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耕|龐氏騙局是什麼?im.B、澳豐、維卡幣帶給我們的啟示

閱讀筆耕
·
·
IPFS
·
龐氏騙局是什麼?本文以近期台灣傳統金融圈鬧得沸沸揚揚的 im.B、澳豐詐騙案,以及幣圈維卡幣 Onecoin 的故事作為說明,為大家介紹龐氏騙局的定義、特徵以及最重要的——我們能從這些案例中學到哪些啟示,如何避免成為龐氏騙局的受害者。

本文節錄自區塊鏈科普網站《鏈習生 Chainee》龐氏騙局是什麼?im.B、澳豐、維卡幣三大龐氏騙局案例ㄧ次看|如何避免龐氏騙局? 一文。

👉 收藏本文的 Writing NFT 版本 👈

龐氏騙局是什麼?

龐氏騙局是什麼?

龐氏騙局(Ponzi scheme)一詞起源於 1919 年查爾斯・龐氏(Charles Ponzi)策劃的詐騙案。他以國際郵票買賣為幌子吸引投資者,聲稱透過交易套利——以低價收購其他國家郵政票據,再按面值於美國贖回——可以實現巨額利潤,承諾 45 天之內獲得高達 50% 的回報率。

然而,龐氏並未從國際郵票買賣中獲得這樣的利潤,而是依賴新投資者的資金,或說服現有投資者增加投入來支付他當初所承諾的優渥回報⋯⋯。

圖片來源:mwmblog.com

龐氏騙局是一種金融詐騙手法,以「高報酬,低風險」的話術誘使投資人加入,並不斷利用新投資人的投入的資金來支付早期投資人的報酬。

早期投資人吃到了甜頭,可能會卸下心防,逐漸擴大投資額,或者「好康道相報」(為了賺取拉新獎勵分潤)引薦新投資人參與;一但投資人越來愈多,投資報酬支出不斷增加,而新投資人卻減少或停止加入,以致後續金流入不敷出時,整個騙局終將走向崩潰瓦解,項目方跑路,所有投資人血本無歸。


龐氏騙局四大特徵

根據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的介紹,龐氏騙局常見特徵如下:

≣ 宣稱穩賺不賠且高額報酬的投資機會

龐氏騙局往往以「投資」一詞作為包裝,並運用華麗話術、專業人士形象或邀請知名人站台,宣稱該投資項目穩賺不賠且高額獲利,以此誘人上鉤,投入資金。
 

≣ 後金補前金(挖東牆補西牆)

龐式騙局最大特徵之一就是獲利模式不透明,雖然承諾提供給投資人高報酬,但卻無法清楚說明這些給投資人的高報酬是從何而來。

事實上,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過高或不合理的報酬來自於投資人本身的資金。主要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早期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報酬——即所謂的「後金補前金」、「挖東牆補西牆」手法——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再騙更多人進入騙局。
 

≣ 金字塔式的運作模式(俗稱老鼠會)

龐氏騙局多半是以拉人/擴大投資人規模形成金字塔式結構,從金字塔下端(新加入投資人)的資金投入中,抽取一部分作為金字塔上端(早期投資人)的「組織推廣」獎勵

金字塔式結構提供了明確的層級組織以及收益架構,目的是讓參與者清楚了解拉下線所帶來的高額收益,誘惑參與者找身邊親朋好友加入,一個人拉兩個人,兩個人再拉四個人,項目規模指數級成長,快速擴大投資人基數;此外,這種結構還賦予參與者成為「領導人」的機會和特權,讓他們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
 

≣ 款項取回不易

當投資人看到帳面有獲利,想要提款時,可能會面臨各種阻撓,例如稱項目方要配合某種「金檢、法規」導致匯款時程拖延、提款手續費提高、任意變更提款規則、甚至須先匯款到某個帳戶才能取款等⋯⋯最終的結果是,帳面資金看得到卻拿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方在騙局早期為了加強投資人信心,可能會讓投資人先「吃點甜頭」得以提款,使其警戒心降低,引誘投資人後續投入更多資金。


