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我的Matters︱《後綴》年終徵文
當《後綴》提出關於Matters標籤的徵文發想時,@Matty 提供了2020年的社區活動|我和我所創建的標籤作為參考:
所以想在今天發起這樣一個活動去發現更多好玩的標籤,也許還可以督促更多主理人去為標籤編輯一份描述,造福像我這樣喜歡翻標籤的探索者。
《後綴》引用這樣的概念作為致敬,善用標籤可以在Matters tag起自己的地盤,也可以幫忙其他市民更有系統地彼此認識。推薦閱讀:Matters 標籤功能大進化 | 閱讀分類、個人專欄,它都能滿足你!,馬上開始標籤你的Matters吧!
❑ 徵文主題:
撰文推薦至少一個Matters標籤,500字以上,兩種方式請擇一參加:
A組︱推薦別人的標籤:說明推薦理由、標籤主題特色、標籤現況描述......
B組︱推薦自己建立的標籤:分享作為主理人經營標籤的心路歷程、標籤主題說明、如何經營標籤、標籤功能使用上問題或建議......
A組每篇稿費1USDT(附贈0.1MATIC) B組每篇稿費1.5USDT(附贈0.1MATIC)
稿費從抖內節募資而來的USDT支出,預計支持前30~40篇。
✅ 請加標籤:標籤我的Matters,並關聯本文。
✅ 徵文時間:即日起開始到明年(2023)1月10日止。
▷ 撰文方式可參考:
Matty 創建了這些標籤,想尋找更多馬特市的同伴
#我和我所創建的標籤
❑ 藉機推薦《後綴》主理的標籤:
市民自動自發辦活動的活耀程度,象徵社區自治的活力指標,邀請從過去到現在,自行舉辦活動的主辦市民,將活動文、結案文加入這個標籤:
#Matters市民自行舉辦的社區活動
請留意必須是市民自行發起的社區活動,主要經費來源「非Matters官方」提供!是由市民自掏腰包或是募款自籌經費,自發舉辦的社區活動。讓後進的市民能夠參考觀摩,一起成為創造社區活力的一員!
此外,若Jeger當主編,通常會在《後綴》特刊開場部分設置新朋友友善區,推薦新市民的文章增加其曝光機會。之前設置過標籤:我想加入讚賞公民3.0但不足5000LikeCoin,後來更名為:
#後綴FaceToFace
目的是讓認同《後綴》假掰文青誌概念的市民投稿文章至此標籤,後綴會優先關注支特還沒有綠光圈(尚未加入讚賞公民)的市民,並尋找機會編入特刊或是創造合作方式。
歡迎市民踴躍追蹤、投稿!
❑《後綴》專訪
@MaryVentura 問《後綴》為何想專訪她,而且是關於標籤的主題?
之前就有追蹤關注#書評•評書,剛好這次《後綴》企劃了Matters標籤的主題徵文,所以想到妳,而且我發現早在2020年社區活動:我和我所創建的標籤,妳就有投稿宣傳自己的標籤:#詩歌的形式。
我不確定是否存在所謂有效經營標籤的策略,設法讓其他的市民產生認同感,但我從妳的方式學習到重要的經營態度:就是自己先成為此標籤的積極投稿者,雖然在標籤主頁可以透過「標籤描述」來定義標籤內容,但實際以足夠數量的相關文章貼上標籤更能作為示範,例如,#虎讀不食子,跟妳的其他評論一樣,總會結合一些自己的經驗、現實的生活,標籤猶如妳的心跳脈動,密切貼合了私人生活的思緒節奏,靈感似乎源源不絕。
邀請@MaryVentura 分享自己創建標籤契機:
一、「書評•評書」標籤建立始末
我使勁往下翻著自己以前的文章,為「書評•評書」這個標籤溯源。「書評•評書」最早出現在這篇文章裡👉书评|Gone at Midnight: The Mysterious Death of Elisa Lam by Jake Anderson。這篇文章是讀一本關於藍可兒「靈異」案調查的書評,是我臥病一個月時寫的。那時候,題目中還只是「書評」二字,沒有回文。到了「 书评•评书|《永久记录》」這篇文章時,就有了「書評•評書」這個回文標籤。那時候就決定要寫書評了,我平時看書很多,臥床的那段時間以及之後的日子裡,書籍對我來說似乎更像是一種逃亡,讓我鑽到書的世界裡。我的書評很少描述完整的情節,著墨較多的是書中的某些細節和書給我的感受,尤其是書裡的故事讓我對自己所正在經歷的現實產生的感觸。我一直對回文情有獨鍾,而「評書」又是一個我還比較喜歡的「講書」的方式,記得小時候喜歡聽北方「評書」這種曲藝形式,那時候的田連元、單田芳評書幾乎每天都聽,於是就這樣將兩個詞加在了一起,有了「書評•評書」這個標籤,希望文字能夠是書評,又好像評書講故事一樣有趣。
再說簡體字吧。「書評•評書」最初的四篇文章都是簡體字,是有原因的。《字縛》雜誌是我在2021年「大暑」那天創辦的,理念是將她辦成專注於漢語「限制性寫作」oulipo式的「寫作實驗」雜誌,全部發表的文章不能有「口」作為偏旁或者字的一部分出現,👉《字縛》雜誌啟動:概念起源及首期徵文說明。在matters給予我的馬特市建築師建築基金的支持下,《字縛》已經出版了兩期有獎徵文,實驗了沒有「口」字的小說創作和沒有「女」字的詩歌創作,接下來會有第三期。然而,我對《字縛》的構思是從2019年就開始了的。所以,我寫的前四篇書評其實都是在暗暗遵循自己在《字縛》創刊號中所提出的沒有「口」字的限制性寫作實驗條件。所以,這四篇書評其實讀/寫起來都非常難,也因為我是學習簡體字長大的,除了大學時代的古代文學課本是繁體字,還真的只能說如果用「限制性寫作」的條件來寫,我還是簡體字順手些。
