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读书笔记

阿布拉赫
·
(修改过)
·
IPFS
·
图片来自豆瓣


导读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文中记述主要来自《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这本书,以及部分个人观点。其实写到后来,越来越忐忑。我在这里对自己并不了解的马来西亚发表长篇大论,这里一众大马朋友会做何感想呢?但这本书向我打开了新大门,又忍不住不写。只好加上这一段,本来是加在后面的,想想还是“有言再先”的好。无知者无谓,希望如果有错漏或者言词不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谅解,要是能提出来帮我完善或者更正下就再好不过了,先行谢过!为了不打扰到大家,我就不一一cue各位了。

正文

在豆瓣读书的这本书目之下,只有八条短评,可见读过的人数之少。

我要不是三年前受“反派影评”影响,渐渐从一个娱乐向的观影群众过渡到入门影迷,又因为在matters接触了一众台湾和大马作者,对于“华人”这个概念生产进一步索欲望的话,就算是之后同样的先锋书店偶遇此书,恐怕也很难和它建立什么链接,尤其是这本书还相当贵。为了以更实惠的价格买下他,我在先锋充了会员,因为成都没有先锋,余额至今如同曾经的魔戒一样,长眠海底。

作者是许维贤,我当然也没听过。吸引我的,主要是目录上那些从前耳熟能详,却从未一探究竟的名字。突然发现,哇,原来蔡明亮是大马人、原来阿牛不但是个音乐人,还是个电影人、原来大马的华人也有叫雅斯敏的、原来黄明志的电影可以拿来和上面这些人相提并论、原来有这么多马来西亚人在台湾混……

目录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通读。一些初时的臆断,后来证明并不正确,比如雅斯敏果然不是华人,她也没有混台湾。她的名字以及电影作品之所以会出现在这本书里,是因为她的作品大量探讨大马的族裔关系(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并且反思马来人被国家法律赋予的“最惠”权利。

其实现在想起来,很有些为当年的无知汗颜。从小知道马来西亚是个东南亚的国家,和泰国缅甸并没什么区别,却不知道在这个国家,华人竟然是第二大民族,尤其吉隆坡的华人,占到整个城市的百分之四十多(维基百科)。以前看李宗伟的采访,还惊讶他怎么中文说得这么好,比福原爱还好!((⊙﹏⊙)b直到后来翻墙出来,看到YouTube那么多大马华人,以及matters里的诸位,才发现,虽然高墙阻断了和世界的交流是客观原因,但我本人地理历史知识双差也是没办法自圆其说的丢人事(尤其一向自谑读书人)。

就像从前没怎么想过“华人”这个概念的深层意思一样,华人可不就是散落在外的中国人吗?华语,就更加是个不会在中国论述体系里出现的词语了,中文、汉语,才是“人话”。“华语”似乎是近些年才出现在我的认知体系里的一个词,通常和电影相关。比如反派影评反复灌输给我的,“金马影展”是个汇集世界各地优秀华语电影的电影展。

有意思的是,那天晚上在@fide 开的clubhouse房间里听@張蘊之 讲才联想,可能金马当年也是在国民政府相同的“正统”论述思维下才开始筹办的也不一定。话说知道国民党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以中国正统为主流论述给台湾外省人灌输的“反攻大陆”意识形态这件事,也是很后来的事了。就像共产党的“两岸一家亲”有毒一样,国民党的“中华正统论”如今被很多大陆人当笑话,但这个主观上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理论体系,客观上却催生了如今在我看来本该由大陆政府承担的很多对于海外华人的责任。比如蔡明亮、阿牛、黄明志、梁静茹、曹格、李心洁等等这些在文化领域里做出出色成绩的大马人、缅甸出生的赵德胤,都是以台湾为土壤,还有个杨紫琼,依托的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都没有大陆什么事。如果说以前是因为穷,那现在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土壤,正在盐碱化,甚至没法支撑本土文艺工作者的自由表达。我们在国际上最叫得出名堂的导演张艺谋,如今要拍个《一秒钟》,要被阉割得七零八落。而当年以一部《霸王别姬》震动世界影坛的陈凯歌,现在被人怀疑当年那部是“他爸爸替他拍的”。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这本书最后的访谈部分,好不容易提到陈翠梅和贾樟柯的合作,于是我很激动地google了一下,发现早在2013年,就有一部陈翠梅导演、张大春编剧、贾樟柯监制的电影在筹拍当中,然而七八年过去了,这部叫《状元图》的电影,至今在豆瓣的条目下还是只有个“编导阵容”,语言那栏里写的是:汉语普通话。我好像是第一次注意到豆瓣电影的语言描述汉语后面会加上普通话。好奇心起,搜了《路边野餐》,写的是贵州方言,《孤味》是汉语普通话\闽南语,看来台湾的国语,也被归为了“汉语普通话”。写到这里,我也有点儿好奇,如果台湾有类似豆瓣的网站,对于大陆影视作品,语言栏里是写的什么呢?