龐氏騙局在台灣(傳統金融圈)

≣ im.B 借貸平台:台灣首起網路借貸平台詐騙案

2023 年 4 月,台灣爆發了首起網路借貸平台詐騙案,im.B(或稱 imB)的負責人吸金逾 25 億台幣並捲款潛逃,受害者人數上看近萬人,當中不乏高知識分子、高官和經驗豐富的投資老手。

im.B 是「I’m a bank. 我是銀行家」的縮寫,是一家提供 P2P(Peer to Peer)網路借貸媒合服務的平台。im.B 的商業模式為「債權轉讓」,意思是借款人先向原始債權人借錢,原始債權人再透過 im.B 平台將手上的債權分割轉售給債權購買人,並提供這些債權購買人優厚的利息回報(月息 0.5%~1.33%,相當於年化報酬率介於 6%~16% 之間)。

圖片來源:im.B 官網(目前已下架)

2023 年 4 月 10 日起,im.B 承諾給投資人的利息沒有按時發放,並在全台開了多場 說明會公司人員直言多數(高達 95%)債權案件都是假的,也就是說 im.B 在「不存在借款人」的情況下上架假的債權,因為沒有實際借款人、又沒有真實債權,投資人的錢等於是流入 im.B 公司去補之前的資金缺口,成為一樁龐氏騙局 。

YouTube 頻道「imB業務許峻誠詐騙財金妹271萬-宅女退休吃喝生活」

≣ 澳豐基金:台灣史上最大規模金融詐騙案

2023 年 5 月 27 日,台灣發生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詐騙案,涉及具有千億元資金規模的澳豐金融集團(AYERS Alliance Financial Group, 或稱 A.A.F.G)宣告倒閉清算,造成約 1.3 萬名投資人受到傷害,99% 都是台灣人。澳豐是一家總部註冊於賽普勒斯(地中海島國)的基金公司,透過在南京東路的「兆富財富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在台灣市場銷售五花八門的金融產品,時間長達十年有餘。

澳豐以「8% 報酬率」吸引投資海外基金,投資門檻 10 萬美金起跳,專門鎖定有錢人。投資名單中驚見前總統李登輝家族成員、駐世貿組織代表羅昌發夫婦、網紅「愛美教主 Cherry Queen」,以及許多上市櫃公司(義隆電、 寶齡富錦 、台端、宏致、時報、新復興、巨有科技、欣天然、南光、創為精密)。

2022 年 12 月,澳豐投資人陸續傳出無法贖回本金,或未按時收到配息的情況,引發了一陣恐慌。今年該事件正式引爆,澳豐逕自宣布破產,沒有人負起責任,投資人資金不知所蹤,僅留下官網一紙聲明,足見這是一場蓄意的大型國際詐騙。

YouTube 頻道「安娜馭房術」

龐氏騙局維卡幣的故事(幣圈)

≣ 維卡幣是什麼?

  • 2014 年 7 月:維卡幣項目啟動

維卡幣(OneCoin)是由茹雅.伊戈納托娃(Ruja Ignatova)和賽巴斯琛・葛林伍德(Sebastian Greenwood)在 2014 年 7 月共同創辦的一個「偽加密貨幣」項目 。

當時加密貨幣的概念還太新穎,也有傳言加密貨幣將會受到監管,所以茹雅與塞巴斯琛把維卡幣包裝成不同等級的「教育課程」並透過多層次傳銷(直銷)體系來販售。這些盒裝課程裡「免費」附贈為數不等——視禮包級別而定——的維卡幣。

維卡幣被包裝成「教育課程」隨盒販售
  • 2014 年 9 月:維卡幣正式預售

  • 2015 年 1 月:維卡幣正式「上鏈」

維卡幣從 2014 年 9 月起開始預售,當時團隊公佈了路線圖,計劃在 2015 年 1 月正式「上鏈」(兩年後被專家識破,所謂的「上鏈」只是一場演戲,稍後詳述),要在區塊鏈上正式開挖維卡幣,然後將相應的維卡幣轉入所有投資人的錢包。

但事實上,團隊宣稱 2015 年 1 月上鏈的這條區塊鏈根本不存在,或者說區塊鏈尚未開發完成。維卡幣團隊假裝已經上鏈,並公開進行創世區塊挖掘的戲碼,繼續把「偽」維卡幣賣給投資人。
 

≣ 維卡幣早期曾嘗試開發區塊鏈?

