊戲產業,以及在各方面協助有潛力的遊戲公司推出優秀服務。事實上,a16z 遊戲團隊的成員全都在遊戲公司工作過,或創辦過成長快速的新創公司。a16z 合夥人 Jon Lai 在 Twitter 提及到,他們相信懂技術且有創意的創辦人,能夠開發出獨特的游戲,以融合技術、藝術及經濟。
另外在本月 15 日,知名遊戲《Fortnite(要塞英雄)》開發商 Epic Games 讓他們首款區塊鏈遊戲《Blankos Block Party》於其遊戲商店中開放給部分國家遊玩,讓這款遊戲隨即成為主流 PC 遊戲市場上首個 Web3 遊戲。
《Blankos Block Party》雖然是 Web3 遊戲,但他採用了 Web2 遊戲的運作模式,一方面是常見的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MMO),如《Fall Guys(糖豆人)》,另一方面玩家在進行該遊戲時,也不需要先購買或持有任何 NFT,直接讓 NFT 部分作為遊戲中物品的所有權而存在,當中包含角色、武器和土地等遊戲商品(相關新聞),對區塊鏈沒認知的玩家十分友善。
雖然提供電子遊戲發行服務平台的 Steam 在去年已經禁止任何可發行或交易 NFT、加密貨幣的遊戲在他們的店中上線,但 Epic Games 無懼現時市場中出現的反對聲音,這勇氣也許將會為遊戲界帶來另一個新景象。
以人性角度出發
本熊認為,「愛玩」應該是人的天性,就是喜歡娛樂與享受,就像不少人上班也只是為了讓休息日過得更美好。現時,Game-Fi 的發展被很多劣質作品影響,導致氣氛與名聲惡劣,但這不會是終點。經過上一個牛市中,少數的成功例子突圍而出後,這次的熊市來到了一個交接點,本熊知道不少項目正在這期間默默地準備,為了在下一個牛市中冒出。
而根據本熊的經驗及認知,靠 Web 2.0 現有技術,製作優質的大型 3D 遊戲時間至少需時兩至三年,當中也視乎製作遊戲的團隊人數。但如果這個預計時間沒錯,以及區塊鏈真的會出現下一個牛市,那這一批被成功例子吸引而轉到 Web 3.0 發展的良好遊戲開發商,將會帶給 Game-Fi 玩家一個全新的有趣體驗。
到時候,區塊鏈遊戲的魅力應該會比現在的更上一層樓,因為在人的層面上來看,深刻的體驗總會勝過理性思考,否則「用愛發電」的精神從何而來?至於那些只要掛機、按鍵就能無腦挖礦的「遊戲」,大概會在那個時候被全面淘汰吧。
本文章將同時於 Mirror、方格子、Potato Media 及 Penana 刊載。
合作活動、文案可電郵聯絡 [email protected]。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