回到书。作者的头衔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专任助理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系访问学者等,因此这本书不只是在讲电影,对我来说更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对电影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时代背景的剖析。它更像是一本学术专著,有着大量的对于简中人群来说很不熟悉的学术名词,“华语”只是其中最浅显的一个,更有“土腔”、“华夷风”、“离散华人”等让人一开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词。但也正因为此,它提供了对我来说非常多的新鲜视角,这里只引用一段对“华语”和“华语电影”的诠释为例:

華語電影中的“華語”,不等同於漢語。華語不是壹個嚴格的語言學上的概念,而是壹個寬泛的語言、文化的概念。華語電影中的“華”,與中華民族中的“華”的意思相同。中華民族是壹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它包括漢族和漢語、也包括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語言。這個含義上的華語,應包括兩岸四地(中國、臺灣、香港、澳門)使用的所有語言和方言。其中自然也包括由北京方言演變成的普通話或“國語”。華語電影是在兩岸四地內用華語(漢語、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拍攝的電影;它也囊括在海外、世界各地用華語拍攝的電影。(魯曉鵬2014a:6)

接下来是本书涉及的几位大马导演及其作品,夹杂着很多我本人的功课,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请看在我正努力学习的份上,大人不记小人过。

阿牛和他的《初戀紅豆冰》

在阿牛导演的《初戀紅豆冰》在马来西亚大卖以前(2010年),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甚至不被算做马来西亚的国产片。大马官方认可的国产电影,得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对白是马来语。而非国产电影在马来西亚上映,需要多缴百分之二十的娱乐税。(以上内容来自本书P77页)

这部电影我此前从未听说,听说了以后关注了一下演员阵容,瞬间觉得开了天眼。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在中国大陆耳熟能详的在台湾发展事业的马来西亚艺人,阿牛 、李心洁、梁静茹 、品冠 、 易桀齐、曹格 、巫启贤 、陈国坤 、张栋梁 、戴佩妮 、曹三丰 、林静苗……这些离散在国外,已经功成名就的艺人,集体回到自己的母国,创作一部看似纯爱实则承载更多文化野心的电影,电影里有回不去的青春以及回不去的故乡,有马来人,也有印度裔,他们把乡愁带回大马,也把大马带回台湾,甚至带给整个华语圈。

做个小人之心的揣度,搞不好正是由于这个电影的主创团队过于强大,又都拥有国际声望,才能迫使大马的“有关部门”调整政策,而这样对于电影创作上的“枪口抬高一寸”,也不只事关国家的文艺自由,更关乎大马华人的声音被广泛地听到。甚至不只是华人,还有印度裔。

从这个角度,能更好地理解台湾对于整个华人文化的重要作用。我至今只在clubhouse的两个房间里发过言,两次都是matters市友组织,两次都汇集了台湾和马来西亚的朋友,我也两次说到这个话题。在某些人听来,可能有点儿近乎谄媚台湾了。可是也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这本该是“泱泱大国”的责任,奈何它做不到,或者不愿做。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中国能够承担起这些责任,海纳百川,让各国的华人能以身为华人为傲,那我在九泉之下,也当含笑。

蔡明亮和他的长镜头

相比较而言,蔡明亮似乎没有阿牛那样的赤子之心。他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拍的台湾,都拍的李康生。他对于李康生的“百看不厌”,以及他对电影纯艺术上的先锋探索乐此不疲,恐怕都使得他没办法做阿牛做到的那一切。