  • 2015 年 8 月:維卡幣原本有機會撥亂反正

根據一封(茹雅在 2015 年 8 月寫給塞巴斯琛的)電子郵件考證,維卡幣團隊可能有在某處開發區塊鏈,試圖讓維卡幣成為「真正的」加密貨幣;茹雅原本可以暫停維卡幣直銷活動,等候區塊鏈建設完成,把此前已經售出的「偽」維卡幣轉換成區塊鏈產出的「真」維卡幣,但推算維卡幣區塊鏈產幣的速度,她得等上一年才能將這些預售的「偽」維卡幣漏洞補上。

好不容易已經燃起的直銷動能,怎麼可能暫停一年?也有可能是茹雅礙於面子拉不下臉,或是她自視甚高,覺得之後一定可以找到方法把洞給補起來。
 

≣ 維卡幣只好繼續騎虎難下

  • 2016 年 10 月:維卡幣推出「新鏈」

更有甚者,維卡幣出乎意料地成長迅速,開賣 18 個月以後遇到了無幣可賣的情況,茹雅提出的解決之道竟是以資料搬遷的名義,推出一條新區塊鏈,目的是修改代幣總量的規則;她要在 2016 年 10 月推出「新鏈」,並把維卡幣的總量增加到 1200 億枚,這是原先 21 億枚的將近 60 倍——而且還保證維卡幣的價格會完全維持不變(畢竟那些資料庫的數字都是捏造的),整個遊戲規則都由她定義!不論是經濟學的供需法則,或是區塊鏈世界「code is law」的信任基礎都被違反、破壞。
 

≣ 維卡幣被專家質疑是「偽加密貨幣」

  • 2016 年年底:維卡幣接觸比約恩

2016 年年底,維卡幣團隊透過獵頭公司尋找人才,要為這間沒有區塊鏈的加密貨幣公司打造一條區塊鏈,於是接洽到了比特幣專家比約恩(Bjorn)。當時,比約恩覺得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加密貨幣的本體就是區塊鏈啊!他做了一些功課,最終拒絕了這個不尋常的工作邀約,同時也展開了他對這個項目的進一步調查。

  • 2017 年年初:維卡幣被比約恩質疑

維卡幣官網裡有一個功能叫做「區塊鏈實況直播」,但那只是某種事先 set 好的「劇本」,只是一台現成的機器上跑著各種造假的交易數據;2017 年年初,比約恩前前後後花了數週時間,在維卡幣支付前台進行了大約 200 筆實測,然後觀察所謂的「鏈上紀錄」,到底有沒有吻合的對帳資料,答案是否定的,一次都沒有。

所以維卡幣是偽的,其挖礦(記帳)過程是假的,加密貨幣幣價也是假的,投資人買到的代幣,背後只是 SQL 資料庫(可理解為高級版 Excel)裡的一筆筆資料。換言之,維卡幣自稱加密貨幣,但維卡幣卻不是建立於加密貨幣最核心的區塊鏈技術(可理解為有公信力的帳本)之上,就像是一台沒有引擎的車子。
 

