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爸媽自在,寶寶好帶:從懷孕起到3歲前,打造家庭幸福感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寶寶的到來,從來都不是要爸媽犧牲自我,父母要學著接受不完美,我們只要當夠好的爸媽即可。

📖 爸媽自在,寶寶好帶:從懷孕起到3歲前,打造家庭幸福感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某次去參加了作者孫明儀老師舉辦的講座,主題是「如何培養孩子挫折容忍並建立正向情緒表達」。

整場快3個小時的講座,作者將書中的部分內容結合自身經驗以更加淺顯易懂與互動問答的方式,讓現場的聽眾更快地掌握這些精華要點,也點出了新手爸媽的在育兒上的痛點與教導正確的觀念。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爸媽自在,寶寶好帶》主要講的是懷孕後的準備到小孩三歲前,父母會面臨到的諸多家庭問題、教養問題與自我心態的調適與轉變。最重要的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寶寶的到來,從來都不是要爸媽犧牲自我,父母要學著接受不完美,我們只要當夠好的爸媽即可」。

先破題一下,為什麼作者會這麼說呢?

因為她自己就是有五年全職帶雙娃的經驗,明白父母也是人,都會有「疲累」的時候,也都會需要「有自己的時間」。

作者孫明儀本身本身是英國倫敦、美國密西根大學行為發展與心理學雙碩士,曾任美國密西根州嬰幼兒心理健康治療師。目前在竹科實驗中學擔任雙語部約聘諮商師,也是台灣專精的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聽完她的講座再回過頭來看這本書,對於書中的一些育兒章節,會相當佩服作者的高情商,這觀念與先前讀的《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這本書中所講到:「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伴侶或孩子。我們都只是在盡自己所能」是一曲同工之妙。

陪伴孩子成長探索的同時,學會以溫柔又堅定的面對寶貝的強烈情緒,這本新手爸媽的工具書,提供了非常多實用技巧,章節涵蓋範圍很廣。以下是挑選一些符合目前小孩年紀與教育觀念上做閱讀與彙整心得分享。

「承接」孩子情緒

身為父母所謂的「承接」孩子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用大人的認知來說,「承接」指的是我們會願意去命名,告訴孩子整在感受的情感是什麼:指的是我們願意陪著孩子一起情緒降溫,願意安撫他,不管是抱著安慰,或只是坐在旁邊等待孩子發完脾氣。

學習承接孩子情緒,定義他的情緒、猜他的情緒。當小朋友有情緒時,父母應該要做的是先猜小孩在想什麼?藉由猜這件事情,讓小孩體認到你是有在關心他的,與他互動的過程也能夠觀察出些原因。

作者在演講時有提到一點,包括我自己也很常忽略的問題,以往大人們都會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小孩,認為小孩已經會表達,但殊不知有語言能力,不等於完全理解,對於一些抽象的用詞(譬如說時間的概念、或是團隊合作等用詞),他或許常聽知道這用詞,但無法完全理解這用詞。

當然,有點非常重要就是,父母自己一定要有足夠的休息,這樣才有辦法照顧小孩情緒與陪伴,不然爸媽自己也累,情緒上一定不會太好。待父母自己能夠稍微降溫不至於破口大罵或處罰孩子,才能好好地接住孩子的情緒。

陪伴,是雙向的

陪伴」其實是雙向的。作者認為很少人提到這樣的觀點,從爸媽的角度,很容易會認為自己為了陪伴小孩而有所犧牲,但其實孩子也在陪伴我們生活,所以在這裡,我想把陪伴定義為「互相陪伴」。

雖然表面看起來,是我們犧牲自己,讓自己變幼稚去陪伴小孩,但在這個重返幼稚的過程,我們也讓自己的內在小孩出現,重溫了自己的童年經驗,學習用小孩的角度去看世界,去感受孩子的興奮與單純。

作者特別提到,以前的自己是不喜歡煮飯的人,到後來成為天天煮晚餐的媽媽,她並不覺得這是一種犧牲,而是藉由煮晚餐,感覺到自己努力的在做自己能夠做到的,帶給孩子健康外,也藉由這個過程,找小孩一起合作完成備料、洗菜甚至是簡單烹煮,這是種雙向的陪伴。

這跟讀《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這本書提到德國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轍,家事,就是一家人的事,從一起做家務,教孩子「共同生活」這堂課,而自己觀察周邊用心生活與愛小孩的父母,確實在這塊投入的心態是相當正向與健康的。

養成自我覺察的習慣,找回生活中的掌控感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受羅伯特.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曾經進行一項長達七十五年的知名研究,試圖了解到底做什麼,可以讓人快樂又健康的活到老

結果發現,擁有正向溫度的重要關係與社交連結,是讓我們快樂又健康最重要的元素

很多父母都會認為,有了小孩之後,工作跟生活上都一定要有所犧牲,必須要放棄自己的夢想。

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沒做好時間規劃跟安排而已,就如同作者全職的那五年,一方面帶著雙寶,又可以攻讀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知識。而自己周邊也很多對生活很有規劃的人,在照顧小孩之餘,報名自我進修與參加很多課程並且都還有固定維持每週的運動。

作者給了段非常好的建議,運動是維持小孩與大人最好的橋樑,因為我們在追求理想同時,不管大人或小孩都需要一個健康的身心靈。

多讓孩子動動、到大自然中走走,藉由多接觸大自然與運動,會讓小孩大腦釋放快樂的激素,小孩有充分放電自然情緒就會穩定,專注度也會提升。活動會更有活力,接觸大自然會更舒心。

而作者自己小孩的經驗是除了基本課業外,課後才藝或是假日就是選運動類的活動(ex. 游泳、爬山、健走)。

▍ 後記

最近每週末都花很多時間跟小孩相處,陪他複習功課、帶著他做家事、帶著他吃飯採買等,一個人可以很有規劃的安排好這些事情並完成,會讓你很有成就感。

但很多時候的問題往往是小孩就是個不受控的生物,要他照著你的步調走不失控,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最後就演變成要一直跟他溝通,花了會比預期還多很多的時間(崩潰〒皿〒)。

💡 打罵當下很有效,但沒辦法教會他解決他的問題,所以下次還是會發生,無限循環。

最後,老師在講座上提了很多不止於書本上的問題,像是溝通相處上盡量避免用「抱怨」的方式。因為抱怨會讓彼此感覺對方做得不夠好,或覺得自己被批判。當一個人感覺自己被批判時,本能的反應就是防禦或反擊。

另外,也特別提到上小學前的必要技能:學習合作。引導他去思考問題跟解決問題的方法跟技巧,讓他自己去預想可能結果。這樣他未來才會知道怎樣做會有什麼結果。前面有多累,後面就有多甜,與大家共勉之。

#閱讀筆記 #B086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理科假文青人不用很努力,但要很認真生活; 透過閱讀沉澱心靈,藉由分享讓彼此成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 |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閱讀 | 先問,為什麼?:顛覆慣性思考的黃金圈理論,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

閱讀札記
103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