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雜誌| 無法去學校的孩子們

楊鷙
·
·
IPFS
《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作者多勒采访了奥地利一所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医院的院长瑟威客教授,邀请他讲解疫情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新冠疫情在欧洲爆发后,德国政府采取了关闭学校、倡导在家办公等措施减缓疫情传播速度。这种种隔离措施对孩子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社交与教育是确保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然而疫情使这一切变得困难。在疫情期间,很多孩子和成人一样,出现了焦虑,失眠,噩梦,抑郁情绪等症状。

不同的症状:儿童与青少年

  瑟威客教授谈到,因为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对疫情造成的压力反应差异巨大。学龄前儿童感知到的压力常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出来,婴儿可能会更难入睡,更依赖父母,需要更多的抚慰。幼儿可能会抱怨自己胃疼,有不同的躯体化症状并且表现地更粘人。而学龄儿童可能会开始陷入抑郁的想法,感受到孤独并且开始担忧:“没有朋友能和我一起玩了”,他们也更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或者玩耍,也可能难以入睡或者频频做噩梦。

当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时,他只能从家长的反应、家中的氛围来推测疫情的严重性。因此,家长如何应对疫情造成的种种生活变化,以及如何表达他们的担忧或者恐惧,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可能会因为听到父母在谈论厕纸不够,而一整天都担心着家里买不到厕纸,他们可能会把这些担忧进一步夸大,想象出“世界上再也没有厕纸”的情景。倘若因为疫情父母失去了工作,那么父母所感受的压力就会改变家庭氛围—可能没有人在晚餐时兴高采烈地说话了,孩子就会通过父母脸上凝重的表情,或者急躁的举动感受到父母的压力,然而孩子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父母的坏心情是否由他造成,他只会感到恐慌与无助。

    青少年更容易被同伴影响,他们正处于探索人生价值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他们控制冲动的能力还未发展完全,常常显得十分叛逆。他们渴望酒精、性,对长辈与规则的反抗使他们感觉幸福,他们渴望尝试一切新事情,并不在乎这些事情背后可能的危险。当躁动的青少年被迫与父母整日同处一室时,矛盾也会被激化。处于家庭危机中的他们可能会因不稳定的情绪和冲动,将不满诉诸暴力,自残或伤害他人、产生自杀想法或者滥用酒精与烟草。瑟威客教授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医院在疫情期间接收了比平时更多因酒精、药物中毒入院的青少年。原先就有行为冲动问题、饮食障碍或者情绪问题的青少年更可能在疫情期间经历症状的恶化。

 

打破常规与重建平衡

疫情改变了“家”作为一个固定场所的功能,家庭相处模式也被迫发生了变化。中小学停课,孩子们只能在家里通过网课自学。有些父母因疫情工作量大大增加,他们不得不在医院、实验室或者超市、防疫部门加班加点地工作。大部分父母的工作场所被转移到了家中,传统的“晚间家庭”格局就此发生改变。父母与孩子可能不得不面临一天二十四小时“形影不离”的生活。增加的相处时间往往意味着矛盾会加剧,从前由明确空间界限定义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也被打破,父母面临着诸如“如何让孩子不干扰视频会议”、“如何独立辅导孩子功课”等具体的困扰,孩子也需要适应父母无时无刻的“监控”与唠叨,这对于双方都是巨大的挑战。

这场危机像一个放大镜,原本潜藏着的家庭矛盾、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都会因疫情被激化。每个人都被迫面对彼此---大家似乎被困在了一个只有彼此的荒岛,如果无法相互帮助,那么只能相互伤害。不过,这对有些家庭来说甚至是格外愉悦又珍贵的体验,那些原本就和睦的家庭在隔离中加深了对彼此的感情,他们可以享受更多的家庭娱乐时间,一起做饭、下棋、散步,分享彼此的心事,从中体会到“共同对抗外敌”的团结感。

应对挑战

疫情对每个家庭的影响都不一样,每个孩子体验到的疫情生活也是不同的。居住在三层洋房、拥有私人花园的家庭无需忍受三口人都挤在一室一厅的窒息感,三代同堂的家庭也难以体会单亲家庭的孤独。这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困难了,人们担心自己窘迫的处境遭到嘲笑或是不理解。

家庭遭到重创的孩子可能不那么愿意和同伴分享他的经历,因为他同伴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疫情影响。这样的孩子感到他必须独自面对这一切---而这恰恰是不利于战胜这场危机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也应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担忧和希望。当然,不加润色地向孩子讲述疫情的严峻或渲染自己的恐惧也不是个好方法,家长应该在叙述事实与给予孩子希望之间寻找到平衡点。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确信,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和他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而困难也终将会过去。疫情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创伤,不仅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发展阶段、父母在疫情中的经历,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如何向孩子解读发生的一切。

新冠疫情是一个席卷全球的灾难,它带来的影响远比诸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灾难复杂得多。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使大多数中小学儿童无法去学校和同伴一起学习。更是能够通过对医疗系统、全球化模式等等的影响,间接地改变所有人的生活。疫情在二零二一年会怎样发展,它究竟会如何改变这一代孩子的生活,这个问题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Donner S.(2020), "Die Covidkrise wirkt komplexer als Tschernobyl":Wie reagieren Kinder und Jugendliche auf Corona? Im Interview spricht eine Expertin über typische Symptome – zum Beispiel Zwänge.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楊鷙過了憤世嫉俗的年纪,只想瀟灑走一回。 主業:臨床心理與心理治療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爺爺,你還能看見我嗎?(一)離去

紅貓

小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