因为这本书,我找了好几部蔡明亮的电影来看,没办法说我“非常喜欢”,那样太装腔做势。我看的第一部是《不散》,可能是因为那部电影里有自己的影子,又有着淡淡的怀旧感,所以还算易于进入。即便如此,我还是看了半截忍不住去搜影评。影评也没法告诉我太多事。蔡明亮的电影本来就没太多事。但《不散》打开了我欣赏固定长镜头的正确方式。有一个镜头,女保洁员蹒跚着走上楼梯,走进放映室,盯着她之前偷偷放上来的半个“馒头”(该叫馒头吗?)发呆。这个镜头持续了好几分钟,所有东西都一动不动,直到后来,一缕青烟从馒头旁边升起,我才注意到,原来那里有一支搁在桌沿的正在燃烧的烟蒂。显然它一直都在,它试图暗示,这间屋子的主人,是有意躲避。蔡明亮不说,若不是偶然刮来一阵微风,告诉了我,我根本无从注意。从这以后,看他的其它电影,我都学会了从旁观察,自己找乐子。比如《郊游》里,李康生在路口举牌的中远景也持续了好几分钟,我从那几分钟里,看到了台北街头骑摩托车等红灯的各种各样的脸,以及形式多样的车牌号。我甚至试图总结一下车牌的规律,可能因为镜头还不够长,也可能因为智商的原因,没总结出来。但有些镜头,就真没有惊喜。比如房子里的人,盯着一幅画看好几分钟,照的还是背影,所有东西就只有脑补。直到后来她脱了裤子蹲下来就地撒了一泡尿,我才心说“靠”。别误会,不是恍然大悟,仍是不明就里。

从我看过的有限的四部蔡康电影来说,强烈的个人风格当然是共同点,此外,看完有打低分的冲动可是之后又想找另外一部来看是另一个共同点。固定长镜头像洗脑一般,强行被印进了脑海,在那样的镜头里,你那怕当时无事可做,事后仍可回忆人生。

突然想起王小帅,他受不了胡波,不知道能不能受得了蔡明亮。

可惜蔡明亮的电影并不好找,很多尺度太大中国的视频网站也不可能引进,个别引进的,大量删减。比如《郊游》,豆瓣的长度为138分钟,腾讯只有128分钟。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删减的那十分钟,造成有些地方不明就里。还有些,google可以找到盗版资源,但会提示版权原因,无法下载。所以你说呢,中国人这么有钱,看个电影还这么难。

因此反而是YouTube看了好多蔡康的综艺访谈。蔡明亮是活明白了,从不掩饰对李康生的感情。而李康生,有时候给我种感觉,他是在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如果他真的是直男,还有个女友,那这种“忍受”,当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雅思敏和她的跨族群电影

 @阿嗅 写过一篇关于雅思敏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没想到后来会在《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这本书里再次相遇。她是马来人,拍的电影也不能叫华语电影,之所以会出现在一部讲华语电影的论著里,作者说是因为她区别于主流马来论述的族群观。

在以前主流的马来国产电影里,讲述的多是马来的人故事,华人和印度裔经常以刻板甚至负面形象出现。但雅思敏不同,她的电影是跨族群的,展现的是马来西来的多元族群及文化,因而成为大马的国家级导演。

可惜,我没找到这位导演的电影资源,因而无从欣赏,只能在这里鹦鹉学舌做个简介,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看得到。

黄明志和他的土腔电影

黄明志是我翻墙出来在YouTube上认识的第一个大马艺人,能引起注意,恐怕一开始是因为他的“反政府”属性。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他的视频,大马华语习惯把“了”读做“liao”这件事,就是从他身上知道的。我还把它的MV推荐给朋友看,得到的反馈是“就是网红水平啊”。哼,那算了,我自己看。

但后来我也不太看了,一是因为可看的东西渐渐多起来,二是因为像台湾的一些网红一样,他针对中国人的某些言论,让我觉得不大舒服。

所以他的电影我也只是看过部分片段。但抛掉中国人的身份意识,他在我心目中仍是个有才华、有风骨的艺人,常年说不平事,动不动被大马政府拒绝入境,同时又通过电影、音乐在探讨身份认同。在中国的语境里,这种人被叫做“公知”,“爱国”的一众“仁人志士”污名化这个词,但我不会放弃使用。

结语

刚看完发了个贴,朋友借书,答应写完读后感给他。结果从冬天写到春天,终于写完,长舒一口气。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乡村日记(七)

乡村日记(六)

乡村日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