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哲学
心理学与哲学
心理学与哲学
心理学与哲学
“我”不做梦
没几个人会哗众取宠到宣称自我意识虚幻不实,只有一小部分佛教徒和脑科学拥趸除外。“我”不是幻觉,但梦中之“我”除外。2023年的一篇旧文。
巧克力与金箔纸的精神分析
市面上制售的固体巧克力不论档次高低,大多都包以闪闪发光的金箔纸。乍一看,此种做法似乎不足为奇,无非是迎合了消费者的拜金心理和虚荣心。然而,倘若联系巧克力的馈赠功能,再以精神分析的眼光观之,这层薄如蝉翼的金纸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稍加思忖,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很直观的事实:巧克力的外形其实不甚“文雅”。
名与肉
《封神演义》当中有一个有趣的段落,讲的是商周战争时商军有一位名叫张桂芳的将领,此君精通一门法术,名曰“呼名落马”:只要在阵前一呼对方将领的名字,对方便会不由自主地翻身落下坐骑,为其所擒。在与周军对阵时,张桂芳用此术接连呼落周军的两员战将——黄飞虎和周纪。
吃人或防疫隔离的三个阶段
据人类学家罗伯特·德克斯在1980年代的研究,在面临饥荒之际,人类的社会群体通常会先后经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预警期,特征是群体躁动。群体的活动量会明显增加,成员们热情高涨,短时间内互惠互助行为会增加,试图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第二阶段是退缩期,特征是群体分割。
当下中国的送瘟仪式
在“中国”政府封闭各地居民区实施防疫筛查期间,我们观察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有趣现象:住宅区被封的初期,区内居民似乎与前来封锁他们,对他们进行核酸强检的专业防疫人员及防疫志愿者建立了“异常良好”的关系。居民们不但主动配合强检,还纷纷对防疫人员的工作表示感谢。
阉割致饿
除了那些观察得非常仔细的人之外,一般人不会注意到一个饥饿的孩子是不应该哭得如此厉害的。——卡尔·克劳《我的朋友中国人》 动物的饥饿感不一定是纯粹的消化道反应。在对猪、羊、猫、狗等家畜施行阉割手术之后,可以观察到,许多受术者在短时间内食量显著增加。
如何对付蒙面歹徒
近三年来,蒙面暴力犯罪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毒瘤,正侵害着数以亿计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大环境的恶化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遏制,因此,亟需站在被侵害者的角度找出现实有效的应对之策。蒙面歹徒之所以恐怖,令无数人闻风色变,最大的原因不在其它,而正在于“蒙面”这一装束本身。
《老子》“用人”解
《老子》中的“用人”一语见于通行版的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历代注释者都以为,“用人”的意思很浅白,几乎无须注释,无非就是“任用人才”之意。
有、无、有名、无名 ——《老子》哲学的四个基本范畴
本文面向较熟悉《老子》文本的读者。《老子》通篇韵文,言简意赅,且多玩文字游戏,在方便记诵的同时难免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首当其冲便是头一章当中那几个“玄之又玄”的哲学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世界为什么是正的 ——一个困扰了人类三百年的视觉问题
随着近代解剖医学的昌明,18世纪初的欧洲人发现了眼球的小孔成像原理:外物的反光透过人的瞳孔,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个中心对称的缩小图像,从而使人类看见了外物。紧跟着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一个在哲学史和心理学史上鼎鼎大名的鬼畜问题出现了:既然我们视网膜上的世界图像与外部世界相颠倒,那么...
对刻板印象的刻板印象
在如今的知识界,仿佛只要一提到“刻板印象”这个概念,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种族歧视、族群冲突和大屠杀上。无论是心理学学者还是外行的爱好者都不能免俗,仿佛若非如此联想,如此表态,就不足以彰显“政治正确”一般。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观之,毫无疑问——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
红与绿
对于人类而言,颜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视觉现象。人们早已发现,许多颜色都带有鲜明的主观情绪色彩,足以影响人的动机,左右人的行为。比如红色,时常与危险、禁止和错误相关,容易激起人的回避动机。从进化的视角来看,红色主要是血液的颜色,溅出的血液暗示着附近很可能存在大型掠食者,这足以吓坏我们猎物出身的祖先。
力比多的进化
母爱与性爱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弗洛伊德依旧是最伟大的先驱者。众所周知,他创立了两大理论:其一是恋母情结理论,认为动物成体之间的性爱是亲子之爱的延伸物;其二是泛性论,认为动物一切形式的爱欲都是性爱之力——力比多(libido)——的变体。
自闭症、拍苍蝇及世界观
据医疗机构统计,自闭症儿童的斜视发病率特别高,在50%左右。非自闭症儿童的斜视发病率仅在3%左右。倒过来讲,斜视儿童的自闭症发病率是非斜视儿童的十几倍。自闭症患者的双眼视觉的确很不同于常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眼动追踪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据测量和统计,3~6周岁自闭症患儿的双眼注...
从恒河猴的喷气妈妈谈起 ——虐恋的进化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在1960年代进行的恒河猴实验广为人知。哈洛为离开母猴的幼猴制作了两种妈妈的替代品:一种用铁丝制成并提供食物的假猴,以及一种表面蒙着绒布但并不提供食物的假猴。结果发现相比于前者,幼猴明显更加亲近后者。由此哈洛证明,动物幼体对养育者的亲近行为远远超出了食物需求,更多是出于对抚摸和温度的需求。
身、心、人、我
2014年的一篇旧文,写在我转行小说家之前。