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chain for Good? 难民的“公民化”实验,或关于区块链向善的一次讨论 | UnResearch

Uncommons
·
(修改过)
·
IPFS
本次讨论与内容共创为 Uncommons 与清华大学学生区块链协会(THUBA)协作作品,作者Rosetta 同时为 THUBA Researcher,作品受到 THUBA 研究部支持。文章的结束,是讨论的开始。

write / Rosetta
contribute / 方庭, K, flytofu, bigsong, zhoumo
edit / UnResearch

*本次讨论与内容共创为 Uncommons 与清华大学学生区块链协会(THUBA)协作作品,作者Rosetta 同时为 THUBA Researcher,作品受到 THUBA 研究部支持。文章的结束,是讨论的开始。


Content Co-Creation 内容共创机制

恢复围炉传统,自发涌现交锋


 CALL TO ACTION - 发起或加入下一期 CCC   联系社区任一名本期 CCC 成员加入。加入 Uncommons 社区请移步文章最后。


导读 

@方庭 Fangting

区块链离实际生活中的”技术向善“还有多远?这并非是一个不可以回答的问题。”不可以回答“的问题,往往都源自我们忽视了其他人的努力。他们见我们所不能见,为我们所尚未为,以行动者的角度去进行出奇勇敢的技术社会实践,这勇敢来源于两方面: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重重摩擦、层层障碍代表的内生性不成熟;以及”主权真空“中更难被教育、更难被影响和触达的先天优势不足人群代表的外生性资源缺失。双向障碍中,使用新兴技术解决历史问题就如同在用烫手的铸铁熨平原有的社会褶皱,动作可能不漂亮,但是其中痛感真实。

而尊重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 ”Why this matters“,也就是给予去理解的决心。新兴技术(以区块链为代表)的积极社会影响是 Uncommons 关心的重要议题,以下是由社区成员、互评小组成员 Rosetta (链接到互评小组链接)的投稿引发的一次社区讨论,以罗兴亚难民为主要分析案例。标题为共创。

主要讨论文章 

难民的“公民化”: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身份合法性实验

摘要:马来西亚无国籍罗兴亚难民因缺乏合法身份,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罗兴亚项目(TRP)”,用区块链数字身份(BBDI)协助罗兴亚难民获得正规教育、医疗保健和金融服务等。

关于难民问题

马来西亚境内的无国籍(stateless)罗兴亚难民在法律身份和社会融入方面面临重大挑战,这个项目主要针对这一群体。

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基于一套中心化保管的档案,伴随出生拥有档案的第一个元件:身份证(与户口本,亚洲特色的户籍证照),随着入学拥有层层累加的学籍、学历证明,进而开具第一张银行账户、拥有自己的信用证明,成为跨境流动及贷款凭证。此后还将拥有一系列财产证明和个税与社保缴纳凭证,以作为享受公共服务(比如医疗报销)的基础。同时,还有犯罪记录。理论家们在抽离地审视这个世界时,曾描述过“documents”、“files”如何与“办公室隔间”、“工厂”一起,构成一个标准现代人的活动轨迹与平面。但如果认为这是某种“现实图景”,那么难民的处境很清楚地构成了它不可分割的背面

在我国的日常语境中基本没有“难民”这个词汇,但放眼世界,我们其实是特例。长居英国的朋友曾同我提到过德国人和中国人经营的小餐馆,后厨里干苦重活儿的不少是难民;我曾得知伊朗出生的导演朋友,正在以难民身份排队申请进入欧洲(多年前),也在发表于国际电影节的作品上聚焦这一身份,漫长的入境过程中需要在多个拥挤的临时居所间辗转;也听闻过瑞典的朋友从小对本国收容难民习以为常,尽管现状或有变化。

联合国难民署报告称,2024 年全球难民安置需求将大幅上升。这种面临安置需求的难民,不同于我们通常会联想到的,跨越国境谋求政治庇护的群体。2023 年 5 月,全球由于各种原因(战争、地区冲突、气候恶化)被迫流离失所的,达 1.1 亿人。居住环境上,在营建初期,难民营可能为帐篷或砖瓦房、蓬草屋,门洞大开,密集并排,没有浴室和卫生间,缺乏网络乃至通信设备。但临时居所变为长期家园,成为不少难民营的常态,即使其中每一位难民都渴望返回故土。