於是,就有了👇四篇最開始用簡體字寫成的「書評•評書」標籤下的文章。
1、最早這篇講藍可兒案的書評
在遵循「限制性寫作」的規則下將很多表達通過英語寫出來了。其實我一早就在想,在寫作中運用code-switching可能是規避「限制性寫作」規則的一個好辦法,同時出現一種「雙語」/「多語」寫作,我認為這是一種趨勢。
這篇被我作為《字縛》創刊號的徵文範例了。當時寫了「徵文範例之一」就是因為我知道還有三篇也是可以作為範例的,不過辦創刊號時我已經是懷孕後期了,沒什麼精力,這「之二、之三、之四」也就一直拖下去了,今次有機會我都寫出來。
這篇算是我去讀、去寫都花了最多時間的書評。在拖了三年的全球冠狀病毒疫情下回看這本書,我依舊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本來有更多要寫,但是因為是默默遵循著「限制性寫作」的規則,也就沒有更大的發揮餘地了。文章截圖中出現的「口」字/部首不算。
4、書評•評書|《我們最⋯:北韓人民的真實⋯》Nothing to Envy
是我在創辦《字縛》之前最後一篇嘗試的「限制性寫作」書評了。書名全稱是《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但是因為不能有「口」的限制,就用省略號代替了。文章很短,其實想說的話很多,都限制了⋯⋯
開始,我也沒有遵循「限制性寫作」這個規則了,就一直沿用「書評•評書」這個標籤寫。好像早些時候標籤意識還沒有那麼強,但是我自己很喜歡這個回文形式。
二、關於「詩歌的形式」
那說到回文,就說到了另一個比較小眾的標籤「詩歌的形式」。這個標籤的創立最初是在2020年8月22日寫的一篇Ocean Vuong詩集的書評裡👉「未來圖書館|Ocean Vuong新詩管窺」,這篇文章還同時誕生了一個更加小眾的標籤「未來圖書館」。當時是讀完Ocean Vuong的詩集《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的電子書版本,被一種詩歌的新形式震撼到了。在詩歌裡,真正擁有更大的力量的詩句「藏」在右上角的註釋裡,點擊才會出現。剛好這首詩是說對於反同群體的傷害的,也從另一個角度上表達了性少數群體在hatred下很多不得不將自己隱藏起來的現實問題,就好像隱藏在備註後面的詩句。之後,我想用「詩歌的形式」這個標籤記錄所有形式上有創新的詩歌、詩集。「不學詩,無以言」。
在這一點上,我還是非常贊同蘇珊•桑塔格所說的「What haunts all contemporary use of the notion of style is the putative opposition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即,形式和內容是不衝突的,文字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內容的另一種訴說和表達。這就如同《字縛》雜誌唯一遵循的「限制性寫作」一樣,在一篇文章裡不允許出現「口」字/部首的情況下,如何寫小說,如何議論,又如何表達。
第一期徵文後證明,表達是可以的,創作的人會繞過《字縛》雜誌的「限制」來表達。那麼,一篇沒有「口」的文章是如何吶喊的呢?它當然可以,它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被創作出來,或者說被磨練出來。我把這叫做是「寫作的行為藝術」,這就是以形式來補充內容,換句話說,也可以是形式在內容受到限制的時候跟現實情況進行對抗,跟審查對抗。
現在從中國開始,在其他國家紛紛獲得響應的A4白紙抗議也是同樣的。一張沒有任何內容的白紙何以讓當局懼怕至此?是它的形式。形式讓內容無限豐滿,中國古代畫畫的「留白」藝術是給畫以空間,給觀者以想像力,那這空白的內容就激發的是無限的想像力。這可能是形式與內容呼應的最好運用。
現在,「詩歌的形式」這個標籤中收錄了非常多不同形式的詩歌,有具象化的詩歌,比如3D詩歌,也有香港裔作家Mary Jean寫了又劃掉的詩歌,也有投稿作品諧音同音文、藏頭詩繪本、回環詩創作、像波浪滔天一樣的詩等⋯⋯如果對「詩歌的形式」感興趣,也可以關注另一個小標籤「迴文」,裡面收錄了我發表過的七首回文詩歌。其中,這篇《緬懷/懷緬》是獻給2021年初抗爭的緬甸民眾的,也獻給所有抗爭者。這首詩可以正著、反著、一條龍式、從後往前讀,每一種形式都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三、特別經營的標籤「虎讀不食子」