≣ 失蹤的加密貨幣女王

  • 2017 年 10 月中,美國紐約的一個大型陪審團以「封緘」(秘密地)形式,對茹雅以匯款詐騙與洗錢等罪名,提起了公訴。

  • 2017 年 10 月 25 日,茹雅捲走巨款後搭上一班前往希臘的班機,此後就失去了聯繫,也確認了這起龐氏騙局的曝光。

  • 2017 年 12 月 2 日,茹雅缺席維卡幣在曼谷水晶設計中心的大型活動,傳銷上線開始意識到事情大條了。

  • 2018 年 1 月 18 日,保加利亞與德國警方率隊搜索維卡幣總部,扣下若干犯罪物證。

  • 2019 年 3 月 6 日,茹雅的弟弟康斯坦丁(Konstantin Ignatov)在洛杉磯國際機場被逮補。

  • 2019 年 10 月 4 日,康斯坦丁對所有的罪名認罪,並簽署了合作(認罪協商)協議書。
     

≣ 維卡幣帝國的崩塌,被記入史冊

  • 2022 年 6 月:維卡幣的故事付梓成書

英國廣播公司記者 Jamie Bartlett 與 Georgia Catt 持續追查維卡幣詐騙事件,並推出系列 Podcast 節目 《失蹤的加密幣女王》(The Missing Cryptoqueen)。後來,他們也將整個故事寫成《失蹤的加密貨幣女王》同名書籍,於 2022 年 6 月出版,書中為維卡幣下了一段註解:

維卡幣的諷刺之處就在於,茹雅在三年間向世界推銷的科技革命(區塊鏈)——由電腦程式碼控制的固定貨幣供給——最終竟成了她無法脫困的原因。

區塊鏈其中一個特性是不可篡改(immutable),無法改動的資料紀錄方式作為一種革命性的系統,本來應是一種能解放人的工具,但最終卻成了讓人動彈不得的腳鐐。

維卡幣打著(不存在的)區塊鏈技術而大發,卻也因為區塊鏈性質而東窗事發。

意思是早在維卡幣團隊 2015 年上演「挖出創世區塊」戲碼時,這個傳銷帝國的城牆就已經出現一條無法亡羊補牢的裂痕。再加上其他隱憂,例如被網友/專家踢爆造假、金流量太大被各國檢調盯上、團隊通訊時密件副本處理不慎而露出馬腳、營運後期沈重的財務壓力⋯⋯小痕跡終將形成大破口,一切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 2022 年 12 月:塞巴斯琛認罪

2022 年年底,維卡幣另一位創辦人塞巴斯琛認罪,承認與現已被列為 FBI 十大通緝要犯的茹雅一起出售偽加密貨幣;茹雅至今仍在逃,最近一則消息來自 2023 年 1 月其「倫敦房產現形」的新聞,維卡幣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茹雅是目前 FBI「通緝中」名單上唯一的女性

覆盤,當初維卡幣爲什麼火了?

≣ 維卡幣竄起因素 1:創辦人形象營造

維卡幣兩位創辦人之一的茹雅,擁有無懈可擊的學經歷(牛津大學博士學位、顧問公司巨頭麥肯錫諮詢師),能夠流利地使用五種語言交談、自信的舞台魅力與與時尚靚麗的造型,被眾人譽為「加密貨幣女王」

維卡幣團隊也善於把握機會,來營造創辦人的良好形象。茹雅曾在 2015 年登上保加利亞版《富比世雜誌》封面,標題寫著「來自保加利亞的加密貨幣」,內容則是維卡幣創辦人暢談加密貨幣革命以及金融發展願景。這篇報導讓維卡幣社群都高潮了,將茹雅接受知名雜誌採訪一事大肆宣傳。

殊不知這份《富比世雜誌》封面其實是假的,實際上是茹雅透過公關公司,向保加利亞版《富比世雜誌》購買了 3 頁廣告,包裝成山寨封面以及受訪內容。雖然有一行小字註明這是廣告,但是很少人能看懂保加利亞語。

維卡幣總部購買了數百本該期《富比世雜誌》,撕下真正的封面,然後寄到全世界。

對於那些不了解加密貨幣、還在猶豫不決的投資人而言,看到這期《富比世雜誌》封面後,就像是注射了一劑強心針,不用特別去做功課了,既然有權威刊物加持,難道維卡幣還會騙人?