扎塔里(Za'atari)位于约旦北部,距叙利亚边境 10 公里,目前已开放 11 周年,截至 2018 年 10 月 31 日收容约78,357 名难民。图源 ArchDaily
阿尔扎塔利(Al Zaatari)难民营,位于叙利亚边境,约旦沙漠之中,安置约 8 万名难民

截至 2022 年底,全球约有 440 万人没有或尚未确定国籍。那么前文提到的一系列事务,如医疗、就医、升学、获得金融服务,都无法进行——尤其无法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获得正式工作。以下是一张肯尼亚本巴人(Pemba People)手持孩子出生证明的照片,即使是这么一张十分基础的证件,也足以让这个母亲笑逐言开。

Asha Suleiman, a Kenyan mother from the Pemba community, holds her daughter's new birth certificate. ©UNHCR/Charity Nzomo


罗兴亚人的处境就更复杂了。根据人权观察最近的数据,这个群体有两百万人。缅甸若开邦是罗兴亚人集中聚居的地方,这里的罗兴亚人多达 130 万(根据《季风吹拂的土地》),多为穆斯林人口。他们的存在是历史遗留的困境,临近孟加拉的若开邦,本地人多为佛教徒,他们引用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引进孟加拉劳工的记录,拒绝承认罗兴亚人是本地民族。罗兴亚人在缅甸 1982 年颁布的《公民法》时就被剥夺了获取公民权的资格,长期以来难以申请入籍。缅甸政府对这个国际社会不断施压的问题基本上是缄口不言,只要检索这一问题,就能看到多个媒体批评昂山素季的沉默。可以看出来,罗兴亚难民营地条件很糟糕,并且由于处在季风气候下,有可能发生连续三个月的降雨,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以下图片正是出自一份连续降雨导致罗兴亚难民营 2500 个居所被毁的报道。

联合国人道协调厅图片(Vincent Tremeau 位于孟加拉国考克斯巴扎尔的罗兴亚难民营)

马来西亚的罗兴亚族群来源于约 20 万名搭上破旧小船潜逃的罗兴亚人,他们被人口贩子非法从缅甸运送到泰国和马来西亚当廉价劳工。《季风吹拂的土地》这本书的作者提到过一位他前往若开邦坎多高尔(Khang Doke Khor)难民营时认识的朋友,这位朋友提到他们唯一盼望的就是有船只靠岸,然而他本人曾在儿子上船前往马来西亚两个月后,收到人口贩子电话,要求 2000 美元赎金,否则鞭打他儿子并活活饿死,后来据说有赖于另一位罗兴亚难民的救助,这个人的孩子才得以幸存。

罗兴亚人当下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由于长期无法安家置业,作为穆斯林少数族群的他们近年来更为频繁地发动武装冲突。2016 年的一起武装冲突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情报认为是受到巴基斯坦宗教基金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的支持,但罗兴亚人否认这点(《季风吹拂的土地》)。2017 年 8 月,缅甸军方以罗兴亚人武装袭击了一处警察岗哨为由,对若开邦的罗兴亚社区发起“清剿行动”,导致超过70万人在短短几周时间内逃往相邻的孟加拉国[1]

所以“无国籍者”的存在及与日俱增,不仅是一个很现实的人权苦难,也是一个关系国际社会话语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言,不仅是基本条件被剥夺,难民被排除在正规系统之外,也很容易面临虐待、驱逐和拘留。2023 年联合国的《全球趋势报告》表明,世界上接收绝大多数流离失所者的是中低收入国家,而非发达国家[2],这或许也是出乎意料的。而收容难民的国家,也缺乏法律框架来处理难民问题。比如马来西亚政府将罗兴亚难民归类为非法移民,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

罗辛亚项目(TRP)的初衷,是给无国籍人提供一个身份证明,以取代他们在现行框架下无法获得的官方文件,并进而在必要事项(公立医院医疗、正规学校入读)等方面,拥有融入当地社会的渠道。项目称之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作为法律文件证明”。

“罗兴亚项目(TRP)”

借助区块链,处理无国籍人士法律身份的复杂问题,使罗辛亚难民能够获得正规教育、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和开设银行账户,从而增强了社会包容性和赋权[3],这是极有想象力的一个尝试。

罗辛亚项目(TRP)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名为 R-ID 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系统,为马来西亚境内无国籍的罗辛亚难民提供数字身份。TRP是一个自发的运动,已成功建立了一个区块链数字身份平台。TRP 的资金主要来自罗兴亚社区,依靠会员费和来自联合国难民署、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的援助

