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店在台灣

686
·
·
IPFS
·

九月底香港歌手何韻詩來台參加「台港大遊行」時遭潑紅漆,一時之間台港媒體不免又是一陣紛擾,自六月以來,香港「反送中」抗爭一直持續至今,許多人繃緊了神經偶而片刻放鬆就又傳出新抗爭,至今無有停息跡象;以往中秋過後的九月底十月初,秋高氣爽,清涼舒暢,且大閘蟹肥美正當時,香港旅遊也進入旺季,多年前我曾數度訪港都是選這時候,但大閘蟹沒吃過幾隻,每次去都還是以逛書店為主,如今香港情勢丕變,未來很多事都說不準,何時能再訪港實在不敢想。

去香港逛書店主要當然是為了香港出版品,同樣使用繁體字,但香港出版仍有許多書在台灣一般的視野之外,因此有機會的話總會想買來閱讀;另一個目的則是看看香港的書店,在各方面和台灣的書店有什麼不同,甚至由於香港變動得比台灣更快,香港書業的變化基本上也是得從逛書店才能有所感受。

雖然香港出版品輸進台灣已經比廿年前方便許多,且輸入的書種、數量都大幅增加,但曾幾何時,香港書業(乃至台灣書業)的變化竟逐漸嵌入兩岸三地的政治變遷,這大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銅鑼灣書店事件。

在香港已成立十二年的序言書室店主李達寧在一篇〈香港書業構成〉(2017年十一月刊於《閱讀的島》雜誌第四期)的文章中,便清楚地揭明從2014年為爭取公民真普選的「佔中運動」結束之後,支持佔中的書籍「有如雨後春筍地出現」,然而佔有香港書市八成以上份額的三大連鎖書店(三聯、中華、商務,合稱「三中商」)卻「冷待」這些書,只有在一般的獨立書店會如常擺賣,香港作家鄧小樺在台灣出版的《恍惚書》中也提到,香港的獨立書店開始嚐到「暢銷」的滋味,就是「雨傘書」賣得最好的時候。

然此事也使香港社會開始意識到「書業遭壟斷」的問題,只是大家才剛注意到這問題,不久便發生了銅鑼灣書店事件:五位銅鑼灣書店的店主及職員被中共「非法拘捕」,由於這事件發生的過程太離奇,據信是因為銅鑼灣書店長期出版及銷售與中共相關的政治書籍所致。

也由於此事件的發生,原本獨立書店在香港「說到底還是個平常不過的行業,與賣衣服、食品一樣。但今天,獨立書店不作政治篩選地賣書,卻變成一個政治宣言。原本獨立書店的個性與想法,在全港書業而言,只佔毫不重要的份額,如今卻變成知識和思想自由最後的堡壘之一。」李達寧如此說道。

然而事情還未完結,銅鑼灣書店店主林榮基在事發之後由於態度良好得中共公安同意返港,原本他向公安保證會再返回,但約定的時間一到,他卻找議員出面宣佈不返回了,由於香港與澳門、中國大陸及台灣之間並無犯罪引渡的約定,所以林榮基只要留在香港,誰也無可奈他何(中共公安若再搞「跨境逮捕」幾與黑道綁架無異),結果到了今年初,香港特區政府開始推動《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讓事情又有了新發展。

但在此之前還有個插曲:去年有對香港年輕情侶來台旅遊,結果男子陳同佳殺害同行女友(且有孕在身),以行李箱裝箱棄屍之後迅速返港,事發之後遭台灣通緝,但礙於無法引渡,陳同佳至今仍無法因此罪接受相應的法律制裁。

港府原本以此為由要修改《逃犯條例》,表面看來有其正當性,然港人深知此例一修過,後患無窮,甚至將讓「一國兩制」變為白紙,因為此後只要中共要求港府交人,就依法有據了,至於罪名則完全不是問題,這會給政治迫害開啟一個極大的方便門,首當其衝者,就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逃犯條例》送交香港立法局審議後,在投票前夕,雖已有不少民眾挺身出面抗議表達反對,但林榮基擔心一通過他就會被抓,因此早一步來到台灣,當然在一波又一波的強烈抗爭下,林鄭當局最終宣告正式撤回條例草案,但抗爭期間提出的另外四項要求則未獲得回應,因此抗爭仍在持續中。

就在林鄭宣告撤回修例草案同一天,林榮基以網路募資方式提出在台重開銅鑼灣書店的計畫,募資的門檻設定為二百八十萬台幣,當天網路公告後廿四小時內便迅即達標,累計至今已幾乎超標快一倍。

從書業的角度看來,堅守知識立場及思想與言論、出版之自由早已為台灣社會的普遍價值,書店老闆因出版、販售政治相關書籍而被當局法辦在今日台灣已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香港更是如此,但竟然發生,且後續衍生的風波竟至難以收拾,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銅鑼灣書店由於募資順利,看來年底或明年初在台北西門町開幕已是必然之事,但既然開在台灣,也就成為台灣書業的一員,台灣書業的相關問題,從書店選址、進書折扣、活動行銷到人力需求等,也都會是銅鑼灣書店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還可以參與台灣的書業組織(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或友善書業合作社),共同推動書業相關的改革方案或理念宣揚,屆時會對台灣書業產生何種衝擊,或者產生何種挑戰,都是未來值得繼續關注的書業議題。

