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好書_《流亡者》_無處可謂家

圈圈轉圈圈
·
·
IPFS
·
如果過去的記憶是一種折磨,那麼遺忘是否就能解脫?

《流亡者》

他們在這兒,暫容之地,同時也不在這兒。

作者阮越清出生於越南,在西貢淪陷那年與家人逃至美國,幾經遷移,如今定居洛杉磯。以長篇小說《同情者》享譽國際,續作《流亡者》則是由八篇短篇小說所組成。

最初是想讀《同情者》,結果看到《流亡者》剛好可以一點領書,於是先領了這本來讀讀。

直接套句導讀的標題來簡述這本書:「以越戰為共通線索、由一群小人物所交織而成的悲歡離合故事」,關鍵字是「越戰」+「流亡」+「親情/愛情」+「祖國/家鄉」+「歸屬感/自我認同」。

讀完第一篇,正中我的喜好,立刻把《同情者》放入購物車。

想起美國文學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有句名言說,過去不曾死亡過去甚至還沒過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書中的八篇故事分別將時空設定在戰後的異地(美國)或越南,而正如作者所言,「所有戰爭都發生兩次,第一次在戰場上,第二次在記憶裡。」越戰、勞改、避難船、難民營……對於曾經承受戰爭苦難的人而言,那些經歷很難說忘就忘,過去很難真的過去。對於流亡者/倖存者而言,有些傷痛仍是現在式。

有些人離開熟悉的家鄉便再也回不去了,而有人是不願再回去。越戰前自由的南越、越戰後共產的南越、遠走後扎根的他鄉,哪一個才是祖國?哪裡才是家?對有些流亡者而言,無處可謂家(No place to call home)。

書中每一個短篇都透過絲絲縷縷的記憶穿插交錯來進行過去與現在的自我對話,「越南人在美國」、「越南人遠度美國生活後重返越南」,或「曾參戰投彈的美國人多年後踏上越南這塊土地」等,帶著讀者從不同角度、不同身份去感受所謂「流亡者」的內心掙扎、價值觀與文化的衝突與調適等等。

那些本該成為過去式的記憶,化為深沉陰鬱的黑影籠罩每個生還者的生活,持續糾纏他們的心,支配著一個個在異地漂泊的靈魂。戰爭真的結束了嗎?沒有,戰火轉為另一種形式在每一個倖存者的體內持續延燒,不曾停歇。

如果過去的記憶是一種折磨,那麼遺忘是否就能解脫?

很顯然並非如此。

<黑眼婦人>中,兒時在難民船上的恐怖遭遇讓女孩失去自己也痛失至親,從此避著光,失去了光,懷拽著陰影而活。直到多年後一場跨時空(靈異)的對話與和解,來得晚,但終於來了,透過寫下媽媽口述的、自己挖掘的鬼故事──背後盡是戰爭的悲劇故事──來自我療傷,停滯的指針才終於重新動了起來。

這篇讀得我滿手的雞皮疙瘩。

<但願你需要我>一篇中,講述一對結縭多年的夫妻,丈夫罹患失智後,有天開始喊錯妻子的名字,偶爾會說起妻子壓根兒不知道的「共同記憶」,讓妻子糾結起那個女人究竟是誰,一下妒火中燒,一下心痛不已,一下又懷疑是丈夫的病所創造出的虛幻人物。丈夫為日漸失去過往的記憶而懊惱,妻子則一直記得多年前搭船逃離北越時發自內心擁抱丈夫脫口說出「我愛你」的記憶,而她也一直用著那份真情實意愛著丈夫,將那段刻骨銘心的苦難日子轉換成一股力量支撐著自己去照顧丈夫,即便,丈夫的最愛不是自己。

這篇寫得好細膩,好悲傷,卻好動人。

八篇都很喜歡,若論喜愛度,個人最愛<黑眼婦人>、<戰時年代>與<但願你需要我>這三篇。

我熱愛讀長篇小說,但這幾年也開始喜歡短篇小說,厲害的小說家,總能在有限篇幅中說出迷人的故事,而且很適合每讀完一篇立即再讀一遍,細細咀嚼作者藏於文字後的各種意象與情感(長篇小說就比較有困難),八篇小說都收尾都有種惆悵的餘韻,帶有美麗的憂愁。

<私心給分>

《流亡者》4.5星
http://moo.im/a/egqvNW

《同情者》(待讀)
http://moo.im/a/9bdwPS

_2022.01讀物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圈圈轉圈圈追劇、塗鴉與閱讀,透過戲劇觀賞他人的人生,藉著圖文記錄自己的生活,孜孜不倦於書中尋覓人生的無限可能。[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畫說好書
74 篇作品

畫說好書_《八尺門的辯護人》&《流氓王信福》_正義是否有標價?

蠢人蠢事無下限_家有小路克&蘋果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