TRP 平台推出了一种名为“R-Coin”(R:难民的缩写)的加密代币,作为难民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回报,难民可以赚取这种代币,并将其兑换成硬币。

Elliott Prasse-Freeman 的 “Building Social Infrastructure and Identity for Refugees and the Stateless”[4] 对罗兴亚项目做了个初期评估与展望。据 Elliott Prasse-Freeman 的初期评估可知:

目前,R-Coin 可以通过为难民社区提供教学、清洁、咨询等服务来获得。赚取的 R-Coins 有资格从相对琐碎的事情中兑换不同的“奖品”:从星巴克餐饮卡到健康保险等。目前已分发给 35 名参与的难民志愿者。R-Coin还有中期和长期目标,包括改进技能、将难民融入市场(中期),并使用 R-Coin 作为建立难民个人身份的一种方式(长期)。

R-Coin 钱包 Datarella 据说来自一个德国的区块链开发团队,TRP 团队表明 R-Coins 的目的是激励返点机制(reward points system)而不是数字货币。但 TRP 团队认为一个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流动是存在的,也即在:资助人(funder,R-Coins的开发者),商贩(Vendor,接受R-Coins的零售商),难民(付出劳动建设难民社区以赚取 R-Coins),和组织者(Provider,组织志愿服务的人),之间。

R-Coins 之所以可以运作起来,是因为有一批“在地合作伙伴”,他们是:R-Vision(一家由罗辛亚人领导的媒体公司);马来西亚社会研究所(马来西亚历史悠久的非政府组织);缅甸穆斯林难民委员会(支持缅甸穆斯林难民社区);站起来项目(Project Stand Up,支持索马里难民);以及难民网络中心(Refugee Network Center,为马来西亚难民提供培训和生计支持)。这些合作伙伴承担了“组织者”,应该也包括“资助人”的角色。此外还有一位根据社区服务情况核查R-Coins发放的协调员(R-Coin Project Coordinator)。

整个体系目前的设计是很简单的。为社区服务 1 小时对应一个 R-Coin。目前前面提到的35名首批志愿者,不仅有罗兴亚难民,还有索马里、也门、阿富汗等地的,收获了583枚R-Coins。在过程中他们协助了社区的孩童教育、清洁、煮饭、交通运输等活动。社区目前只能在这么简单的层面循环,这也是TRP团队困扰的问题。这是现实条件所限,难民营的居民甚至有可能多年不曾使用手机,对技术产品是陌生的。而且区块链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好处,也会造成私钥丢失无法找回的困局。对所交易物品的选定也会引发难民群体的异议。但最大的难题还是如何定义志愿者付出的“社区工作”?它究竟如何区别于难民自己的日常劳作呢?

不过,TRP 看起来仍然在推动,并且始终遵照着项目的愿景:“为无国籍人提供可替代法律证明的数字身份”。所以,其下一步是将 R-Coin 的记录功能,从提供一小时服务,转变为完成了一个行为——这是为了过渡为技能的学习时长证明。同时在真正借助 R-Coin 协助难民融入当地社区方面,TRP 团队还井井有条地推进着如下步骤:1)上线一些邻近城郊农地的一些劳作任务;2)与一些公司的公司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项目合作;3)促进R-Coin社群内成员之间的交易。总的来说,R-Coin 拓展了 Web3.0 世界对社区的想象力,并且接近于实现了在一个小型的实体社会中模拟信用系统。R-Coins 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代币(Utility Token)”,也不是通常说的社交网络基础设施(Social Infra),它在国家缺席的地方充当了一个能被所有流动的交往主体公开访问的、整合多种用途的通行证。

理想中,其他难民营也可以凭借这一套因为无边界(去中心)而具有无限延展性的系统,随时与罗兴亚社群交互。同时,难民所获得的R-Coins不只是一枚货币,而是有内容的;这有别于我们通常认为货币所具有的,将一切人类行为简化为数字的特征。例如,一位提供幼教的女士不只是得到了能购买所需的钱财,还获得了工作时长证明;这在范围广阔的市场交易中当然毫无必要,但对于国家缺席所遗留下的边缘社会,这种繁琐却反而变成了行之有效的简化