這是山寨版封面

≣ 維卡幣竄起因素 2:簡單粗暴的「雙十」直銷佣獎方案

維卡幣透過多層次傳銷體系來販售,採取簡單粗暴的「雙十」佣獎方案。

舉例來說,假設甲賣出等值 10,000 美元的維卡幣,他將賺取 10% 的銷售佣金,相當於 1000 美元;甲還招募了乙和丙兩位下線,乙丙各自也賣出價值 10,000 美元的維卡幣。身為上線的甲,他可以從乙丙合計銷售 20,000 美元的業績中,再獲得 10% 的組織獎金(被動收入),也就是 2000 美元。

這些傭獎的 6 成會以真錢(法幣)發放、其他 4 成則以維卡幣發放。維卡幣團隊還架設了 Xcoinx 交易所網站,讓投資者可以把一些零星(有單日交易限額規定)的維卡幣換成美元或歐元,藉以取信於投資者——維卡幣可以換得實實在在的真錢。

除了清楚易懂的佣獎方案以外,與其他直銷產品相比,維卡幣的特點在於宣稱(畫大餅)具有增值潛力、加入這個直銷體系無需支付會員費用,也沒有強制要求會員定期自掏腰包購買庫存⋯⋯種種因素結合起來,吸引了一大批渴望快速致富的投資者。
 

≣ 維卡幣竄起因素 3:FOMO 心態

茹雅和賽巴斯琛聲稱,維卡幣是「比特幣殺手」轉帳速度更快、更便宜,未來維卡幣市值會遠遠超過比特幣;並將打造一條維卡幣專屬的 區塊鏈,且交易時有經過實名認證(Know Your Customer, KYC),符合政府的監管法規。

大部分在此時拿出錢來的維卡幣投資者,他們其實不是很懂科技,但他們聽說過比特幣,而且對早先沒有投資比特幣悔不當初。回顧 2013 年,隨著比特幣價格一飛衝天(從年初的 13 美元,直到年底的 1100 美元峰值,漲幅超過 80 倍),普通人一夕致富的故事開始傳得沸沸揚揚,而這些凡夫俗子之所以能夠翻身,不是靠什麼技術或專業,只是因為他們買了比特幣,而且進場夠早。

於是投資者們這次不想再錯過了,就是英文裡說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緒,維卡幣的出現讓他們感覺這輩子,總算有那麼一次走運機會。

💡 比特幣是龐氏騙局嗎?

從以前到現在,龐氏騙局的成立,都需要利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向早期投資者支付利息,即所謂的「後金補前金」。然而,比特幣的運作方式與龐氏騙局截然不同。

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位資產,其本身不存在任何發放利息的行為、不存在保證收益的承諾——事實上,比特幣從來就不是一項投資計畫,比特幣是一套電子貨幣系統,只是因為具備類似黃金的資產屬性,因此在市場上存在漲跌與價差。另外,坊間或有有心人士舉著比特幣、加密貨幣投資計畫的旗幟建立新的龐式騙局,但那與比特幣本身無相關,因為同樣的情況也時常發生在外匯、貴金屬等金融商品。

龐氏騙局帶給我們的啟示,四招防範龐氏騙局

綜觀以上龐氏騙局案例,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國外,不論是在傳統金融圈還是幣圈,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呢?又該如何防範龐氏騙局?