上面說到的兩個標籤創建時間比較早了,都是兩三年前的標籤,也一直用心往裡面添加文章,還有市民的投稿認同,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經營了:定期寫文章存入標籤下,讓社區認識這個標籤等等。要說我特別經營的標籤,是「虎讀不食子」這一個。這個標籤創建於今年年初,那時候剛剛讀完奧普拉的《What Happened to You?》 寫了一篇「奧普拉天問」的書評。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首先是我很久沒有在看書的時候落淚了,上次落淚還是看北韓的《我們最幸福》,同樣也是非虛構的書。奧普拉這本書談到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我被觸動了。其實,從加入matters開始,我就在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時光內掙扎,書籍、書評和讀者、站方的支持總能在黑暗中給予我曙光。這樣說可能有點陳詞濫調,但我心裡確實感激。有了自己的孩子後,這方面的體會更加深刻了。所以,「虎毒不食子」這句老話就總是在我腦海裡轉悠。剛好,今年是虎年,我就想從今年開始經營一個專門收集跟育兒、教育&養育、溝通交流有關的書籍來寫書評,也是在我的育兒道路上的一個陪伴,也同時希望給有興趣的讀者一些幫助,所以就把「毒」字改成「讀」了。當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並不是「讀」就可以「不食子」。讀書跟一個人是否nice、是否kind沒有任何關係。
「虎讀不食子」標籤下現在只有七篇文章,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育兒經類,依舊是我看的一些書和雜誌文章(《紐約客》雜誌),除了育兒、養育等話題,還有孕期心理健康等等。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受了「虎毒食子」的苦,所以更想要通過閱讀、聆聽來完善自己,也在我為人父母的道路上蕩滌自己曾經無法逃脫的遺毒。
這個標籤我非常喜歡,它是虎年開始的,也將大多是書評,跟我的其他書評一樣,總會結合一些自己的經驗、現實的生活,就好像評書可以把故紙堆裡的故事講得生龍活虎一樣,當然不離開父母、子女關係這一重要的方面。我會一直經營下去。
其實對於書評和詩歌,當然還有標籤,我都很想再多花些精力經營,更頻繁更新,至少我讀書的速度是更快的,總是堆著一些讀完還沒有寫書評的書。不過近期內還是家事纏身,可能明年能夠抽出更多時間來。
@奇多怪獸 設計繪製
❑ 最後也想分享一下《後綴》特刊使用標籤的方式:
想推廣特刊的理由,發表一篇文章,感覺文章的生命只有一週,其實常常三天後就沒人拍手了。如何讓文章重新亮相?
或是文章大雜了,其實看起來很累,如果用主題或議題去捕捉文章,我覺得這個方式會是我需要的,《後綴》特刊假設,每個人活著應該至少會關注一個切身主題或命題?
簡單而言,《後綴》特刊想達到的效果,是在相同主題下,讓新舊文章產生對話,讓新舊市民可以彼此交流認識。
▷ 特刊進行的步驟:
先選定當期特刊的主題概念,命名此概念並設定成標籤,例如,當時邀請熱衷實踐旅行生活的@喬安納 當一期特刊主編,以旅行為主題,我們最終討論出的主題命名:「Wanderer 跨界漫旅」,並設定標籤:「wanderer」,當期主編喬安納為標籤主理人,邀請Jeger和巫筆當副主理人,開始將Matters當成是資料庫收集站上相關舊文。
在相同的主題概念下,我們產生新文章的方式,透過舉辦徵文,例如:筆記控愛怎樣(邀稿中),或是私下邀稿評論,邀請新市民回應舊市民的文章,例如在《後綴》特刊:性及其「非性關係」:Except Sex:
陳伯軒 分享了〈為什麽女性情趣用品都是紫色的?〉讀後感、梔子榴槤 短評了〈陰道 | 經痛的時候我自慰〉、阿里 短評〈「性愛」X「金錢」,Sex to Earn 將於第四季推出應用程式!〉、豈几文【在伊朗,每年要斷掉多少根男性生殖器?】讀後感等等.....創造了新舊市民互相交流、彼此認識的契機。
最後以《後綴》特刊為新舊市民匯流的平台,主編用自己的邏輯將新舊文章剪輯起來,可以讓彼此辨證、回應、呼應、引申......,變成雜誌感的主題式閱謮刊物,盡量延展當期命題、市民訪談、延伸閱謮、推薦書目等等。
今年對《後綴》假掰文青誌而言,是非常華麗的一年,也是很難超越的一年,再次感謝愛心贊助人@JohnShao 對2022年《後綴》的鼎力支持,明年後綴將再度回到初衷,在摸索中持續探險!😊
再推薦一個標籤吧:#Matters市民專訪
一種更深入瞭解市民的方式,歡迎市民踴躍追蹤、投稿!
附上一些關於《後綴》有的沒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