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區林氏貞孝坊

舒嫚
·
·
IPFS
·

從鎮瀾宮前街道走去諾貝爾書局,又去文武市場繞了圈,

右轉沿著街道走到十字路口,斜對面,有座牌坊,左面古磚牆寫–文昌祠。

綠燈時,過馬路去看看。

門前一對石獅,年代久了,白色部分有點髒。

要站在大馬路才能拍全景,車流多,決定不冒險,各拍一隻。

想說文昌祠為什麼是這造型?

疑惑中看到這個「林氏貞孝牌坊」由來說明。

這長型石碑上,記載林春娘的貞節事蹟,

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市定古蹟林氏貞節牌坊,我在旅遊書介紹看過,

曾問過住在大安的黃課長,他一臉認真告訴我,那裡很遠喔,在往鐵占山那裡。

不知道是那傢伙騙我,還是他根本不知道,

這貞節牌坊離鎮瀾宮不遠,沿廟前街道走到底就在右手邊而已。

此坊屬四柱三間兩層花崗石造牌坊,四周設有圍欄,

圍欄門柱兩面及坊柱四面均刻楹聯多對,最頂端有「聖旨」兩字。

牌坊背面。

背光關係,有點暗。

這五座石碑,記載林氏貞孝心事蹟,記載東門義路事蹟的石碑,

字跡幾乎完全看不到,都隨時間風化了。

那文昌祠在那裡呢?

維基百科資料↓

林氏貞孝坊

此坊屬四柱三間兩層花崗石造牌坊,

四周設有圍欄,圍欄門柱兩面及坊柱四面均刻楹聯多對,

是其他牌坊罕見的特色,

牌坊頂檐安「聖旨」一方,為最高榮譽表徵。

介紹

係為節婦-林氏所建,林氏是大安區中庄村林光輝的女兒,

因家貧,在出生不久,就送給余姓人家當童養媳。

林女土十二歲那年,丈夫余榮長不幸溺死,父親希望她回家,並且改嫁。

但林春娘不忍拋棄其婆婆,為奉養婆婆,

唯有勤於紡紗織布,幫人洗衣打雜,雖然收入微簿,但是她仍然任勞任怨,

常常三餐不繼,總是把好菜留給婆婆,自己以稀飯充飢。

她的孝行始終如一,深得鄉里一致讚譽。

林氏貞孝坊是一座豎立於臺灣臺中大甲的清代貞節牌坊。

該牌坊乃為表彰淡水廳大甲街地方人士余榮長之妻林春娘(文獻多記為「春娘」,

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婦女之通稱,故其人原名應為「林春」,

而櫟社詩人蔡子昭所撰碑記即寫有「諱春」二字)之貞孝事蹟,

而興建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之紀念性建築物。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

此牌坊經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臺中縣三級古蹟。

此外,林春娘在當地除貞孝事蹟外更有禱雨事蹟,

並被當地居民奉為「貞節媽」,

還有神像供奉於大甲鎮瀾宮之內,成為「大甲三神」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本地士紳劉獻廷呈請旌表,

隔年臺灣知府周彥與淡水同知李嗣鄴頒賜旌額,

而到了道光十六年(1836年)朝廷才下旨准許建坊旌表,但余家家境貧困,

故直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才在職吏張綱上呈淡水同知黃開基後

由黃開基捐銀元五十元募捐,不久竹塹城門閥林占梅即捐助銀一百二十元,

隨後各方響應捐款後,共得銀一千二百多元[2]。

之後經過數月後,於大甲城南門外建成牌坊。

臺灣日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年)發生旱災,

大甲地區供奉林氏神像禱雨得應,

而此時牌坊已年久失修,地方人士遂有重修之議,

於是便用祈雨募捐餘款另購坊地,於昭和十年(1935年)重修。

二次大戰後,大甲鎮瀾宮曾於民國四十年(1951年)整頓環境,

於周圍建有矮牆,大門位於順天路,

後來在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大甲鎮公所重修,拆除舊牆改建新牆,

並將入口改到光明路,並添設一對石獅[1]。

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

由內政部、省民政廳、臺中縣政府補助經費再次重修,

相關工程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4月17日完工[5]。

建築

林氏貞孝坊為四柱三間形式[5],

而或因下旨准許建章時間到實際建坊時間有差,

牌坊北邊是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職官,

南面卻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職官,

此外坊柱四面皆有楹聯而不同一般牌坊只刻於正反面,

亦為此牌坊的特色之一

林氏貞節牌坊位於鎮瀾宮附近,本身是「四柱三間式」的古坊,

橫樑上有著細緻的石雕及多對楹聯,前方有兩座充為侍衛的石獅,

雕刻精美傳神,栩栩如生!坊頂檐安【聖旨】,是為最高榮譽表徵。

現存的林氏貞孝牌坊,是為表彰清朝年間的貞節婦林春娘所設立。

百年來民間尊稱林氏為「貞節媽」,

塑像奉祀在鎮瀾宮裡觀站佛祖的神龕內。

林氏貞節牌坊位於大甲區順天路和光明路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舒嫚對生活隨意就好。相信承諾;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舒嫚隨手拍
58 篇作品

甲辰科年五朝清醮福米龍

珊瑚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