R-Coin 最终理想是成为一个个实存的个人的历史记录,这恰恰是难民们不具备的。没有一个健全的扩容机制将社会性成长的可能,授予这批无国籍的人;在国与国的交界,多达万人的难民营里,没有社会,只有散落的人。他们随时可能不得不迁徙,辗转多处对难民而言乃是常态,TRP 的愿景是个人历史亦能随之而迁。它充当着档案而非个人简历,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个运作的交往系统(除难民本人外,还有不同地区来自企业或 NGO 的资助人/组织者和商贩,重要的是平台的运行制度本身所承载的信用)。

有人认为,TRP 平台创造了一种“难民经济”,在国际金融法的范围内运作,使无国籍难民能够合法地确认自己的身份;从而也帮助面临难民问题的地方政府参与自下而上的“无国籍合法性战略”。

目前据说 TRP 与吉隆坡当地政府和其他私营机构交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允许无国籍的罗兴亚人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作为其身份证明TRP还开发了数字化存档的罗辛亚遗产文件,通过在线教育平台 R-Academy 为罗辛亚社区提供培训课程。跨国组织还帮助无国籍的罗辛亚人开设银行账户并进行金融交易,并发放医疗保险卡,为他们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包括在政府设施中获得综合的初级医疗服务)。据说马来西亚部分医疗机构已认定罗辛亚项目的区块链数字身份为合法身份证明。

TRP研究网络

TRP(罗兴亚项目)的创始人 Muhammad Noor 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专业。他曾在采访中表明自己罗兴亚难民的身份,而他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本硕训练大概解释了这个项目与区块链相结合的原因。早年他创立了一家软件公司,这家公司持续至今,但随后更多项目与罗兴亚社群有关,前文提到的在地合作伙伴中主要的一家:Rohingya-Vision,创立者就是 Muhammad Noor。这是一家面向全球的罗兴亚人媒体,更新并不频繁,但登录网页(rohingyavision.com/)将能看到他们的声音。

不过 TRP 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合作网络。除了本族群拥有较好的经济、教育条件的后裔会拓展所在国行动网络,其他并非罗兴亚马人的支持者也不少。R-Academy 的主要创始就是两位耶鲁-国立大学(Yale-NUS College)的年轻学生,分别是心理学(Misaki Tan)和教育科技专业(Lucas Hsu)。官网上的另一位参与者 Sarah J. Godek,也为 R-Academy 撰写过报告。她曾是密歇根大学的学生,笔者意外搜到她的 X 时,看到她转发的对前不久过世的年轻中国历史社会学学者徐晓宏的悼念。一瞬间世界关联了起来,仿佛能看到一些顽韧的真实联结,它们超越了纸面上喧嚣的政治话语和奥派信徒的狂欢


此外,不同的研究者为 TRP 撰写过分析报告,比如由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学院(THE HENRY M. 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 Sara Curran 领导撰写的这份 Identities for Opportunities[5]。其中比较全面地评估了数字ID这个愿景(以下内容皆引自 Identities for Opportunities):

首先,国际上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FATF)的通行规定要求银行对客户进行 KYC(know your customer,客户身份识别)和 CDD(customer due diligence,客户尽职调查)。能否与现行 FATF 框架兼容,是 TRP 能否使难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关键。Sara 的团队提出了现行FATF身份识别方案在扩展金融包容性方面的两条新增策略:一,扩展生物特征识别的数据来源,以方便缺乏面部、指纹等数据采集设备的国家和地区;二,使用引荐人方案,这将有利于无国籍难民,而多国央行已经在多种程度上接纳了这一方案。

其次,报告引用了其他既存的数字ID系统(Digital ID Systems)作为借鉴。比如,爱沙尼亚的“E-Residence”项目是目前最先进的由主权政府支持的身份识别系统,目前美国国防部和 NATO 采用的无钥签名基础设施(Keyless Signature Infrastructure,KSI)正是由一家爱沙尼亚公司 Guardtime 开发的。“E-Residents”的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并且有成体系的配套公司来保障公共信息的安全,比如 Aktors(支持电子法院系统),Nortal(数据保护),Rosknet(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加密联络系统)等等。爱沙尼亚最大的银行 LHV 正在和一家公司 LeapIn 合作开发基于视频的身份验证系统,另一家公司 Cybernetica 正在支持爱沙尼亚 X-road 项目,将技术出口到芬兰等国。联合国(UN)也早已表态过对区块链用作身份识别功能的兴趣。其他一些非区块链的数字ID系统,包括巴基斯坦的 NADRA(National Database and registration authority)系统,巴基斯坦可以做到线上给境外公民发放身份证;印度的 Aadhaar 系统——这被誉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身份识别计划”,等等。与罗兴亚人相关的马来西亚、孟加拉等国,也在实行他们的数字ID计划。