其實香港及台灣書業早有一定程度的混雜,只不過型態上區隔仍然明顯:香港人來台灣書店,台灣人去香港書店;有些書只有港版,有些書只有台版,有些書兩邊都有出版,而兩邊其實都有賣各自出版的書,且愈來愈多(選書的同質性也可能變高);香港書業情形在前文提及的鄧小樺《恍惚書》中寫得最是明白詳細,這本也是今年難得在台灣出版的以香港書業為主的書籍,且詩、文兼通的鄧小樺的文筆係一流散文家,不是尋常書業評論者的走馬觀察而已,值得有興趣的書友尋來一讀。

說來銅鑼灣書店並非香港人來台灣開書店的首例,去年十一月先行在西門町開幕的「電光影裡書店」便是由香港影評人蒲鋒所成立,蒲鋒是香港非常資深的影評人前輩,許多台灣影迷都聽過也看過他的影評文章,他之所以會偕妻子移民來台,與「雨傘運動」後香港社會變得更加紛亂有關,他曾告訴我: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這點我自己開書店時也是一樣的想法,所以非常能夠了解。至於開書店也不是他一時興起,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就與另一位香港影評人舒琪合夥開過「壹角度書店」,這間書店是我早年遊香港必去的書店之一,店內相當多人文社會科學及影像類的書籍,沒有什麼雜書,還包括一些台灣罕見的電影光碟,所以我每回去「掃貨」都是買書又買碟。「壹角度書店」開了兩間分店,一間在港島的灣仔,一間在九龍油麻地,書店收了以後,油麻地那間就成了現在的kubrick書店。

蒲鋒來台北開書店,店名便是取自他自己的武俠電影評論集的書名:《電光影裡斬春風》,而他特意選在西門町旁邊(不是西門町裡面,而是西門捷運站一號出口附近的西門町邊緣),一來是為了西門町是台灣電影院最密集之地,電影乃是蒲鋒的專業,二來這裡也是很多香港人來台北旅遊最常出沒之地。蒲鋒希望這書店能扮演起台港兩地讀者及影迷的橋樑--他正在把書店建構成台港兩地的電影交流中心,而未來這裡將會是港台電影書最齊全的書店。

香港人來台灣開的書店都很特別,比蒲鋒更早一點的是詩人陸穎魚,她於2017年三月在赤峰街巷中接手了一間書店的空間,改開了一間專賣詩集的「詩生活:詩人雜貨店」,名字裡沒有書店,但是去過的人都不會懷疑這就是一間書店,它標榜這是「第一間以詩為主題元素的複合式生活空間」,販售的物品則包括詩集、詩商品及詩人選物,後二者是與詩相關的文具或禮品、藝品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詩集,且是港台各自出版的詩集,要說「詩生活」是台灣唯一一間專賣詩集的書店也不為過,只是詩集本就比較小眾,近年雖稍有普及,但還是一門不好做的生意,赤峰街又漸漸成為北市新興文創特區,房租壓力將愈形沈重,但若想有個台港詩歌與詩人交流中心,還是非「詩生活」莫屬。

陸穎魚接手的書店,其實就是最早來台開書店的香港人路佳所開設的「水巷彎書店」,當時路佳取這個名字,也是想聯繫香「港」和台「灣」,所以把「港、灣」二字分拆,想出了這個頗有詩意的店名,可惜開幕沒幾個月,就面臨房事糾紛,從大稻埕搬到赤峰街,然後家人健康出狀況,路佳又必須抽身做「空中飛人」,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只得把書店先結束,空間讓給陸穎魚續開了「詩生活」。

但路佳開書店之心不死,待得身邊事務告一段落,她又與夥伴在大安區建國南路巷中覓得一處空間,開起了另一家書店:「一一書店」,這個內行人一聽就知道這名字出自楊德昌經典同名電影,企圖心非比尋常,可惜又是好景不常,到了去年年底仍然因為內外事務無法兼顧而宣告暫時停業,目前路佳是選擇重回校園,然而一心掛念香港的她,在近半年來「反送中抗爭」幾乎只有壞消息沒有好消息的情況下,選擇做了一件事:集結十三位曾在不同抗爭現場報導的攝影師及記者,「以影像為歷史留下記錄」,並在全台十二家獨立書店展出,這個「香港自由之夏影像展」規模雖不大,但累積出的能量也很可觀,可見得書店能否開成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沒有書店卻仍然能夠做出一些事,我想這就是真正的書店老闆之心了。

香港人離鄉背井來台灣生活已經很不容易,要開店更不容易,開的竟然是書店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而不要以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他們一定都能獲得台灣人的熱心協助,事實上我聽聞不少匪夷所思的刁難與排擠,但此非本文重點,重點是:當有愈來愈多香港書店開在台灣,其實是讓台灣書業更豐富多元,這是為台灣書業開新頁的創舉,而台灣讀者乃至整個社會如何看待這一頁歷史,將會是下一頁的重要內容,而且政治上的連帶影響也可能會更直接、更劇烈,對出版及文化的關注者不能沒看到這一頁。

※本文刊於2019年10月19日《報導者》【獨立書店生與死】專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686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二本影評集,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問題在腔調

《牧師的最後誘惑》(First Reformed)Paul Schrader 2017導演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Noah Baumbach 2019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