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一下的書單

鋼哥
·
·
IPFS
·
一起來閱讀!

📚📑📝:社會學、心理學與哲學專區

《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本書探討語言如何影響思維和世界觀。透過豐富的歷史與實例,從古希臘到現代科學,揭示語言、文化與大腦的緊密關聯。作者綜觀語言學兩世紀的發展,挑戰主流看法,展示語言對我們影響的深遠和驚奇之處。語言不只會影響我們的思考,甚至會形塑我們看到的世界。

《啟蒙的辯證》(Dialektik der Aufklärung)

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著作,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啟蒙的辯證》探討了自由和啟蒙思維的關聯及其內在墮落風險。他們批判理性統治和科技進步,認為需要重新審視啟蒙。這本批判理論的經典著作融合了二十世紀哲學、法西斯主義爭論和美國流亡研究成果。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4: 沙特: 存在與辯證思維》(Phenomenology and the Humman Sciences №4 Sartre: Existence and Dialectics)

沙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二戰後風靡一時。儘管存在主義逐漸被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取代,但沙特的哲學地位和影響力仍不可忽視。

隨著新興學術方法和對他的個人爭議逐漸平息,沙特作為原創的現象學哲學家再次受到重視。如《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 : Essai d’ontologie phénoménologique)和《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不僅具有哲學價值,也體現了沙特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的多面性及其對人類能動性的研究。

《后现代的状况: 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新作探討了20世紀晚期資本主義從大規模生產向小規模、靈活生產轉變的經濟變遷,及其引發的文化變遷。哈維認為,後現代社會的「時空壓縮」現象導致了「拼貼社會」的產生,但並未帶來全新的社會,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文化的轉移。

《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

本書由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於 1979 年撰寫,分析了後現代社會中的知識概念,主張「宏大敘事」的終結是現代性的典型特徵。

與哈維的論調不同,李歐塔將「後現代主義」引入哲學和社會科學,批評還原主義和人類歷史的目的論,指出技術進步導致多樣化的語言遊戲和科學的自相矛盾結果。他主張用小型敘事取代宏大敘事的極權主義。

《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Why Max was Right)

英國當代重要思想家,馬克思思想的研究權威伊格頓(Terry Eagleton)在本書中駁斥了十項常見的反馬克思主義觀點,並以機智和幽默闡明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及其理想。

書中強調馬克思主義並非過時烏托邦,而是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有力回應,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基進思潮的正向關係。

《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本書由全球著名的科普作家葛雷易克(James Gleick)所著,是探討混沌理論的經典科普書。1987年首次出版,四年後在台灣出版繁體中文版。此書不僅是台灣首本科普暢銷書,還開啟了科學人文系列的先河。

《混沌》講述了一群科學家如何在實驗室中發現非線性系統的現象。他們的發現初期常被誤解甚至排斥,但這些科學家鍥而不捨,最終揭示了混沌理論的重要性,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這本書展現了他們的研究過程和科學革命的故事。

《報導者事件簿003:無體溫關係》

報導者事件簿這期的專書探討了現代社會中親密關係的變革。面對人際疏離與焦慮,年輕人通過出租情人、交友 App 等新興現象尋求慰藉。高壓工時和資本主義促使無體溫關係成為趨勢,報導團隊深度訪談並轉譯受訪者經歷,揭示其背後的結構性原因和社會現象變化。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由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撰寫,深入探索時間對人類心理的影響。書中透過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生命哲學的多角度分析,質疑人們對時間價值的認知。

金巴多在書中提出七種時間態度,引用「金巴多時間觀量表」幫助讀者了解自己的時間觀,並教導如何有效運用時間,實現更健康、更豐富的生活與事業。


📚📑📝:(虛構)文學與繪本專區

《The Book of Veles》

《韋萊斯之書》(The Book of Veles)是挪威攝影記者喬納斯.班迪克森(Jonas Bendiksen)的著作,探討了當代媒體環境中的假新聞議題。《韋萊斯之書》試圖記錄巴爾幹半島上的北馬其頓的城市 — — 韋萊斯(Veles),這座城市因製作假新聞而聞名於世。

全書的影像以電腦合成影像技術創作,文字內容皆由 ChatGPT 2 生成。班迪克森專注於人物建模,致力使影像中的虛構人物看起來自然流暢。2021 年首次出版後,受到廣泛好評,尤其在攝影師和新聞業界中獲得高度肯定,並於2022年榮獲世界新聞攝影獎《歐洲,開放形式》組別冠軍,展現了虛構藝術在影像表達中的突破與影響力。

《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本書的作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以六覺為引,帶領讀者深入感官的繽紛世界,融合科學與詩情的精彩之旅。從麝香荷爾蒙到肢體碰觸,探索人類感官在生物學、人類學和藝術中的奧祕。

本書探討感官知覺的起源、文化差異,以及它們在生活中如何賦予意義。透過豐富的感官片語和特別議題,挑戰讀者重新思考感官的重要性,是一場歡樂的心靈饗宴,讓我們在探索和詩意之間自由遨遊。

《在迷失的日子裡,走一步也勝過原地踏步: 大熊貓與小小龍的相伴旅程2》(The Journey: A Big Panda and Tiny Dragon Adventure)

《大熊貓與小小龍2》接續探索了改變與接納的人生旅程,這不僅是一本圖文集結,更是完整的故事架構。從對現狀的不滿到在新天地中找到歸屬,書中講述了跌跌撞撞中的成長與學習。

作者詹姆斯.諾柏瑞(James Norbury)以深刻的文字和溫馨的插圖,呈現人生如何從變動中尋找滿足。這是一場真實而充滿共鳴的旅程,提醒讀者,唯有接納不完美,才能真正找到內心的寧靜和成長。

《走過,才知你的存在平凡又特別:大小貓的相遇旅程》(The Cat Who Taught Zen)

這本書是一部寓言故事,延續了作者在《大熊貓與小小龍》的風格,深入探討生命的意義與自我認知。

主角貓貓追尋內心平靜的旅程中,遇到各種角色如躁鬱的小猴、老龜、老虎等,每個人物都反映了不同的人生困境與成長。故事以楓樹林中的一棵神奇古松為背景,探索了如何接受真實的自己,不受外界期待的影響,並尋找生命中的平靜與意義。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大型語言模型如何應用在神經科學的研究?|倫敦大學學院:經過訓練後的模型,準確率遠高過人類專家

物件筆記
27 篇作品

📝📝:物件筆記|人民幣|從現金的英文翻譯發現:中國正在將一切事物「專有名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