总的来说,将数字身份认证用于难民社区,是区块链领域对于“全球”愿景的另一方面贡献——在除了最大化市场主体利益,和与主权国家的监管博弈之外。据其他方面的介绍可知,既有项目,如爱沙尼亚的数字居民(e-residency),主要目的是政府希望吸纳创业者,同时也为本国增加税收,主要的吸引力来源于其作为欧盟国家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相对友好的态度,数字立法方面的健全程度,各类政务电子化程度极高的爱沙尼亚本国的便捷度。这和罗兴亚项目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不同的,后者更具人道主义目的。但爱沙尼亚本国国民的确拥有一个与其多种档案(比如医疗档案)绑定在一起的数字ID,爱沙尼亚居民据称可以使用数字ID,加上两个密码,“一站式登录包括医疗、缴税、选举投票、工资和福利信息等所有的政府部门,并且查看自己在各个政府领域产生的数据——包括医疗、税收等。”(《爱沙尼亚的中国“数字居民”:通往新身份之路》[6])这方面可以提供一个现成的资源与借鉴。

 CCC 现场报道 

@Kay,摘自与方庭的DM

这篇文章讲述了区块链在发展学中的应用,更具体来说,是尝试用DID技术来建立难民身份系统。区块链自加密朋克以来,有着「Privacy for the weak, transparency for the powerful 」的人道主义内核。将该技术投入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工作,也符合它的原教旨主义精神。但是我也不经提出疑问,比如:传统主权国家对于数字难民身份会持什么态度呢?

文中的产品,旨在提供具备法律效力的官方文件。但是作为一项政治中性的技术,项目方提供的数据是否具备权威性呢?再者,区块链本身具备安那其特性,在众多国家不受认可。将身份置于区块链之上,是否会因其技术本身的敏感性而受阻呢?综上所述,我认为「DID x 难民身份」的赛道是非常值得去探索的领域,但可能在获得合法性上也道阻且长。

但是乐观地来看,这项 peer-to-peer 的技术确实可以帮助到「加密慈善」的推行。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路的方式了解到难民的状态,并且直接向他们提供捐款和援助。有了真实可信的身份系统之后,就可以跳过慈善机构的中间方直接行善。这不仅会拉近普通人与难民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极大程度减少数据作假、官僚主义、黑箱操作等不良行为。

@BigSong,摘自审阅文档

借助区块链去回应现实问题,而且还有一定施展空间,在具体实施方面,确保区块链数字身份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得到认可,并解决难民的实际问题,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这方面还需要很多的事实作为论据。此外,对于罗兴亚难民的数字身份是否能够更进一步获得官方认可以及现有的法律体系和金融服务接轨,是项目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挑战。由此我们也能看到在系统中引入新事物的困难。但历史绝不会为困难而停止向前。希望能获得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的事实。

@flytofu,摘自微信群

是否可以直接联系到TRP的项目负责人,听他们直接的讲述说不定比引述的报道更精彩。媒体报道最新的也只到2020年,想知道目前发展的近况(文中有一段“目前……”,但不确定是什么时候的状况)

@zhoumo_Dali ,摘自社区 Telegram 群组

(提供了两个不同的 Further reading)

(阅读之后)检索了一些相关内容,澎湃在17年罗兴亚难民危机爆发时就曾有一篇以历史视角解读的文章(《罗兴亚难民危机:英殖民为缅甸留下的百年历史包袱》),很喜欢这句引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6987

此外《南亚研究》”罗兴亚人问题的缘起、发展与地区影响”这篇文章中有对罗兴亚人进行更全面的解读,分析了造成割裂的原因,其中“不同政治立场的话语体系让罗兴亚人产生不一样的’身份认同‘” 这一点颇为有趣。

@方庭,摘自与作者的DM

评论(一)

在很多国家被视为是bureaucracy的authority,在难民群体也被视为一种稀缺资源了。"the stigma of statelessness" → "I belong”

评论(二)

这点很有意思,有点像是服刑人员通过community service减刑/美国community service换取社会信用分等形式,要达到下文说的“在一个小型的实体社会中模拟信用系统”的话,该怎样才可以达到“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代币(Utility Token),也不是通常说的社交网络基础设施(Social Infra),并且“在国家缺席的地方充当了一个能被所有流动的交往主体公开访问的,整合多种用途的通行证”呢?或者说,和一般(国家不缺席的)社会信用分相比,它的执行难度和执行优势会是啥呢(不是说文章写法,只是我自己不由的疑问)。