≣ 龐氏騙局啟示ㄧ:無風險 vs 高收益,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當我們在購買金融商品時,常會聽到「無風險」與「高收益」兩種商品屬性。

這兩種屬性,在單獨情況下是可以成立。例如,以無風險(本金不被侵蝕)為首要考量的投資者,可以去銀行購買定存/儲蓄險商品,風險幾乎為零,但投資收益相對較低;如果要追求更高的投資收益,可以鎖定股票、基金這類金融產品,但勢必得承擔這些商品價格高波動帶來的風險。

知名金融經濟史作家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在他的著作《投資金律》中指出,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風險與收益相隨相生。把這句話放在心上,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避開許多龐氏騙局和詐騙事件,天底下絕對沒有什麼低(無)風險卻又高收益的白吃午餐。

無風險與高收益兩種屬性可以單獨存在,但彼此是魚與熊掌。當我們看到某個金融商品宣稱既無風險,又提供超過市場行情的收益時,投資者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 龐氏騙局啟示二:切勿存有僥倖心理

一位受到 im.B 詐騙案影響的台大財金畢業生透露了自己的遭遇:「台大財金畢業又怎樣?還是被騙 200 多萬⋯⋯」、「我曾經想過是不是龐氏騙局,但覺得應該不會是最後一個投資人⋯⋯」。

並非所有投資者在龐氏騙局中都是全然無知,但往往是因為人性中的貪婪,沉迷於對未來回報的美好預期和幻想,忽視了可能存在的風險。有時候,他們明知有風險存在,卻抱著一絲僥倖心理

我們建議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前應特別著重風險意識,抑制貪婪並保持理性。

如果某項投資商品宣稱能夠獲得可觀的回報,卻無法解釋其中的風險,或聲稱獲利不受市場波動和景氣影響(還記得啟示一嗎?保本與高收益兩種屬性可以單獨存在,但彼此是魚與熊掌),那麼該投資很可能是一場龐氏騙局。
 

≣ 龐氏騙局啟示三:不要迷信光環,投資「看得懂、説得清」的商品

「他看起來不缺這點小錢」、「他的學經歷大有來頭」、「他大到不能倒」、「這麼多名人、上市公司都有投資」、「連權威刊物都幫他背書了」⋯⋯這些理由都不應該構成投資者進場的依據。

在進行投資之前,我們應該充分做好功課(Do Your Own Research, DYOR),好好地瞭解投資商品的背景,並能清楚說明其獲利模式,以避免陷入風險;如果項目方無法正面回覆、或以各種理由做藉口推託時,這可能是詐騙的信號;亦有可能用複雜的架構、或充斥大量專業術語來呼攏投資者,我們應當保持警惕

總的來說,不要迷信各種 光環效應,投資你「看得懂」也「說得清」(獲利模式)的金融商品,方為上策。
 

≣ 龐氏騙局啟示四:找合法業者為宜

以澳豐案為例,雖然在台灣有實體據點,但背後是把公司註冊在地中海塞普勒斯。也就是說,這是一檔未核備的「境外」金融基金(得在國外開戶投資),未核備金融商品都不在台灣金管會管轄範圍內,一旦出事,投資者只能自求多福了。

典型的詐騙話術不外乎是保本和高收益息(啟示ㄧ),簽約時幫你出機票到境外開戶,還提供自由行的食宿旅費,讓投資人認為這公司很大器很有錢(啟示三),大方招待不免就讓投資人起貪念(啟示二),但其實境外簽約就是為了規避台灣法規罷了。

在投資這些金融產品時,首要之務是先確認購買的產品是否經過台灣金管會核准。若有,至少代表他們符合台灣法規並經過一定的審查和監管,安全性具有一定保障;然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標示該產品在台灣法規範圍外,投資者在發生問題時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投資前應先做好功課,確保你投資的平台和公司具備足夠的安全性(包括監管牌照、財務透明度、公正第三方機構客觀排名等因素)。

資料來源:mobile01

雖然「境外」金融商品不一定全然都是詐騙,但比較穩妥的做法,還是建議應透過合法(受到台灣金管會監管)的機構進行交易以確保權益,以免發生交易糾紛時,求助無門。


🌱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FacebookTwitter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註冊 MEXC
抹茶交易所走跳,兌現 OSMO 與擼羊毛
註冊 Potato
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閱讀筆耕從 2020 年 8 月開始寫字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教育平台【鏈習生】團隊成員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