  • A. 是主要在“能被所有流动的交往主体公开访问”这一块吗?(即之前的信用体系更多是被封装在国家信用背书之后,而现在access更加公开?)也即在需要调用对方信用背书的时候,是一种更加“P2P”的信用调用(例如,私校调用孩子的过往履历)?那是否要涉及到一些ZK(闭麦了);

  • B. 是作为某种未来社会的“万能门禁卡”的存在吗——一个类比,假设所有资源都被一扇门锁住(实际上也差不多);某些门在读取某些卡之后能刷开,否则即不能刷开,都base于主体的个人历史记录;但可惜的是,不同系统的门禁卡之间应该有api对接,才能让难民群体/其他新体系群体的门禁卡刷开这个传统的outdated社会的门禁卡。这好像一个半封闭和另一个半封闭社会体系之间的“空间自主交会”/航空交会对接技术了。

读到TRP背后的行动网络支持,虽然很被这些actors感动,但回过头来想相较于更大的“主流社会”来说,好像还是相当弱势的。或许可以先从与爱沙尼亚等其他的 digital id systems 互通做起(不知道可行性,但毕竟数字原生与数字原生之间的对接,会比数字原生与传统混合体系之间的对接容易?jmho),以其识别的便捷程度反过来倒逼主流社会的身份验证改革?这可能是更远的事情了;不过作为“个人实存的历史记录”这一点,身份id或者信用体系是和blockchain作为底层log的功能非常吻合的。走向哪里要看历史的车轮了。

评论(三)

最后!看完了,才真正体会到这个议题的重要,往往真空中才有最好的(也是最不得已的)新体系的白画布/试验场。还没有细查,不知道目前的应用规模,但我猜之后应该不会局限于目前的几十位志愿者。在传统信用链条最薄甚至缺失的地方,用新的部件(blockchain)串起来旧的链条,是理想情况,但或许 digital literacy 也是里面不能绕过的环节(文章中也提到了难民对技术的陌生),所以我猜测一些传统上做偏远地区 digital literacy的 机构很适合和他们合作。只是一些 random thoughts。

参考资料

[1]

超过70万人在短短几周时间内逃往相邻的孟加拉国: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7/1088712

[2]

世界上接收绝大多数流离失所者的是中低收入国家,而非发达国家: https://www.unhcr.org/cn/17685-%e8%81%94%e5%90%88%e5%9b%bd%e9%9a%be%e6%b0%91%e7%bd%b2%e6%8a%a5%e5%91%8a%ef%bc%9a%e5%85%a8%e7%90%83%e8%a2%ab%e8%bf%ab%e6%b5%81%e7%a6%bb%e5%a4%b1%e6%89%80%e8%80%85%e8%be%be%e5%88%b0%e7%ba%a61-1.html

[3]

罗辛亚难民能够获得正规教育、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和开设银行账户,从而增强了社会包容性和赋权: /106fe464dd9e47489b1d52de52f46012?pvs=25

[4]

“Building Social Infrastructure and Identity for Refugees and the Stateless”: https://rohingyaproject.com/r-coin-building-social-infrastructure-and-identity-for-refugees-and-the-stateless-elliott-prasse-freeman/

[5]

Identities for Opportunities: https://rohingyaproject.com/identities-for-opportunity-university-of-washington/

[6]

《爱沙尼亚的中国“数字居民”:通往新身份之路》: https://theinitium.com/zh-Hans/article/20230112-international-chinese-estonia-e-id


Uncommons is a public sphere where a collective of Commons Builders explores Crypto Thoughts together.

Uncommons 是一群致力于公共物品建设的 Web3 爱好者、社会建设者和互联网公民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社区,前身为GreenPill 中文社区。

Uncommons 是由普朗克孵化的加密人文品牌

Notion 社区协作文档 : uncommons.notion.sit...

Telegram 面对面数字花园 : t.me/theuncommons

Twitter Global Publicity︰twitter.com/Un__comm...

合作社區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UncommonsUncommons is a public sphere where a collective of Commons Builders explores Crypto Thoughts together. Uncommons是由普朗克孵化的加密人文品牌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GreenPill》播客共學
20 篇作品

与 Bobby Dresser 共谈 Optimism RetroPGF2 | Green Pill #83

加密飛行
3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